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体质虚弱的渔夫变得强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体质虚弱的渔夫变得强健
图片来自六图网

禅师只用一招就让体质虚弱的渔夫变得强健,曾经他坚持不懈地历尽艰辛到达山顶,寻找梦寐以求的寺庙,寻找心目的中的菩萨,原来他自己便是那心庙中的菩萨

原文

  一位渔夫自小受到父辈的溺爱而好逸恶劳,导致他一直以来体质虚弱,后来因家道中落,他更是一蹶不振,身体日渐衰败,并且许多疾病缠绕,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了。

  一次,他偶然听人提及,十里之外的竹林内住着一位智慧非凡的禅师,能解世人困惑,能消百病疾苦。于是他慕名前去拜谒。林中有石,石上有屋,屋内果然住着一位仙风道骨的禅师。渔夫喜极而泣,将一生的波折与目前的困境都告诉了禅师,请禅师帮忙解惑,并消除疾苦。

  禅师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渔夫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身体强健,既不必遭受疾病缠身之苦,又能从此自力更生。”

  禅师笑了,抬手指向竹林的东方:“千里之外有一高山,名日飘渺,直耸云霄。山顶有庙,庙中有名活菩萨,可实现你此时夙愿。你若能徒步而去,沿途又心存善念的话,他势必会答应你的一切请求。”

  渔夫叩拜了禅师之后,迫不及待地上路了。从此,冬风雨雪、雷电都阻挡不了他向东行进的脚步。不管遇上什么困难,他始终心存善念,始终想着高山上的神仙。他想只要能坚持到那儿,便可以获得焕然一新的人生了。

  渔夫走了足足两年。行程中,为了生计,他先后换了十几份工作。农田中,铁锹将他的手掌磨破,仓库里,重物将他的脊背压垮;饭馆中,数千只碗使他洗到手脚发麻……他终于到达了山脚下。

  抬头望去,那云霄中的山顶依稀可见。他费尽了气力爬到山顶,可奇怪的是,山顶上不但没有禅师所说的活菩萨,就连寺庙也没有,四下空空如也,脚下白云飘飘,远处是一层层的群山。

  渔夫发现自己受骗后,怒火中烧,决定回到林中找禅师算账。回程只用了三个月。待他到达林中时,禅师早已立在门外等候多时。渔夫低头审视自己因跋涉而强健的身躯,终于彻悟。

  他明白,曾经他坚持不懈地历尽艰辛到达山顶,寻找梦寐以求的寺庙,寻找心目的中的菩萨,原来他自己便是那心庙中的菩萨。

  人世万般苦难,皆源于受难者本身。能导引其脱离苦海的明灯,唯有那颗始终不忘自救的心。[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