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是介绍认知疗法的书,是目前对付抑郁最有效的方法的书。本书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改变痛苦的沮丧情绪,改变虚弱焦虑的卓有成效的新方法。我们期望这本书的读者能够拿我们用之于其他病人身上的原则和技巧来解决他们本人遇到的问题。
目录
版权信息
书 名: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出 版 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1
字 数: 250000
版 次: 1
页 数: 347
印刷时间: 2007/07/0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1721659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保健/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
定价:¥39.00
内容简介
抑郁症是病,不是灾难!
目前中国内地抑郁症发病率约为百分之二点四,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二千六百万人,而其中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患者面临自杀的危险。而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人接受了相关的正规药物治疗,有百分之六十二的患者在出现抑郁症症状后从未就医。而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只是一个辅助,关键要依靠患者自身的力量走出抑郁的阴影,拥有良好的心情即是一剂治疗抑郁症的灵丹妙药。
其实,许多抑郁症患者一开始只是感觉情绪不佳,并伴有一些抑郁症,显然他们并不需要到精神科大夫或心理学家处寻求帮助。他们只要运用“阅读治疗”方法调整一下情绪即可,但是却被很多人忽视了。“阅读治疗”其实很简单,即在治疗间歇期阅读自助书籍以促进康复。当你阅读本书时,你会注意到书中不断要求你边阅读,边拿起笔做测试、做练习,不要心烦,你是在学习特定的观点和技术,以帮助你战胜不良的感受,如孤独,抑郁、内疚及自卑。如果你情绪不好,感觉抑郁,试一试在4周内阅读完这本书,你的抑郁情绪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最后一点,“阅读治疗”花费甚少,因为一本《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的价格比一天的抗抑郁药费还低,而且没有讨厌的副作用!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是介绍认知疗法的书,是目前对付抑郁最有效的方法的书。
本书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改变痛苦的沮丧情绪,改变虚弱焦虑的卓有成效的新方法。我们期望这本书的读者能够拿我们用之于其他病人身上的原则和技巧来解决他们本人遇到的问题。如果你情绪严重紊乱的话,当然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的指导。不过,如果你只是遇到一些可操控的问题,那么,运用伯恩斯博士所描述的新近发展起来的“常识”处理技巧将会使你受益匪浅。对于那些想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来说,《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将是一本非常有益的进阶指南。
作者简介
大卫·伯恩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著名心里学家、心理认知疗法创始人、“伯恩斯忧郁症清单”发明人,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精神治疗训练,现为加州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临床教授。1975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贝内特奖。
目录
前言 一个特别的礼物:抑郁症新疗法问世
导言 还你一个好心情:认知疗法
第一部分 认知疗法与情绪抑郁
第1章 治疗情绪紊乱的一项重大突破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效果
——表1—1 44位严重抑郁病人在经过十二周治疗后的效果
第2章 如何诊断你的情绪:情绪治疗的第一步
测试你的抑郁状况
——表2—1 贝克抑郁清单
——表2—2 贝克抑郁清单解释
第3章 理解自己的情绪:怎么想就怎么感觉
与你的情感进行接触
——表3—1 所思与所感的关系
认知扭曲的多种界定
——表3—2 认知扭曲的多种界定
感觉不是事实
第二部分 实践
第4章 从建立自尊开始
克服无价值感
增进自尊的特别方法
——表4—1 改善情绪“三栏法”
——表4—2 紊乱思想日志
——表4—3 摘自盖尔用“三栏法”写的家庭作业
——表4—4 南希为鲍比在学校里的问题而写的家庭作业
第5章 什么也不做主义:如何打败它
一种典型的情绪沮丧性循环
——表5—1 一种典型的情绪沮丧性循环
每日活动时间表
——表5—2 每日活动时间表
抗拖延清单
——表5—3 抗拖延清单
不良想法日常记录
——表5—4 不良想法日常记录
快乐预测清单
——表5—5 快乐预测清单
但是辩驳法
——表5—6 但是辩驳法
学会认可自己
——表5—7 学会认可自己
TIC—TOC法
——表5—8 TIC—T0C法
碎步跟进
没有强迫的激励
——表5—9 躺在床上的优缺点
解除武装法
可见的成功
记下你所记录的东西
测试你的“不能”
“不能输”体系
——表5—10 “不能输”体系
别在马前放车
——表5—11 自我激活法大纲
第6章 语言柔道:学会在批评的火力下反唇相讥
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
——袁6—1 摘自阿特用双栏法写的家庭作业
……
第7章 愤怒了吗?你的IQ怎样
第8章 战胜内疚的方法
第三部分 “现实的”抑郁
第9章 悲伤不是抑郁
第四部分 障碍的个人成长
第10章 抑郁的诸多原因
第11章 寻求造成的嗜好
第12章 寻求爱的嗜好
第13章 你的工作不等于你的价值
第14章 敢于平庸——克服完美主义的方法
第五部分 战胜无望与自杀
