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伊莉莎白·毕晓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莉莎白·毕晓普 Elizabeth Bishop,(1911年2月8日-1979年10月6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美国著名女诗人。[1]

1949-1950年,美国的桂冠诗人。

早期

毕晓普八个月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四年后,母亲被送入精神病院,毕晓普再也没有见过她。童年的她在几个亲戚家中辗转度过,有的亲戚还虐待过她。

后来她曾经这样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童年:“尽管我拥有‘不幸的童年’这份奖品,它哀伤得可以收进教科书,但不要以为我沉溺其中。”

从二十岁开始,她先后在纽约、基韦斯特、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居住。她漂泊的童年、青年时代四处游荡的生活似乎也奠定了地理位置在她的创作中的重要位置。

1934年,毕业于瓦萨学院后,在纽约文学圈里的生活为其事业奠定了基础。毕晓普的一生很多时候都在旅行,游离了美国的文化生活之外。尽管十几年旅居巴西,她的诗歌在美国国内接二连三得奖,被认为美国最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精确地记述大自然和人性的悲喜哀乐。[2]

对苏亚雷斯的告别

1950年,定居巴西。她居住的最久的地方。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女朋友、建筑师罗塔·德·马赛多·苏亚雷斯,然而就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一住就是十八年。[3]

1967年,和她相伴多年的伴侣罗塔自杀。在巴西的这二十多年,毕晓普远离她早年在波士顿生活的阴影,找到了安慰。不久前,毕晓普刚给《纽约客》(The New Yorker)寄去两首长诗《在候诊室》(In the Waiting Room)和《克鲁索在英格兰》(Crusoe in England)。在前一首里,她隐晦的谈到了威胁她年轻时代的“一股黑浪”,后一首则在最后几行表达了对苏亚雷斯的告别。她们在一起将近十七年。

1967年,回到波士顿定居。

一生的好友

她的一生好友、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威尔在他的诗歌《随笔》写道:

“你是否仍将词句挂在空中,十年也不完美?”

关于毕晓普和罗伯特·洛威尔的故事,精彩远远超过毕晓普和罗塔。

1947年1月,毕晓普和洛威尔相识于一场诗人伦道尔·贾勒尔(Randall Jarrell)组织的晚宴。毕晓普36岁,洛威尔30岁。当时女诗人刚刚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北与南》,洛威尔则刚获得普利兹奖,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和洛威尔的第一次见面,她一辈子记得。她曾这样回忆那几乎是命运般的“第一眼”:

“然后洛威尔进来了,我几乎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他……我不再感觉羞怯,我们开始交谈……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和他人如此畅谈该如何写诗,以及诗歌到底是什么,和他交谈是如此自然而然的事,就像交换做蛋糕的心得一般。”

后来毕晓普在巴西生活,洛威尔则在美国结婚成家。然而两人的友谊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超越了爱情。

从1947年相识,到1977年洛威尔辞世,毕晓普和洛威尔总共往来书信超过四百封,后来整理出版的书信集总共798页。

以同性恋者身份出柜

1970年-1977年,在哈佛大学教授写作。她是第一位在哈佛讲授高级英语这门最高阶写作课的女老师,也是第一位在课程目录上留下名字的女诗人。

1970年,她的《诗全集》(Complete Poems)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1976年,以女同性恋者身份出柜。

197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

1979年,突然去世,享年68岁。

身后记

1982年,在她去世之后三年,人们四处搜集她的创作,出版了第一本诗歌总集。集子中只有101首诗,包括1927年至1979年的《完整诗集》不到200页。

1984年,出版了小说和非小说集《散文集》。

1994年,她的选集以《一种艺术》的标题出版。

2008年,《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散文和书信》是未发表的作品和出版的综合著作。

2013年,巴西导演布列托还拍了一部电影《Flores Raras》,中文名叫《月光诗篇》。电影讲述毕晓普怎么去巴西看望旧识,然后“横刀夺爱”和罗塔在一起的三角百合爱情故事。这部电影的评分非常两极化:看个热闹的都叫好,喜欢毕晓普的几乎都要被气哭。话说回来,毕晓普一直觉得她在巴西生活的这十八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岁月。[4]


2015年,Barbara Harmer拍了一部纪录片《Welcome to This House》,循著毕晓普的足迹走访加拿大、美国和巴西,探寻她住过的每一所房子,让居所和朋友交替讲述诗人的故事。[5]

