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伏牛山」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伏牛山.jpg|320px|缩略图|右|<big>伏牛山</big>[http://www.hnhw.com/files/2015-5/20150529175126169543.jpg 原图链接][http://www.hnhw.com/news/show.aspx?id=251 来自 河南户外网 的图片]]]
 +
 
'''伏牛山'''是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的一座山脉,为[[秦岭]]的东延余脉,山势自西北向东南渐次铺展。[[西北]]与[[熊耳山]]相连,东南到南阳盆地东北边缘,长400余公里,宽约40至70公里,山脉主脊高度约1500米,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是[[黄河]]、[[淮河]]、[[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名称最早见于[[唐朝|唐初]]李泰所著《括地志》一书,亦名猛山。
 
'''伏牛山'''是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的一座山脉,为[[秦岭]]的东延余脉,山势自西北向东南渐次铺展。[[西北]]与[[熊耳山]]相连,东南到南阳盆地东北边缘,长400余公里,宽约40至70公里,山脉主脊高度约1500米,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是[[黄河]]、[[淮河]]、[[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名称最早见于[[唐朝|唐初]]李泰所著《括地志》一书,亦名猛山。
  
行 13: 行 15:
 
===神话说===
 
===神话说===
  
 伏牛山之名源于传说的现存记载最早见于[[明朝|明代]]撰刻的两块《伏牛山云岩寺记》 石碑。一块是明代兵部郎中乔缙所撰:“ ……至今山人于野牛岭铸铁牛以像之,故号伊阙伏牛,自在禅师也……野牛降伏而山名,白云吐岫而寺号。” 另一块是1518年王官之所撰:“嵩治城南三百里山曰伏牛。考之邑志,有唐号自在禅师者,次岭巅闻野牛狞恶噬人,师适遇牛,偎首卧地者降伏然,故名之。” [[清朝|清代]]汪价所著《中州杂俎》亦载:“唐自在禅师学道既成,欲幽栖名山,问于师,师曰:逢牛则止。行至嵩县南山问路, 或告之曰此野牛岭也。岭上一野牛截路噬人。自在作法祝之,牛驯服,遂跨以行,至上云岩寺,下牛趺坐,而牛奔突,直上后山,绝顶跃入池中,俄而云起昼晦,有龙奋腾东南两山之上,自在祝之曰娑伽。娑伽夙性未化,见大法身无骇徒众,可仍入池中,吾为说法,投以杖使束,而小龙敛形,复入池中。今山顶小池围丈曰龙池。遂名其山为伏牛山。佛经译语:牛化龙曰娑伽龙云。”清代[[康熙]]版《河南通志》关于云岩寺也有类似记载。
+
 伏牛山之名源于传说的现存记载最早见于[[明朝|明代]]撰刻的两块《伏牛山云岩寺记》 石碑。一块是明代兵部郎中乔缙所撰:“ ……至今山人于野牛岭铸铁牛以像之,故号伊阙伏牛,自在禅师也……野牛降伏而山名,白云吐岫而寺号。” 另一块是1518年王官之所撰:“嵩治城南三百里山曰伏牛。考之邑志,有唐号自在禅师者,次岭巅闻野牛狞恶噬人,师适遇牛,偎首卧地者降伏然,故名之。” [[清朝|清代]]汪价所著《中州杂俎》亦载:“唐自在禅师学道既成,欲幽栖名山,问于师,师曰:逢牛则止。行至嵩县南山问路, 或告之曰此野牛岭也。岭上一野牛截路噬人。自在作法祝之,牛驯服,遂跨以行,至上云岩寺,下牛趺坐,而牛奔突,直上后山,绝顶跃入池中,俄而云起昼晦,有龙奋腾东南两山之上,自在祝之曰娑伽。娑伽夙性未化,见大法身无骇徒众,可仍入池中,吾为说法,投以杖使束,而小龙敛形,复入池中。今山顶小池围丈曰龙池。遂名其山为伏牛山。佛经译语:牛化龙曰娑伽龙云。”清代[[康熙]]版《河南通志》关于云岩寺也有类似记载<ref>[https://fo.ifeng.com/fojiaolvyou/detail_2014_07/25/37520901_0.shtml 河南伏牛山云岩寺 凶猛野牛为禅师选寺址],凤凰网,2014-7-29 </ref>
  
 
===讹传说===
 
===讹传说===
行 29: 行 31:
 