第15章 最后的胜利:选择活下来
第六部分 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与紧张
第16章 如何身体力行
第七部分 情绪化学
第17章 抗抑郁药使用指南
书摘插图
认知疗法
郁症被称做世界头号公共健康问题。抑郁症非常广泛,以致于被人们称做精神紊乱领域的流感。不过抑郁与流感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抑郁可能致人于死地。研究表明,最近几年,自杀率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增长,甚至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增长得很快。在过去几十年里,尽管有数十亿的抗抑郁药物和镇定药分发出去,但死亡率仍在节节攀升。
这听起来似乎让人非常沮丧。在你变得更加消沉之前,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抑郁是一种疾病,但绝不是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来克服抑郁。有报道说,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在治疗和抑制情绪紊乱方面有了重大突破。这些专家不满于传统的抑郁症治疗方法,因为他们发现,这些方法既缓慢又不够有效,于是他们就开发和研究出了一种全新的相当成功的方法来治疗抑郁症和其他情绪紊乱症。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证实,在减轻抑郁症状方面,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要快得多。这项革命性的治疗方法被称做“认知疗法”。
在认知疗法的发展过程中,我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本书就是我们向公众报告我们工作情况的第一本专著。这种方法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得以系统应用和得到科学评价,得溯源于阿罗·T.贝克博士的创造性工作,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提炼他这种独特的情绪转变方法。他的这种开创性的工作在过去五年里开始受到关注,因为宾州大学医学中心情绪诊所和其他学术中心的许多心理健康专业研究者已经开始接受和认可认知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情绪调节上的一项快速行动技术,你可以通过学习直接将其应用到自己身上。我之所以强调这是一项快速行动技术,是因为我相信,如果你很抑郁,你不会希望自己去接受一个可能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的漫长治疗。你需要学会尽可能快地消除这个症状。同时,你也希望能够看到个人的成长,所以你会希望自己以后尽可能不要那么烦乱,以免再次跌入抑郁症的情感地狱。
认知治疗这种简单有效的情绪控制技术将向你提供:
1. 快速的症状改进法:从抑郁症状解脱出来通常只需要12周的时间。
2. 理解症状:清楚地解释为什么你会郁郁寡欢,你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情绪。你会了解到你强烈情感产生的原因;学会如何把正常感情与非正常感情区别开来;学会诊断和评价烦乱情绪的严重程度。
3. 自我控制:你将学会无论何时遇到烦乱,都能用一套安全有效的方法使自己感觉舒服。我会指导你制定出一套实用的、有效的自助方案。运用这套方案,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你的情绪。
4. 预防和个人成长:要想真正持久地预防以后的情绪波动,你可以先有效地重新评价自己一些基本理论的价值和态度,这些价值和态度根植于你对待充满痛苦的抑郁症的看法上。我将向你展示如何挑战和重新评价人类价值观的某些基本假设。
在现代生活中,你所学到的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技术将会应用于每一场危机当中——从非常微小的恼怒情绪到比较重大的情绪崩溃。其中还包括像离婚、死亡或失败这样一些现实的问题,以及一些非常模糊不清的、长期的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没有明确的外在原因,如不够自信、挫折感、负罪感或冷漠。
现在你或许会问:“这会不会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大众自助心理学?”事实上,认知疗法是第一种在学术机构很挑剔的审视下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被证明的比抗抑郁药物治疗更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就其专业化的鉴定和具有高度学术水准的验证来讲,这种疗法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一种流行时尚的自助疗法,而是现代精神病研究和实践这一主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院基础上的系统发展已经提高了它的影响力,也因此注定它会在未来若干年里发挥重要作用。不过,千万不要因为认知疗法已有的专业地位而失去对它的兴趣。和许多心理治疗方法不同,认知疗法并不是一种秘传学说,也绝对不是反直觉的。它很实用,并且是基于常识的,你完全可以让它为你服务,就像它在情绪诊所里为许多其他病人服务一样。
认知疗法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你的所有情绪都是由你的“认知”或思想创造出来的。认知预示着你看待事物的方法——你的知觉,心灵态度和信念。它包括你解释事物的方法——你如何向自己述说你所遇到的事情或人。你认为你的做事方式正确,是因为这一刻你头脑里的想法。
让我来解释一下这一点。当你读到这里时你是什么感觉?你或许在想:“认知疗法听起来太好了,好得让我很难相信它是真的。它永远不会适合我。”如果你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你会有所怀疑甚至感到泄气。是什么导致你以那种方式去感受这件事?是你的想法。因为你对这本书的既有想法,你有了这么一种感受。
