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曼努尔·康德」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Ms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3: 行 3:
 
| 外文名    = Immanuel Kant
 
| 外文名    = Immanuel Kant
 
| 图像    =   
 
| 图像    =   
[[File:t017679bafb6c1dfac4.jpg|缩略图|center|[http://p0.so.qhimgs1.com/bdr/576__/t017679bafb6c1dfac4.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douban.com/note/629051803/ 来自 豆瓣 网]]]
+
[[File:fd8b89b3b2a93825069df722dc762c55c54f768f.jpg|缩略图|center|[http://i0.hdslb.com/bfs/article/fd8b89b3b2a93825069df722dc762c55c54f768f.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39151?from=articleDetail 来自 哔哩哔哩 网]]]
| 图像说明 =    钟晓莹 |center
+
| 图像说明 =    伊曼努尔·康德 |center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98|09|14}} 
+
| 出生日期 =  
 
| 出生地点 =   日耳曼
 
| 出生地点 =   日耳曼
 
| 国籍    =   德国
 
| 国籍    =   德国
 
| 职业    =   作家、学者
 
| 职业    =   作家、学者
 
}}
 
}}
== 人物介绍 ==
+
 
<p style="text-indent:2em;">  伊曼努尔•康德 于1724 年4月22日出生 东普鲁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深受虔信派的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p>
+
''' 伊曼努尔•康德''' (德語:Immanuel Kant;德语发音:[ɪˈmaːnu̯eːl ˈkant];1724 年4月22日 -1804年2月12日) 出生 于[[ 东普鲁士]] 的首府[[ 柯尼斯堡]] ''' 康德''' 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深受虔信派的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p>
<p style="text-indent:2em;"> 1740年,康德进了柯尼斯堡大学,由于家境贫寒,没进行硕士论文的答辩。1748年,24岁的康德终于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柯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p>
+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柯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歌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柯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柯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异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p>
+
1740年,康德进了[[ 柯尼斯堡大学]] ,由于家境贫寒,没进行硕士论文的答辩。1748年,24岁的康德终于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柯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p>
<p style="text-indent:2em;"> 1755年任无俸讲师(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学执教。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经验的界限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p>
+
 
<p style="text-indent:2em;">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以1770年为界限,其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p>
+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柯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歌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柯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柯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异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p>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p>
+
 
<p style="text-indent:2em;">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尔.康德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柯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p>
+
1755年任无俸讲师(Privatdozent)在[[ 柯尼斯堡大学]] 执教。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经验的界限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p>
 +
 
 +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以1770年为界限,其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p>
 +
 
 +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 笛卡儿]] [[ 牛顿]] [[ 莱布尼茨]] 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p>
 +
 
 +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尔.康德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柯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p>
 
== 个人生活 ==
 
== 个人生活 ==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至1804年去世,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p>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至1804年去世,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p>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p>
+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 讲学]] 、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p>
 
<p style="text-indent:2em;">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据说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p>
 
<p style="text-indent:2em;">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据说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p>
 +
 
== 主要思想 ==
 
== 主要思想 ==
 +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以及《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p>
 +
 +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p>
 +
 +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于是康德认为客体必须按照主体的认识形式来形成知识。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p>
 +
 +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p>
  
 +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p>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以及《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p>
+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 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 [[ 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指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指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指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p>
<p style="text-indent:2em;">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p>
 
<p style="text-indent:2em;">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于是康德认为客体必须按照主体的认识形式来形成知识。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p>
 
<p style="text-indent:2em;">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p>
 
<p style="text-indent:2em;">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p>
 
<p style="text-indent:2em;">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 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指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指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指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p>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p>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p>
 
== 人物评价 ==
 
== 人物评价 ==
 +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学主要关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在康德之前,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了几百年的论战,最终无法较好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康德的先验哲学则调和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结束了这场耗时长久的哲学之争。另外,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有影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Kant-Laplace hypothesis)。</p>
 +
 +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在就任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后,康德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形成的真正标志。</p>
 +
 +
康德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 之一。康德的哲学主要关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在康德之前,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了几百年的论战,最终无法较好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康德的先验哲学则调和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结束了这场耗时长久的哲学之争。另外,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有影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Kant-Laplace hypothesis)。</p>
+
[[Category: ]]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 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在就任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后,康德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形成的真正标志。</p>
+
[[Category:德 國人]]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p>
+
[[Category: 學者]]

於 2022年11月16日 (三) 17:30 的最新修訂

伊曼努爾•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
原文名 Immanuel Kant
出生 日耳曼
國籍 德國
職業 作家、學者

伊曼努爾•康德 (德語:Immanuel Kant;德語發音:[ɪˈmaːnu̯eːl ˈ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於東普魯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強調宗教的精神,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時候的精神世界深受虔信派的影響。八歲時,康德開始上學,學校提倡的是人文主義教育,反對宗教帶給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學校的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度,他從此開始一生都對宗教祈禱和教堂唱詩感到反感。也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他開始懷疑建立在感覺與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學簡單地來說也是對虔信派的一種反動。