 伏牛山地区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汇地,是[[中原文化]]与荆楚、[[巴蜀文化]]的过渡带,文化要素与其他区域相比上具有不同特点,自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被看作一个文化单元来研究,称之为伏牛山文化圈,属于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区是伏牛山主体所在的豫西山地。伏牛山文化圈是在伏牛山的地理环境和多重人文社会因素联合作用下,经过长期历史演进,逐步孕育和形成的文化区域。
 
 伏牛山地区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汇地,是[[中原文化]]与荆楚、[[巴蜀文化]]的过渡带,文化要素与其他区域相比上具有不同特点,自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被看作一个文化单元来研究,称之为伏牛山文化圈,属于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区是伏牛山主体所在的豫西山地。伏牛山文化圈是在伏牛山的地理环境和多重人文社会因素联合作用下,经过长期历史演进,逐步孕育和形成的文化区域。
  
 考古发现表明,伏牛山地区人类进化有比较完整的序谱,这一地区出土的郧县人距今约80—100万年,栾川人距今约70万年,南召人距今约50万年,大荔人距今15—20万年,卢氏人距今10万年,许昌人距今8-10万年。就中国现有[[考古]]发掘而言,伏牛山地区的远古人种演进序谱在整个中国仅此一地具有如此相对完整的延续性。另外,伏牛山地区有大量[[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典型分布于伏牛山东麓的[[新石器时代]]贾湖遗址,[[遗址]]中发现的贾湖契刻符号具有表意的文字特征,贾湖[[骨笛]]更是将中国[[音乐]]文化上推至9000至7000年。
+
 考古发现表明,伏牛山地区人类进化有比较完整的序谱,这一地区出土的郧县人距今约80—100万年,栾川人距今约70万年,南召人距今约50万年,大荔人距今15—20万年,卢氏人距今10万年,许昌人距今8-10万年。就中国现有[[考古]]发掘而言,伏牛山地区的远古人种演进序谱在整个中国仅此一地具有如此相对完整的延续性。另外,伏牛山地区有大量[[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ref>[http://www.cssn.cn/ts/ts_xstj/201312/t20131224_923898.shtml?COLLCC=593607627& 《伏牛山文化概论》序],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11-27</ref> 。典型分布于伏牛山东麓的[[新石器时代]]贾湖遗址,[[遗址]]中发现的贾湖契刻符号具有表意的文字特征,贾湖[[骨笛]]更是将中国[[音乐]]文化上推至9000至7000年。
 +
 
 +
==视频==
 +
===<center> 伏牛山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 CCTV高清-河南-伏牛山-风光 </center>
 +
<center>{{#iDisplay:a0393xehj3j|560|390|qq}}</center>
 +
<center>
 +
《地理中国》——万象伏牛山·天曼奇观</center>
 +
<center>{{#iDisplay:p05488a5h6h|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於 2020年5月27日 (三) 22:45 的最新修訂

伏牛山是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的一座山脈,為秦嶺的東延余脈,山勢自西北向東南漸次鋪展。西北熊耳山相連,東南到南陽盆地東北邊緣,長400餘公里,寬約40至70公里,山脈主脊高度約1500米,山體呈西北-東南走向,是黃河淮河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名稱最早見於唐初李泰所著《括地誌》一書,亦名猛山。

伏牛山絕大部分屬中山,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玉皇山(海拔2057.9米)、龍池曼(海拔2129米)、老君山(海拔2192.1米)、雞角尖(海拔2212.5米),最高峰是白雲山玉皇頂(海拔2216米)。

伏牛山岩層由片麻岩、片岩、大理岩花崗岩體等組成,主要研產礦產有鉛鋅等,山區有森林草原分布,有林業及牧業發展,植被依高度呈垂直分布,從低海拔的落葉闊葉林到高海拔的灌叢皆有。

名稱來歷

形狀說

伏牛山以「狀如伏牛」得名之說為主流, 河南省地方志和地名志多採用此種說法。因形得名說亦遭質疑,史料中記載的伏牛山大致位於嵩縣南、魯山縣西之汝水所出之山。乾隆時期《嵩縣誌》稱為大曼山,《資治通鑑》和《水經注》名猛山,俗名龍池曼。酈道元曾描述汝水源頭景觀,描述中體現不出 「伏牛」 形狀。且古代技術條件也不能瞰其全貌,現代觀測形態也並不具有伏牛之狀。伏牛山得名於形似伏牛的說法,缺乏地貌上和直觀視覺上的依據。

