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
---|
|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Islamic Kasim Tuet Memorial College,簡稱為伊中或IKTMC)是位於香港東區柴灣的一所津貼英文中學,由中華回教博愛社主辦,校址為香港柴灣翠灣街22號。
該校是全港唯一一間有伊斯蘭教背景的中學,面積佔6,900平方米及鄰近柴灣公園。前身為位於東區北角寶馬山伊斯蘭英文中學(Islamic College),舊校舍曾作為瑪利曼小學臨時校舍,後分配給北角官立小學下午校轉全日制並易名為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北角雲景道22號)。伊中創辦於1970年並於1997年獲教育局分配資源於現址建立新校以解決舊校設施老化問題。舊校收生為第二至第四組別(一至五)。新校所屬組別為第二組別(分為第一至第三組別,2015/16年)。以英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
目錄
歷史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的前身為伊斯蘭英文中學。中華回教博愛社執委會在1961年成立籌備委員會籌辦伊斯蘭英文中學。當時任博愛社主席的脫維善於1968年以建校籌委會主任委員的身份爭取香港英國殖民政府批准在北角雲景道撥地興建校舍。後又協助籌措建校資金,且成立了籌建中學募捐大隊,向全港中外穆斯林進行募捐活動。結果籌得40萬港元和政府免息貸款160萬港元成功在1970年6月建成香港伊斯蘭英文中學,並於同年9月開課。[1]校舍於1972年3月17日啟用,由脫維善的兄弟脫維英負責承建學校事宜,並由前教育司簡寧主持揭幕典禮(揭幕禮當日簡寧因事缺席,改由副教育司何雅明主持儀式)。創校人為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脫維善。校董為哈新。學校本定名為「回教中學」,1970年向政府申請重新改名為「伊斯蘭英文中學」。
在伊斯蘭英文中學辦學成績日漸顯著之後,教育司署於1978年批准該校成為香港其中一所政府資助學校。該校課程與一般政府資助中學無異,只加一宗教課伊斯蘭知識科,並在校舍北面建有一座宣禮塔。學校準許學生有不同宗教信仰,校規只定明要尊重伊斯蘭信仰,學生自律地不會在校內組織及進行其他宗教活動。學校飯堂並不提供豬肉膳食,學生亦不能攜帶含豬肉的食物回校。在2004年以前,學校主要與本地其他中學一樣招收本地學生。不過由於非華裔穆斯林的適齡學生人數持續上升,所以該校開始錄取非華裔學童以應付需求。現時學校的師生來自本地以及十多個不同的國家,其中包括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印尼、尼泊爾、菲律賓、美國、伊朗、約旦、非洲國家、泰國、汶萊等。[2]華裔學生與少數族裔學生的比例約為7比3。截至2017年為止,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招收了大約360名學生,其中超過九成為非華裔學生。1997年,為紀念創校人脫維善對宣揚伊斯蘭教多年的貢獻,學校易名為「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於1983年至1984年獲政府邀請由私立英文中學轉為津貼中學,曾為位於天水圍的伊斯蘭脫維善紀念幼稚園的直屬中學[3],直至幼稚園結束營辦為止。在校服的式樣方面而言,本為白色恤衫及校裙(夏季)。而冬季校服套裝則為綠色校褸、白色恤衫、灰色冷衫以及紅色校呔。現在的校服則為配合伊斯蘭文化而有所改變。當新高中學制推行時,除了基本選修科如歷史科之外,還設有體育文憑科、英國文學科和尼泊爾語文科。普通話、烏都語、尼泊爾語及阿拉伯語為學生的副修語文科。
至於社制方面,舊校分為六社,並全以阿拉伯文命名,包括:A - Adlu (公正)、 H - Hakeem (英明)、K - Kareem (慷慨)、N - Noor (光明)、R - Rafeea (崇高)以及W - Wasia (寬廣)。而新校分為博、學、愛、群四社。
2003年,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曾向中一新生發放1800元學習津貼。但只有少於三成派位學生到校註冊。有關決定是要應對教育局因收生不足會殺校的問題。[4][5]該校其後於2006年提供校巴服務[6]至今,一共開辦了兩條校巴路線,包括「元朗線」以及「荃灣線」。2013年,有報導指該校推行兩性隔離政策,一直在中一至中三年級以性別分班,中四年級設有男女分班與混合班,中五和中六則為混合班。昔日男女學生也要分開上落校園樓梯。校方指出是要回應家長訴求和按照學生學習需要作出安排。
學校行政
歷任校監:
- 1970年至1990年:脫維善 先生
- 1990年至2001年:周澤雄 先生[7]
- 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脫瑞康 先生
- 2001年至2018年:哈奇偉 先生
- 2018年至今:蕭偉樂 先生
歷任校長:
歷任副校長:
辦學宗旨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以古蘭經及聖訓作為指引,致力推行全人教育,並為學生提供德、智、體、群、美及靈育六個方面的均衡發展。另外,又以培養學生熱愛重視和平及對萬物抱持友善關懷的態度。而自身層面,透過嚴謹的管教,深切的個別關懷,培養學生對生命抱積極態度,對自己有進取要求,能自重、自愛、自信,及尊重別人並致力學生發揮潛能。
校訓
校訓是「博、學、愛、群」。博和學是指學生樂於學習、不但善於與人溝通,又勇於創新。愛是指自愛,關懷他人及環境。而群是指服務人群與貢獻社會。[15]