1740年,康德進了柯尼斯堡大學,由於家境貧寒,沒進行碩士論文的答辯。1748年,24歲的康德終於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由於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柯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去做家庭教師。

康德的著述和講課使他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哲學家,他的影響開始走出柯尼斯堡,很多學生慕名而來成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與歌德和席勒一起成為魏瑪古典派頂樑柱的赫爾德。儘管如此,康德很長的時間裡沒有得到教授職位,期間他拒絕了柯尼斯堡提供給他的詩學藝術教授聘書。他還拒絕了來自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他只願意在柯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家鄉,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遷居異鄉。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臟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

1755年任無俸講師(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學執教。1755年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在批判時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及其範圍與限度,將世界劃分為「現象界」與「本體界」;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環節,並提出「先天綜合判斷」概念。認為時間和空間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個範疇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經驗的界限對本體(自在之物)有所認識,但這已超出人的認識限度,必然陷入難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認識只能達到「現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靈魂等為超自然的東西,屬信仰範圍,它們的存在是為了適應道德的需要。由於兩個世界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康德試圖通過審美判斷與自然界的目的論判斷以達到溝通,提出審美的主觀性與沒有目的的目的性與自然界的內在目的性與外在目的性,最後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為其體系的終結。在政治上,同情法國革命,主張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認為應重視兒童天性,養成兒童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

1770年,康德在46歲時終於獲得了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他的就任報告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十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以1770年為界限,其思想可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以自然科學的研究為主,並進行哲學探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等。1781年,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康德曾說再也沒有哪個家庭教師比他還差,但是實際上他這是謙虛,因為他教過的學生對他的口碑都不錯。在做家庭教師期間,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關於生命力的真實估計之思考》,內容是關於笛卡兒牛頓萊布尼茨提出的哲學與科學命題。五年的家庭教師生涯後康德重返科尼斯堡,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返回家鄉後,康德再次進入大學學習。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碩士學位,三個月後獲得大學私人助教資格,開始教授哲學。在私人助教這個教職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學生的聽課費就成了他的生活來源。因為康德的課很受歡迎,願意聽他的課的學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無憂。在任助教期間,康德開始經常發表著作。他的論題包羅萬象,從自然科學、美學、神學甚至到巫術應有盡有,但貫穿其中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哲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是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從普遍真理中推導出有關事物的真理,還是從經驗出發通過觀察得出普遍的結論。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時,伊曼努爾.康德在家鄉柯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時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柯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長隊瞻仰這個城市的最偉大的兒子。當時天氣寒冷,土地凍得無法挖掘,整整16天過去後康德的遺體才被下葬。

個人生活

康德深居簡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着單調的學者生活。至1804年去世,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因此詩人海涅說,康德是沒有什麼生平可說的。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如起床、喝咖啡、寫作、講學、進餐、散步,時間幾乎從未有過變化,就像機器那麼準確。每天下午3點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會踱出家門,開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而教堂的鐘聲也同時響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當他讀到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名著《愛彌兒》時,深為所動,為了能一口氣看完它,不得不放棄每天例行的散步。這使得他的鄰居們竟一時搞不清是否該以教堂的鐘聲來對自己的表。

和許多偉大的德國學者一樣,康德家境也很貧寒,以至在金錢觀念方面給後人留下笑料。據說這位大學者經常聲稱,他最大的優點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錢。他曾說:「當任何人敲我的門時,我可以永遠懷着平靜愉快的心情說:『請進。』因為我肯定,門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債主。

主要思想

康德的一生對知識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裡,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和《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以及《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誌着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

伊曼努爾•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於是康德認為客體必須按照主體的認識形式來形成知識。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着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着其它星球轉。

《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雖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學,他本人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他本人自稱發動了一場哲學領域內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處的時代, [[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指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指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指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範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為自然界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着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人物評價

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德國古典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學深入到了一個新的理論維度,也是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學主要關注認識論和形而上學問題,在康德之前,唯理論和經驗論持續了幾百年的論戰,最終無法較好解決知識的來源問題。康德的先驗哲學則調和了經驗論與唯理論,結束了這場耗時長久的哲學之爭。另外,康德的倫理學理論也十分有影響,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Kant-Laplace hypothesis)。

康德思想的發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職論文為界,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他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提出了「關於潮汐延緩地球自轉的假說」和「關於天體起源的星雲假說」。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在就任邏輯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後,康德哲學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1781年,康德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哲學名著。此後又陸續發表了《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這兩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繼問世,成為康德批判哲學體系形成的真正標誌。

康德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德國哲學革命的旗手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學為基礎,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實現了將人從單純因果必然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完成古典法哲學向現代法哲學轉變和發展史上革命性變革。同時,康德對人的自由和權利的實現和維護、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形成了豐富的法哲學思想,對於後代法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