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仲跻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仲跻昆( 1938年 -2020年4月13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资深翻译家,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会员,阿拉伯作协名誉会员。[1]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阿拉伯语专家。

一生致力于阿拉伯语教育、翻译事业,为中阿文化友好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2020年4月13日,逝世,享年82岁。[2]

阿拉伯文学的中国代言人

仲跻昆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年轻时他就当过演员,他的感性也许跟那时候的经历有关,但更多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禀赋。

驻华的阿拉伯使节多次参加北大的活动,曾经听到驻华使节称仲跻昆为“我们的诗人”,一方面是肯定了仲跻昆的文学才华,另一方面是把他当作宣传阿拉伯文化特别是阿拉伯文学的中国代言人,他们把仲跻昆看成是阿拉伯的“自己人”。

仲跻昆翻译了很多阿拉伯的诗歌,既包括古代的诗歌,也包括现当代的诗歌。

在古代诗歌方面,仲跻昆在他的系列文学史著作中翻译了古代一些名家名作,穿插在行文中,尤其是他翻译的《阿拉伯古代诗选》,不仅得到了中国内地阿拉伯学界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中国文坛一些诗人、文学家的肯定。

璞玉雕琢成璧,雕琢过程就是翻译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从此与阿拉伯语结缘,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硕士班,并留校任教。曾任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兼希伯来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3]

1978—1980年,于开罗大学文学院进修。

1986年,到烟台参加全国中青年文学翻译经验交流会。“会上搞东方学翻译的几乎没有,阿拉伯语专业的就我一个人。”这让仲跻昆很受触动,“阿拉伯文学不啻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璞玉,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这块璞玉雕琢成璧,献给中国人民。这种雕琢过程就是翻译。”

从中国边缘到阿拉伯中心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从中国边缘到阿拉伯中心的移动。

改革开放之前,阿拉伯文学研究接近于零,各种外国文学史里对阿拉伯文学的介绍都很少。专门的阿拉伯文学史也只有一两本翻译过来的译本。有关外国文学研究和评论的刊物也很少刊登阿拉伯文学的论文。可以说,那时候的阿拉伯文学在中国学术界哪怕在外国文学领域也只能算是边缘。

仲跻昆的学术努力让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从中国边缘向阿拉伯中心移动。他的文学史写作达到了一个巅峰。

仲跻昆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史》是第一本有关阿拉伯文学的断代史,对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阿拉伯近现代文学进行国别和地区性的梳理,在中国内地当属首创。[4]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阿拉伯语和汉语都算是特别难的语言。过去有种说法,东欧国家的外交官,如果懂一门外语,工资可以加10%;但是如果懂汉语或者阿拉伯语,工资就可以加20%。”仲跻昆笑著说,“我的老师马坚曾说‘难能可贵’。难了能学出来才算有本事,我那时就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

仲跻昆认为,无论做专业研究或是翻译,都必须有很好的中外文功底。否则,资料看不懂、原文理解得不深不透、表达不清楚、文笔不流畅,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或翻译家。而中外文功底的练就,基础在课堂,深造靠读书。正因如此,他翻译的文字才能够更加精准、传神。

翻译诗作

选自仲跻昆译《阿拉伯古代诗选》

你若不惜生命去追求荣耀,

那就应当把星星当作目标。

因为碌碌无为或建功立业,

到头来死都是一样的味道。

活,不能碌碌无为苟活在世,

死,不能窝窝囊囊不为人知。

纵然在地狱也要去追求荣誉,

即使在天堂也不能忍辱受屈! —穆太奈比(915年—965年)

泪与笑

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

不愿百无聊赖而生。

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

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

因为在我看来,

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

不啻行尸走肉;

在我听来,

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

有抱负者的仰天长叹是那样悦耳,

胜过管弦演奏。 ——纪伯伦

著作

《阿拉伯现代文学史》

《阿拉伯文学通史》

《阿拉伯古代文学史》

《天方探幽》。

译作

《难中英杰》

《沙漠——我的天堂》

《纪伯伦散文诗选》

《泪与笑》

《库杜斯短篇小说选》

《阿拉伯古代诗选》

《本来就是女性》

《一千零一夜》

《努埃曼短篇小说选》

获奖

2001年,获正大奖教金。

2005年,获埃及高教部表彰奖。

2006年,获高校人文类成果一等奖。

2011年,获阿联酋“谢赫•扎伊德国际图书奖之年度文化人物奖”。

2011年,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国际翻译奖之荣誉奖”。

2011年,中阿(拉伯)友协的“中阿友谊贡献奖”。

2015年,获“北京大学东方学学术研究贡献奖”。

2018年,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