相反,如果你突然感到情绪一振,因为你在想:“嘿,这本书终究会对我有所帮助。”你的情感反应不是通过你所读到的句子,而是通过你的思考方式产生的。在那一刻,你有了某种想法并且相信了这种想法,于是你马上就有了一种情感上的反应。事实上,是你的思想造就了你的情感。
认知疗法的第二条原则就是,当你感到抑郁时,你的思想整个被消极情绪所笼罩。你的知觉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你会觉得整个世界也因此而变得暗淡、郁闷。更为不幸的是,你会开始相信事情事实上和你想象的一样糟糕。
如果你的确处于一种抑郁状态,你就会开始相信事情一直就这样消极,而且永远会这样消极下去。当你回忆过去时,你记得的全是发生在你身上的坏事情。当你试图设想未来时,你看到的是一片虚空,想到的是无边的问题和烦恼。这种凄凉的图景产生了一种没有希望的感觉。这种感觉绝对是非逻辑的,但是它看起来却如此真实,于是你就会说服自己,这种并不充分的意愿于是就会永远保持下去。
第三条原则具有哲学和治疗上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导致你情绪混乱的消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扭曲的。尽管这些思想看起来很有效,但事实上它们是非理性的,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这种扭曲的思想几乎是你产生痛苦的唯一原因。
潜在的意思非常惊人。你的抑郁症状不是基于你准确地察知了外界,而是你心理波动的结果。抑郁症不是一段珍贵的、真实的或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而是一种廉价的、虚构的赝品。
假定你相信我所说的正确,这对你会有什么好处呢?现在我们就到了临床研究最为重要的结果上来了。如果你掌握了这套方法,你就可以学会更加有效地处理你的抑郁情绪。这种方法将帮助你戳破和消除让你感到难受的心灵扭曲。一旦你开始更加客观地考虑这件事,你的情绪就会发生迅速而有效的转变。这本书所提供的情绪调整法可以帮助你改变你的生活,并且改变你的自我形象。它们代表了现代精神病理思想和心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认知疗法的效果
和其他既有的已经被接受的抑郁症治疗方法相比,认知疗法到底有多大效果?这种疗法能让严重的抑郁病人不用服药就能变得更好一些吗?认知疗法起效有多快?它的治疗效果能够持久吗?
几年前,我们开始进行小规模的研究,拿认知疗法和一种市场上广泛采用的颇有效果的抗抑郁药物妥夫拉尼尔做比较。情绪诊所里的四十多位病人被随机分成了两个组,一个组不用药物,接受个体认知治疗,另一个组服用药物但不进行治疗。选择这种非此即彼的研究方案是希望能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直到那时,还没有一种心理疗法的效果能和抗抑郁药物相比。这也就难怪抗抑郁药物引起了媒体那么大的兴趣,并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被专业团体视做是对大部分抑郁形式最好的治疗方式。
两个小组的病人都进行了为期十二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所有的病人都系统地接受了大量的心理测试来对他们的精神状况进行估量。治疗结束后的一年里,每隔几个月也都进行一次测试。进行心理测试的医生不是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治疗师,这是为了确保每一种治疗的效果能够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
病人的抑郁状况或轻或重。大部分人尽管在别的诊所里已经有两到三个治疗师为他们进行过治疗,但是他们的状况却没有任何改进。在他们的转诊介绍中,有四分之三的人有过自杀倾向。八年来,他们每天或者间歇性地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许多人被告知他们已经无可救药,他们都感到生活无望。你的情绪或许不像他们那么严重。我们选择了一组高危病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个最困难、最具挑战性的环境里来检验我们的治疗方法。
研究结果出乎预料,也非常让人振奋。认知疗法在所有方面都要优于抗抑郁药物。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表1-1),采用认知疗法的十九位病人中的十五位在十二周的积极治疗后都已完全康复。有两位已经有所改善,不过仍有轻微的和中度的抑郁。只有一位退出治疗,一位在整个疗程结束时还没有任何改善。与之相对照,十二周的疗程结束后,安排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二十五位病人中只有五位完全康复。八位病人由于药物出现阻抑反应而退出治疗,另外十二位没有改善或只有部分改善。
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发现,采用认知疗法的病人要比通过药物成功实现治疗的人其病情改善要快得多。在头一两周里,认知疗法组的病人有自杀想法的人明显减少。这种几乎是立杆见影的治疗效果表明,抑郁病人并不想花上数月的时间痛苦地等待治疗效果。认知疗法的效果对于那些不想依靠药物,而是希望了解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来说是一个鼓励。
有三个接受认知治疗的病人在十二周的治疗后没有完全地恢复,这是怎么回事呢?临床经验表明,有些病人的治疗并不一定能立杆见影,如果他们坚持一段时间的话,他们还是可以彻底康复。十二周并不是一条死规定,不是说过了这个时间你的病情就毫无希望了。康复速度部分地取决于你的抑郁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日常情况,康复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付出努力帮助自己。假如你态度积极,就一定能够成功。
你期望自己能有多大改进?接受治疗的抑郁病人在治疗结束时一般都会感觉到自己的症状明显减退。现在许多人都说他们感受到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幸福。他们强调说,情绪训练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尊和自信。还有人说他们平生第一次真正感到高兴。不管你现在感到多么悲惨、抑郁或消极,我想让你知道,你也可以体验到类似的效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