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伦敦西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伦敦西区(London's West End)是与纽约百老汇(Broadway)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是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也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准确地说,West End Theatre(西区剧院)特指由伦敦剧院协会(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的会员管理、拥有或使用的49个剧院。这49个剧院除金融城的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南岸的国家剧院和老维克剧院、摄政公园的露天剧院以及Southwark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等少数剧院以外,大多数集中在夏夫茨伯里(Shaftesbury Ave)和黑马克(Haymarket)两个街区,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在商业和娱乐业高度发达的市中心形成了一个剧院区,这一剧院区也称为西区(West End)。伦敦共有剧院约100个,剧院区就集中了40多个,当之无愧地成为英国戏剧界的代称。在如此有限的区域内集中如此之多的剧院,在世界上只有纽约的百老汇可与之相比,而从历史传统来讲,西区要比百老汇悠久得多。

伦敦西区(West End)与西伦敦(West London)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中文名:伦敦西区

外文名:London's West End

荣 誉: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

面 积: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

地铁站:Piccadily Circus等

位 置:大伦敦西敏市

介绍

地位

伦敦西区:英国表演艺术产业的代名词

英国经济不可忽视的力量

历史

西区的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英国戏剧的发展历史[1]。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第一家露天剧院。在此之前,戏班子只能在街头巷尾和酒吧中流动演出。16、17世纪是英国戏剧的黄金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深入人心的作品,戏剧开始由寻找观众变为在固定场所演出吸引观众。由于王宫、教堂等重要建筑都集中在伦敦西部地区,英国的早期剧场也就集中在了市中心一带,奠定了西区的基础。此后,经过历次的瘟疫、大火和战争,西区的剧院不断地改建、增加,逐渐形成今日的规模。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区剧院迎来了最后一次大发展时期,虽然后来又经历了二战的炮火,但今日的西区基本保持了30年代的格局。

英国戏剧对世界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西区对于英国戏剧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尤为重要的是,时至今日,西区作为一个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在英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经济效益

经营与贡献

1999年,西区共有44家剧院营业,演出17089场(平均每家剧场年演出388场),推出265个新剧目,吸引观众1193万余人次,票房收入超过2.6656亿英镑,而这仅仅是西区经济效益的最基本部分。以伦敦剧院协会1998年所作的调查为例,1997年西区的票房收入为2.46亿英镑,而观众各种与看戏相关的消费如用餐、住宿、交通和购买节目单、纪念品等就总计为4.33亿英镑,西区为政府上缴各种税款2亿英镑。作为一项产业本身,西区的剧院每年也有大量的支出,如维修剧院、投资新剧目等,因此,对于英国的经济来说,西区剧院本身也是一个大消费体。1997年,西区剧院的消费为2.82亿英镑,也就是说,1997年西区对英国经济的直接消费贡献为观众消费和剧院消费的总和——7.15亿英镑。根据经济学规律,每l英镑的直接消费可以带来0.5英镑的其他消费,换言之,西区对英国经济的消费贡献为10.75亿英镑。

出口创汇

作为一项文化产业,西区还是一个出口创汇大户,其主要外汇收入来自海外游客和出口剧目。根据伦敦旅游局的统计,剧院是游客游览伦敦的一项重要内容。1997年,观众在西区消费达到6.79亿英镑,其中海外游客消费就有2.26亿英镑,占了近1/3。每年还有大量的西区剧目在海外上演,1997年出口剧目还创汇5000万英镑。与英国其他一些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产业相比,西区的创汇能力令人吃惊。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其他产业都是以全英国为范围,而西区却只集中在伦敦有限的区域内,其外汇收入相当于影视业的1/3,贸易顺差同广告业和咨询业基本相同。

带动就业

西区为英国创造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可观的就业市场。戏剧是“人的艺术”,而剧院则是“人的工业”。据统计,大约有2.7万人就职在与西区剧院直接有关的行业中,如剧院演职人员、售票代理人员和道具服装制作等行业,占整个伦敦文化娱乐业从业人数的12%;还有1.4万余人就职在与剧院相关的行业,如戏剧出版业、唱片销售业等,更多的人则因西区的繁荣而受益,如餐饮、旅店、交通等行业。

到西区观看演出只是伦敦众多休闲项目中的一个,那么,它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相比情况又如何呢?下面就选取伦敦最有代表性的其他几项文体活动,电影、名胜古迹游览和足球与西区做一对比。

吸收票房

电影随着多功能电影院的出现,近年来,英国看电影的人数逐年上升。1997年,伦敦共有3800万人次观看电影,是西区观众数的3倍,票房收入1.6亿英镑,低于西区剧院票房的2.46亿英镑。与电影相比,许多西区的剧目以长演不衰取胜,如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上映的前几个月票房即达到10亿美元,是历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但长演不衰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票房收入却是《泰坦尼克号》近2倍。与以进口好莱坞大片为生的英国电影业相比,西区的戏剧大大满足了英国人的自尊心。许多最为成功的剧作不但是英国自己制作而且完全由英国自己投资,每年还有上百种剧目在海外演出,为英国带来声誉和外汇,百老汇如果失去了英国作品也会大伤元气。至于英国戏剧对电影,包括好莱坞电影在文化上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西区的繁荣还带动了周围电影院的发展,全伦敦的电影票房中有一半的收入来自西区附近的电影院。

