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鳍刺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低鳍刺鲨 |
---|
学名 Centrophorus lusitanicus 命名者 Barbosa du Bocage & de Brito Capello, 1864 英文名 Lowfin gulper shark 别名 刺鲨、沙鱼、尖鳍鲛、低鳍尖鳍鲛、棘沙、 观赏鱼/食用鱼 否/是 最大体长 160 cm |
分类 |
纲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目 角鲨 Squaliformes 科 刺鲨 Centrophoridae 属 刺鲨 Centrophorus |
低鳍刺鲨,体稍粗壮延长,头平扁而宽;尾粗短;尾柄无尾前凹洼;吻长稍大于眼径,口前吻长相等或稍大于口裂宽而短于口裂到胸鳍起点之距离;眼大,长椭圆形,两端尖;鼻孔颇小,几乎横列,外侧位,前鼻瓣正三角形;鼻孔间距宽,比鼻孔长约二倍;口裂浅弧形,几乎横平;唇褶短,口侧距一斜行深沟;齿式20-1-19/15-1-15,上下颚齿不同形,二行在使用;上颚齿三角形,较小,具一尖齿头,边缘光滑,正中齿直立,两侧齿向后渐倾斜;下颚齿较宽大,齿头斜向口角;
喷水孔大,半月形,位于眼睛后上方;鳃裂向后渐次增大;盾鳞不重叠;具一棘突,基板不规则方形,侧视无细柄。背鳍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低而长,上角广圆,下角尖突,硬棘基底被皮肤包埋,仅露出尖端1/3,棘长小于鳍前缘;第二背鳍鳍高等于或稍大于第一背鳍,基底长为第一背鳍基底长的1/2~3/5,硬棘起点位于腹鳍内缘上方;第一背鳍基底末端到第二背鳍棘起点之距离约等于吻端到胸鳍基底中点之距离;尾鳍宽短,尾椎轴稍上翘;上叶发达,后缘有一缺刻;腹鳍起点距第二背鳍较距第一背鳍近,前后缘连续呈半弧形,后角尖而微突;胸鳍中大,后角延长尖突,其末端伸越第一背鳍棘下方;外角圆,后缘稍凹。
体红棕色,腹部色淡。[1]
栖地环境及深度
深海、砂泥底 。栖息深度300 - 1400公尺
主要生活于大陆棚和岛屿上层斜坡之大型深水鲨,栖息深度在300-1,400公尺间。主要以底栖硬骨鱼为食,但也捕食小型狗鲛、头足类及甲壳类等。[2]
分布
东大西洋:葡萄牙,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到尼日利亚。西印度洋:莫桑比克南部,以及南非的纳塔尔(Ref。11228)。西太平洋:中国(Ref。6577)和台湾(Ref。247);中西部太平洋地区的海啸发生情况尚不确定,但应注意(参考文献31367)。通常与Centrophorus niaukang和Centrophorus granulosus(Ref。31367)混淆。台湾分布东北部。[3]
繁殖
卵胎生,每产1-6子。成鱼至少160 公分;雄成鱼长72-128 公分,雌成鱼在88-144 公分,刚产子鲨长约36 公分。
保育
脆弱(VU) (A2bd + 4bd);评估日期: 2008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