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位至三公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位至三公镜

古镜之一种。古代铜镜。镜体较厚重,纽特大,花纹较简单,多以连弧纹为主,有的有夔凤等纹饰。上有“位至三公”等简单铭文,故名。流行于东汉晚期至六朝初期。

基本内容

中文名:位至三公镜

钮 制:半圆形钮逐渐代替了弦纹钮

造 型:镜多为圆形

纹 饰:突出主纹,地纹消失

起源

三公是对古代官职的称谓,从周代到明清一直沿袭应用,只是各个朝代所指有所不同。周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官制。西汉时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他们是负责军政司法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拥有很高的权力和荣誉。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分,九命是最高级别,通常是天子上公九命,王子三公才能达到八命。汉到魏晋时期,把官职又分为九品,一品最高,能达一品的多是大将军和三公一级的官员,并根据其官职大小确定其俸禄的多少,凡三公不但能享受到高额俸禄,而且每遇逢年过节,另外还给加俸。这些制度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把追求高官厚禄,以达荣华富贵作为最高目标。汉代铜镜上位至三公等虽是一种吉祥用语,但它又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体现。人们把“位至三公”的字语铸刻在日常生活用具铜镜上,当作对子女的厚望和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因此,汉三国六朝时期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铜镜中,这类用语最为常见。如河南洛阳发掘的54座晋墓中,出土的24面铜镜中铸刻有直行铭文“位至三公”的夔凤纹镜就有8面。最近甘肃敦煌市博物馆丢失的位至三公镜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足见这类铜镜之珍贵程度和收藏价值。

式样

造型

镜多为圆形,并出现了长方形大镜。形体比战国铜镜明显加大、加厚。

钮制

半圆形钮逐渐代替了弦纹钮,并均有钮座。

纹饰

突出主纹,地纹消失。表现手法多为单线勾勒轮廓,而画像图案则采用浮雕技法,开创了后代铜镜高圆浮雕制作的先河。

铭文

这时期铜镜铭文中,省偏旁,少笔画及通假字普遍,减字减句盛行。

价值

2011.8.30的北京秋季拍卖会上,一面“位至三公双凤纹饰镜”以192,000,0元的价格成功交易。[1]

参考文献

  1. 位至三公镜古币价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