神話說

伏牛山之名源於傳說的現存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撰刻的兩塊《伏牛山雲岩寺記》 石碑。一塊是明代兵部郎中喬縉所撰:「 ……至今山人於野牛嶺鑄鐵牛以像之,故號伊闕伏牛,自在禪師也……野牛降伏而山名,白雲吐岫而寺號。」 另一塊是1518年王官之所撰:「嵩治城南三百里山曰伏牛。考之邑志,有唐號自在禪師者,次嶺巔聞野牛獰惡噬人,師適遇牛,偎首臥地者降伏然,故名之。」 清代汪價所著《中州雜俎》亦載:「唐自在禪師學道既成,欲幽棲名山,問於師,師曰:逢牛則止。行至嵩縣南山問路, 或告之曰此野牛嶺也。嶺上一野牛截路噬人。自在作法祝之,牛馴服,遂跨以行,至上雲岩寺,下牛趺坐,而牛奔突,直上後山,絕頂躍入池中,俄而雲起晝晦,有龍奮騰東南兩山之上,自在祝之曰娑伽。娑伽夙性未化,見大法身無駭徒眾,可仍入池中,吾為說法,投以杖使束,而小龍斂形,復入池中。今山頂小池圍丈曰龍池。遂名其山為伏牛山。佛經譯語:牛化龍曰娑伽龍雲。」清代康熙版《河南通志》關於雲岩寺也有類似記載[1]

訛傳說

伏牛山區多伏流,東魏時曾在這裡設置伏流城。隋唐時期該地區地名有伏流嶺、伏流阪的稱謂。伏牛山河水多伏流,從龍池曼而下,溪流河水多潛伏於傾山蔭渚、茂林臥石之地下,伏流地貌特徵明顯。學者推斷,東魏築伏流城,隋朝廢伊陽郡,改在伏流城南二十里傍伊水置伏流縣, 棄北魏以前的天息山、猛山、大盂山、還歸山、燕泉山、高陵山之名不用,而採用伏流山稱謂 。「伏流」 、「伏牛」 讀音相近,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混淆口音,至李泰《括地誌》統一為 「伏牛山」 , 而後「伏流」 一說再無出現。清代嘉慶版《魯山縣誌》載:「伏牛當即伏流之轉」。《元和郡縣誌》載:「陸渾縣伏流城東魏孝靜帝二年所築, 以城北焦澗水伏流地下, 西有伏流坂, 因以為名。伏流坂當為伏牛山異名」。

自然概況

伏牛山是中原地區面積最廣、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脈,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屬於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帶氣候、中國濕潤區與半濕潤區過渡帶氣候。森林覆蓋率為56%左右、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夏季平均氣溫26.5至28.5°C,相對濕度一般70%左右。四季氣候分明,加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溫泉資源,使之成為適宜人類居住養生的山地環境空間。

伏牛山區大部分動植物種類的數量占河南省總數的70%以上,是河南物種集中區域,也是中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伏牛山保存着大量原始次生林和天然的景觀群落。伏牛山地質歷經天山構造期、燕山構造期、喜馬拉雅構造期等滄桑演變,形成了豐富奇特的地質奇觀。

人文地理

伏牛山地區是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交匯地,是中原文化與荊楚、巴蜀文化的過渡帶,文化要素與其他區域相比上具有不同特點,自二十一世紀初開始被看作一個文化單元來研究,稱之為伏牛山文化圈,屬於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區是伏牛山主體所在的豫西山地。伏牛山文化圈是在伏牛山的地理環境和多重人文社會因素聯合作用下,經過長期歷史演進,逐步孕育和形成的文化區域。

考古發現表明,伏牛山地區人類進化有比較完整的序譜,這一地區出土的鄖縣人距今約80—100萬年,欒川人距今約70萬年,南召人距今約50萬年,大荔人距今15—20萬年,盧氏人距今10萬年,許昌人距今8-10萬年。就中國現有考古發掘而言,伏牛山地區的遠古人種演進序譜在整個中國僅此一地具有如此相對完整的延續性。另外,伏牛山地區有大量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2]。典型分布於伏牛山東麓的新石器時代賈湖遺址,遺址中發現的賈湖契刻符號具有表意的文字特徵,賈湖骨笛更是將中國音樂文化上推至9000至7000年。

視頻

伏牛山 相關視頻

CCTV高清-河南-伏牛山-風光
《地理中國》——萬象伏牛山·天曼奇觀

參考文獻

  1. 河南伏牛山雲岩寺 兇猛野牛為禪師選寺址,鳳凰網,2014-7-29
  2. 《伏牛山文化概論》序,中國社會科學網,2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