校歌
至於校歌方面,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的校歌由周書紳於1974年12月作曲[16]。以下為該校校歌的中英文版本:
中文版: 我們愛伊斯蘭 ; 為人類爭和平 ;
努力奮鬥 ; 共媒幸福 ; 向前邁進 ;
我們愛伊斯蘭 ; 貫徹真主的精神 ;
堅持真理 ; 充實學問 ; 捨己為人 ;
努力奮鬥 ; 爭取和平 ; 作個主所喜愛的人
英文版:
We all love Is-lam, fight for peace for every-one.
Struggle we must, welfare we seek, onward we march.
We all love Is-lam, with Al-lah’s spirit we're in-stilled.
Truth we'll hold on, learned we'll be, selfless we'll be-come.
Struggle we must, peace we fight for, be the one that pleas-es Allah.
校舍資料
校舍為一所1995年版靈活式校舍,樓高7層,共有26間標準課室,20多間輔導教學室及特別室。特別室包括多媒體學習室、1間活動室、1間音樂室、1間家政室、1間針織室、2間電腦室、5間科學實驗室、歷奇設施等。另外亦設有禮堂。在體育設施方面就有2個籃球場、板球埸以及2個有蓋操場。[17]
參考文獻
- ↑ 興學育人,桃李輩出 記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辦學歷程. 伊斯蘭之光. 伊斯蘭之光. 2008-07-13 [2016-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5) (中文(繁體)).
- ↑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四十五周年誌慶聚餐. 國際連線. 國際連線. 2016-05-18 [2016-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中文(繁體)).
- ↑ 《家長週記》第三十期. 香港教育資料搜集社. 2006-06-18 [2016-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 ↑ 伊斯蘭脫維善學校每人送 $1800 中學派錢搶 F.1生. 香港蘋果日報. 香港蘋果日報. 2003-07-15 (中文(繁體)).
- ↑ 「津貼助學」校註冊不足三成.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 2003-07-18 [2016-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4) (中文(繁體)).
- ↑ 中華回教博愛社歡送沙地阿拉伯領事施嘉年大使. 伊斯蘭之光. 2009-01-03 [2019-05-18].[失效連結]
- ↑ 《中大校友》─校友短訪. 香港中文大學: 42-43. 1999-03 [2016-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4).
- ↑ 香港回民口述史(二)周澤雄先生訪談錄.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田野與文獻》第85期. 2016-10 [2016-12-01].
- ↑ 服務伊中30載校長羽智雲將榮休. 香港大公報. 2012-06-04 [2019-05-19].
- ↑ 正面思維和用心教學,助不同族裔學生在港發光發亮. 香港優質家長學會. [2019-05-19].
- ↑ 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通訊第15期 (PDF). 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 2004-9 [2019-05-19].
- ↑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第十一屆家長教師會第六次會議.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08-09-06 [2019-05-19].
- ↑ 立法會 CB(2)1044/05-06號文件 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紀要 (PDF). 香港立法會秘書處. 2006-01-09 [2019-05-19].
- ↑ 中大人類學系啟動「華人穆斯林文化傳統研究」項目.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1-01-28 [2016-12-01].
- ↑ 校訓.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19-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1).
- ↑ 校歌,1975年伊斯蘭英文中學畢業冊. 伊斯蘭英文中學. [2016-12-01].
- ↑ 學校報告2016-2017 (PDF).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17 [2019-05-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8-21).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