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仲由

增加 7,65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生平 ==
子路見 [[ 孔子 ]] ,子曰:「汝何好?」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者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前498年随孔子[[周游列国]]。後任[[衞國]][[蒲邑]](今[[长垣]]县)之宰,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
 
 
==孔子對子路的評價==
[[File:26r50001rr37q1spn0p4.jpg|缩略图|子路問津圖]]
 
子路舉薦了一個小師弟子羔做了費城的相宰。孔子聽後,說「子羔年齡太小,學業未成,讓他治理百姓,這不僅害了子羔,也害了費城的老百姓啊」。而子路卻認為可以在做官的同時學習本領。孔子懶得反駁自己的弟子,直接開罵:「是故惡夫佞者!」意思就是說這是佞者之言,花言巧語。把大弟子罵成巧言令色之徒。
 
 
孔子對子路的評價是:勇(勇敢)、果(果斷)、喭(魯莽)、野(率性)。這可不是吹的,子路的野,連孔子都無可奈何。
 
 
這不,有一次孔子與眾弟子坐一起論道,子路直接問老師:「如果讓您做衛國的國君,您會先做什麼」孔子回答說「正名分」。子路直接反駁,說老師您太迂腐了(「夫子迂腐呵」)。孔子氣不過,又開罵:「野哉由也」,翻譯成現代話就是,你這小子真是太放肆了!
 
 
其實孔子這樣罵子路也沒有錯,因為子路的野,不僅敢說,還敢做
 
 
有一次孔子生了場大病,估計子路也是關心夫子,尋摸著老師周遊列國卻不被錄用,勞心勞力又不討好,就召集師弟們討論:「當今天下無道,諸侯國都奉行霸道不行王道,老師的思想無法實踐,還不如大家一起幫老師自立一國,這樣老師就可以不用求諸侯還能實踐自己的禮樂之治,而且有我們眾弟子輔助老師,老師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百姓一定可以安樂。」大家都覺得可行。
 
 
於是等孔子病好後,竟然一起對著老師行君臣大禮。孔子一生都要維護周禮,現在卻被自己的徒弟來個黃袍加身,當真是被氣的快要再病一場,得知是子路發起的,直接劈頭蓋臉一頓罵。
 
 
'''「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子路久有此用世之心了,可這不是正道,是欺詐啊!無臣而為有臣,我欺誰!欺天嗎!我與其欺世盜名風光而死,寧可死守善道貧寒而終。我與其死的時候與你們是君臣關係,我寧可在死的時候與你們是師生關係。而且我縱然不得大葬,我會死在路上嗎!)
 
 
這次就是直接把子路罵成欺名盜世,欺師滅祖之徒了。
 
 
當然罵歸罵,孔子也是知道子路那耿直善良的本性,也清楚子路不會放在心上。實際上,孔子在所有弟子中,最看重最愛護的也是子路,子路也是所有弟子中對孔子最忠誠的。子路最早跟隨夫子,而且子路勇猛,時常維護老師,孔子經常遭人攻擊,自從子路跟隨他之後,就再也沒人敢說孔子壞話了「耳不聞惡聲」。連孔子也說:'''「自吾得由,惡言於耳。」'''孔子在魯國執政失勢離開魯國的時候,子路馬上放棄原來的高官跟隨孔子,可見他們師徒關係不一般。孔子曾經嘆道:'''「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乘著木筏子去海外的,跟從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可以說,子路既是孔子的學生,也是孔子的護道者。
 
 
子路爽直,勇武,重承諾,忠於職守的性格孔子當然是心知肚明,雖罵他最多,卻又最為擔心這個大弟子,曾經在一次對各位弟子的評價中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仲由這樣的人,會得不到好死的吧。)
 
 
《[[論語]]·先進》<ref>[https://ctext.org/analects/xian-jin/zh 《論語·先進》第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ref>裡曾記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說起治國之志,夫子哂之。這個「哂」到底是什麼意思?哂,可說是一種微笑,但絕對不是很好的意思,尤其從後面的內容來看,會知道孔子認為言語不合乎禮的子路,哪裡能治國?所以這個哂,是那種意思不太好的笑。
 
 
《論語·公冶長》<ref>[https://ctext.org/analects/gong-ye-chang/zh 《論語·公冶長》第七]</ref>[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孔子說:「我的道在這沒辦法推行,那我乾脆到國外去好了,國外沒有禮,就要靠著我的禮跟樂來治理,這樣的話,能跟著去的人大概就子路吧?」我想這一段應該是在子游治理武城之前,所以孔子還不知道自己教導的道到底能不能實行,到底能不能做。
 
聽到孔子這麼說,子路好高興啊!想說老師出國要帶我去呢!只是孔子又說了:「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意思是出國要帶你去,的確是有這個想法,不過到目前為止還缺乏盤纏。這個「材」是雙關語,第一個是說沒有木材,所以沒辦法造船;第二個沒有錢財,所以沒辦法買船票,總而言之就是出不了海。出得了海我就帶上你,出不了海你就等著吧!
 
 
 
==子路之死==
 
《[[史記]]》中記載,介紹子路之死。
 
子路曾經為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也就是采邑長官。
 
魯哀公十五年,衛國發生內亂,衛靈公的太子蕢聵跟他兒子衛出公爭王位,逼迫其外甥孔悝一同反亂。後衛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是[[衛莊公]]。子路即死於那次宮廷禍亂。
 
當時蕢聵作亂的時候,子路在城外,聽到這個消息,他就騎馬奔回,想去救衛出公。
 
在城門遇到[[子羔]](也是孔子弟子),子羔告訴子路說:衛出公已經逃走了,而且城門馬上就要關閉了,你還是趕快回去吧,不要為他遭受禍殃。
 
想不到子路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意思是自己食君之祿,就要忠君之事。他明知道回去很可能死路一條,但他還是堅持要去。
 
可見子路是非常講原則的一個人,性情耿直,盡忠職守,有君子風範(但就子羔來說,我們不能說他不講原則,孔子就此事讚嘆過他明大義善保身)。
 
此處可以稍思維一下:當我們碰到這樣的考驗(暫且不論子路是否值得回城),從忠義上講,必須要做,不能逃避,你是否會像子路一樣大義忠君、恪盡職守呢?
 
子羔走後,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台上。
 
子路說:「大王為什麼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但蕢聵不許殺孔悝。
 
於是子路要放火燒台,蕢聵害怕了,叫石乞、壺黶到台下去攻打子路,當時斬斷了子路的帽帶,而子路是跟孔子學過儒家禮儀的,就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從容不迫系好帽帶。
 
這時候子路已經身受重傷,但臨死還要端正衣冠。最後的結果是子路被斬成肉醬。
 
子路死後,孔子很傷心,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候吃飯有肉醬,孔子看見就難過地把肉醬蓋起來不吃。這是睹物傷情。
 
從子路的公案可知,真正的深信因果,不是僅僅看他的結果,而是以當為還是不當為這方面去考慮。
 
 
|}
 
==參考資料==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g83zn4l.html 子路是孔子罵得最多卻也最愛的弟子]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r3enoq4.html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什麼被剁成肉醬?]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