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伏羲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築群[1]。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伏羲廟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址位於天水市秦城區西關伏羲路。卦台山的古建築被破壞無遺;而天水城裡的伏羲廟主要建築、塑像和其它文物,由於天水市文化部門及時地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基本保存完好。多數專家、學者認為:重視保護這一建築群,對於研究中國遠古歷史、探討明代建築藝術、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風情等,有着相當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
景點簡介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廟作為明、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後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後,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布,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築群呈宮殿式建築模式,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又因有伏羲廟,民國以前小西關城又叫伏羲城。
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後部正中,是伏羲廟的主體建築,巍然屹立於院子正北高1.7米的磚築月台上。其高大雄偉的殿內,有伏羲彩塑巨像一尊。藻井頂棚正中繪太極河洛八卦圖,四周等分為六十四格,內刻繪六十四卦圖。先天殿後面為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依「前宮後寢」慣例而建,原供伏羲,後祀神農,建築規模略小於先天殿。
伏羲廟各院內遍布古柏,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2],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蔭蔽日。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牆角原有古槐兩株,相對而立。現存東邊1株,樹幹中空,經鑑定為唐代所植。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誕辰日,周邊群眾扶老攜幼,紛紛前來伏羲廟朝拜祭祀「人祖爺」。一時,寶燭輝煌,香煙繚繞,鍾鼓鳴天,善男信女異常虔誠,廟內充滿着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
伏羲廟門坊又稱大門、正門、前門、頭門。
視頻
伏羲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走進伏羲廟 ,搜狐,2019-06-21
- ↑ 深藏在伏羲故里的美 寂寞石窟背後的天水傳說,搜狐,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