个人生活

1951年,和一位哈佛经济学教授结婚并接连生下三个儿子。

1970年,她离开了丈夫。在离开丈夫去探索她的性取向之后,里奇的丈夫自杀了。在黑暗中疾驰的车里,“我们开始谈论最近发生在我们生命里的自杀事件”,里奇后来回忆道,“用一种你知道会被理解的方式讲述著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1976年,以女同性恋者身份出柜。

诗作

毕晓普立足于美国诗歌的传统,继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斯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玛丽·穆尔(Marianne Moore)之后,用同样可靠的技艺,较之同辈诗人包括洛威尔、贝里曼等人更清晰地表达了一种个人化的修辞立场。[6]

她的诗富有想像力和音乐节奏,并借助语言的精确表达和形式的完美,把道德寓意和新思想结合起来,表达了坚持正义的信心和诗人的责任感。[7]

巴黎,早晨七点

我在公寓巡视著每一只锺:

从那无知的表面,一些指针

戏剧性地指向一条道路

一些指向别处。

时间的星形广场(1);钟点分叉为

许多日子,它们是围绕郊区的旅程,

圆圈环绕星星,圆圈互相叠加。

那短促的、冬季气候的半音阶

是一张伸展的鸽子的翅膀。

冬天住在鸽子翅膀下,一张有著湿羽毛的死翅膀。

俯瞰院落。所有的房子

都建成那个样子,在鸽子筑墙的

双面倾斜的屋脊顶端

设有装饰的翁。它像在反省

死盯著内心,或在回忆

一个矩形里的一颗星,在冥想:

这空洞的正方形能够轻易地出现在那儿。

——建在更浮华的冬天,那孩子的雪堡,

已经达到那种比例而成为真正的房子了;

那巨大的雪堡,四、五层楼高,

抵挡著春天就像沙煲抵挡著潮汛,

它们的围墙,它们的外形,并不会融解而逝去,

只会被套上强硬的链子,变作石头,

像现在那样变成灰色又泛了黄。

弹药在哪里?那带有星状

碎冰心片的连环球在哪里?

这天空绝非信鸽勇士逃遁时

留下的毫无止境的交叉的圆圈。

它是死的,或者那是死鸟摔落的天空。

那翁已经接住了他的骨灰和羽毛。

星星什么时候释放?星星是否

以方块连方块、圆圈连圆圈的方式被捕?

时钟能否说出:它就在下面,

即将在雪地里打滚?

海景

这神圣的海景,白色的苍鹭像天使一样起飞,

它们飞得尽可能的高,尽可能的远

在那层层叠叠的完美倒影旁边;

那整个地域仿佛银子照明,

从那飞得最高的苍鹭到下面

毫无重量的红树林的岛屿,

它的翠绿色叶子被鸟粪

优雅地镶上了边,

以及到下面,富有启示的红树根的哥德式拱门

还有美丽的豆绿色的草场后面

偶尔一条鱼跃起,好像一朵野花

在装饰过的喷泉里射出来;

这幅拉斐尔为罗马教廷画的笔画:

看上去的确像天堂。

但一个穿著黑白牧师服飞灯塔

瘦骨嶙峋地站在那儿,

他活得心神不安,以为自己懂得最多。

他认为地狱就在他的铁脚下,

所以水浅的地方为什么这样暖和,

他也知道天堂并非如此。

天堂不会像这样飞翔或游泳。

而是与黑暗和刺目的强光有关,

还有,当它变暗时,他要记得说

一些强硬的话接近主题。

奖项与荣誉

1945年:霍顿·米夫林诗歌奖奖学金

1947年:古根海姆奖学金

1949年:被任命为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

1950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

1951年:露西·马丁·唐纳利研究金(Bryn Mawr College授予)

1953年:雪莱纪念奖

1954年:当选为国立艺术与文学学院的终身会员

1956年:普利策诗歌奖

1960年:Chapelbrook基金会奖

1964年:美国诗人院士奖学金

1968年:英格拉姆·美林基金会授予

1969年:国家图书奖

1969年:里约布兰科勋章(巴西政府授予)

1974年:哈丽埃特·梦露诗歌奖

1976年:国外书籍 / 新城国际奖

197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

1977年:国家图书评论家奖

1978年:古根海姆奖学金

代表作品

1946年,《北方和南方——一个寒冷的春天》。

1955年,《一个寒冷的春天》诗集》。

1965年,《旅行的问题》(获普利兹奖)。

1969年,《诗歌全集》。

1976年,《地理学Ⅲ》(1在英国出版)。

视频

《月光诗篇》影剧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和罗塔(Lota){Reaching for the Moon}-我想要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