西区与伦敦

西区对伦敦的影响

伦敦的名胜古迹伦敦拥有无数的博物馆、画廊和名胜古迹,可以说,英国最著名的博物馆和画廊都集中在伦敦,与这些旅游景点相比,西区也显出它独特的魅力。1996年,伦敦各项旅游点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大英博物馆和伦敦国家画廊,而西区的观众数却超过了这两个景点的总和。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景点都是免费的,而西区的平均票价却在20英镑左右。在收费景点中,西区的观众量几乎等同于前6个景点的总和。

足球足球是英国最大的职业运动,许多俱乐部都上了股票交易市场。但在伦敦,西区比足球吸引了更多的观众。1997年,伦敦的足球现场观众数为400万人次,是西区的1/3,门票收入6000万英镑,是西区的1/4。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西区的存在给伦敦增加了更大的魅力。有2/3的外地游客将看演出列为他们来到伦敦的重要原因,有3/4的海外游客将看演出列为到伦敦旅游的重要项目。伦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使更多外国公司选择伦敦作为公司新址,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也愿意选在伦敦举办,许多在伦敦以外举办的会议甚至专门安排时间到西区观看演出。

声名显赫的剧院演出与观众群的集聚效应

西区的剧院大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规模从400多观众席至2000多观众席不等,上演的剧目从音乐剧、话剧、歌剧、芭蕾舞和现代舞到木偶剧、儿童剧应有尽有。近50个剧院中以自负盈亏的商业剧院为主,只有皇家歌剧院、英格兰国家歌剧院、皇家剧场、皇家国家剧院和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享受政府资助。这5个剧院在西区占有很大的分量。它们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显赫的声誉,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从艺术上来讲,由于它们能够获得政府资助,也有能力上演一些具有探索性、艺术价值更高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是那些商业剧院不敢轻易尝试的。很多剧目往往是在国家资助剧院首演,取得成功后再转入商业剧院,例如音乐剧《悲惨世界》和话剧《侦探到访》就是首先由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和国家剧院推出,随后转入商业的宫殿剧院和盖里克剧院。对于商业剧院来说,生存是首要问题,它们相对规模较小,多上演热门的音乐剧和话剧,有时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名演员以吸引观众。近年来,许多音乐剧和话剧也有小成本制作逐渐增多的趋势。商业剧院的另一大特色是有些剧目在一些固定的剧院长年上演,如音乐剧《猫》(Cats)和《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已不间断地上演了24年和33年,话剧《捕鼠器》(The Mousetrap)、《黑衣女人》(The Woman in Black)和《侦探到访》(An lnspector Calls)分别连续上演了52年、14年和10年。这些剧目已经成为西区的经典剧目,成为西区的象征。

分析与借鉴

与票价低廉的电影和普及到户的电视相比,戏剧的观众要相对固定一些。据统计,西区的观众,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海外游客都以中上等收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为主,多为管理阶层人士。音乐剧的观众主要是外地游客,而严肃话剧、歌剧和芭蕾舞等则以伦敦本地和将观看演出作为经常性消费项目的人群为主;34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偏爱喜剧、悬念剧,35岁至55岁的观众喜爱经典话剧和音乐剧,55岁以上的观众则更喜欢话剧、歌剧和芭蕾;年长一些的观众比年轻人更经常到西区观看演出,在每年平均到西区观看演出6次以上的观众中55岁以上的人占47%,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34%。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而西区的魅力和优势正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西区的繁华程度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字说明,如1997年西区剧院共售票11466248张,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晚上有近3万人来到这不到1平方英里的区域内观看演出。如果这些人全部乘坐出租汽车,每车4人的话,那就需要7350辆汽车。根据调查,这些人中有70%会在外用餐,15%会在旅馆住宿,如果每桌4人,每个房间2人的话,那就需要5千多张餐桌和2千多个房间。可以说,如果西区的剧院不是以今天这种相互依存的形式存在的话,也就不会产生如此可观的经济力量,出现一个几百个座位的小剧院年复一年天天上演同一个剧目仍然可以维持生存的情况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字虽是6、7年之前的统计,但与今日英国文化产业的状况相差并不大。据伦敦剧院协会的统计,2004年,伦敦西区剧院的收入达到了80年代以来的最高,售票总数近1200万张,与1999年的数字基本一致。而近年来,除了2001年因“9.11”事件的影响,观众人数下降了14%以外,西区的年平均观众数皆接近1200万人次。从中可以看出,伦敦西区已经成为了一项稳定发展的产业。英国伦敦西区表演艺术产业的成功及其对英国经济的贡献,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本文源自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领导决策信息系统数据库)

视频

叨叨音乐剧走进伦敦西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