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子渊」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removed Category:辛亥革命元老 using HotCat
(added Category:中國人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13: 行 13:
 
| 知名作品 =   《中华教育史》 <br> 《宋元明史概论》
 
| 知名作品 =   《中华教育史》 <br> 《宋元明史概论》
 
}}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何子渊</big>''',字临淑,讳东汉,广东梅州兴宁客家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后在当地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曾在辛亥革命、中国现代教育、实业救国、国共合作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何子渊</big>''',[[ ]] 临淑,讳东汉,[[ 广东]] 梅州兴宁客家人,[[ 辛亥革命]] 元老、[[ 中国]] 现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后在当地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曾在辛亥革命、中国现代教育、实业救国、国共合作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 人物生平 ==
 
== 人物生平 ==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1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星窝子顺裕庐。
+
1865年(清朝[[ 同治]] 四年)1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星窝子顺裕庐。
  
 
1881年,参加嘉应州院试,获甲等第一名,录为廪生,随即赴兴宁县衙履职。
 
1881年,参加嘉应州院试,获甲等第一名,录为廪生,随即赴兴宁县衙履职。
行 21: 行 21:
 
1883年,因"少年老成,办事公道,文章道德俱佳"升任督学,专职督导全县的教育工作。
 
1883年,因"少年老成,办事公道,文章道德俱佳"升任督学,专职督导全县的教育工作。
  
1884年3月,何子渊从广州出发,自费乘货轮赴美游历、考察基础教育兼茶叶贸易,同年归国,矢志"教育革新、救国图强"。
+
1884年3月,何子渊从[[ 广州]] 出发,自费乘货轮赴美游历、考察基础教育兼茶叶贸易,同年归国,矢志"教育革新、救国图强"。
  
 
1885年6月,他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小学",自任校长,并亲自给学生授课,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唱歌、体操、劳动等课程。
 
1885年6月,他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小学",自任校长,并亲自给学生授课,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唱歌、体操、劳动等课程。
行 29: 行 29:
 
1896年,何子渊深感国力衰微,吏治腐败,便跟反清组织"洪门会"取得联系,并秘密加入洪门,被同门中人尊为"渊公"。
 
1896年,何子渊深感国力衰微,吏治腐败,便跟反清组织"洪门会"取得联系,并秘密加入洪门,被同门中人尊为"渊公"。
  
1903年冬,何子渊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民学堂,第二年又与陈少岳等人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为后来成立的同盟会及兴民中学、兴宁县立中学(兴宁一中前身)培养了大批人才。"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后,仅兴梅两县便有200多人入会,这不能不归功于何子渊他们早年的教育革新。
+
1903年冬,何子渊与[[ 萧惠长]] 等人创办 兴民学堂 ,第二年又与[[ 陈少岳]] 等人创办 石马两等小学堂 ,为后来成立的[[ 同盟会]] 及兴民中学、兴宁县立中学(兴宁一中前身)培养了大批人才。"[[ 孙中山]] [[ 日本]][[ 东京]] 成立同盟会后,仅兴梅两县便有200多人入会,这不能不归功于何子渊他们早年的教育革新。
  
 
1904年,何子渊与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人在这里筹划潮州黄冈起义,次年以修筑铁路为名聚众千余,约期"举事",但因消息泄露而失败,史称第一次黄冈起义。
 
1904年,何子渊与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人在这里筹划潮州黄冈起义,次年以修筑铁路为名聚众千余,约期"举事",但因消息泄露而失败,史称第一次黄冈起义。
行 35: 行 35: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何子渊经学生何天炯介绍入会,任嘉应州主盟人。为推翻满清腐败政权积极筹款,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何子渊经学生何天炯介绍入会,任嘉应州主盟人。为推翻满清腐败政权积极筹款,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
  
1905-1907年,何子渊先后两次与许雪秋、谢逸桥、[[萧惠长]]等同盟会骨干成员汇合潮梅会党余既成、陈涌波等策动潮州黄冈起义,与丘逢甲一起营救张花谷、萧惠长等遇险党人。
+
1905-1907年,何子渊先后两次与[[ 许雪秋]] [[ 谢逸桥]] 、[[萧惠长]]等同盟会骨干成员汇合潮梅会党[[ 余既成]] [[ 陈涌波]] 等策动潮州黄冈起义,与[[ 丘逢甲]] 一起营救[[ 张花谷]] 、萧惠长等遇险党人。
  
 
1906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简易师范科 ,是中国第一批示范性高中兴宁一中、粤东名校兴民中学和石马中心小学的创始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驱、兴宁新学的开拓者。
 
1906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简易师范科 ,是中国第一批示范性高中兴宁一中、粤东名校兴民中学和石马中心小学的创始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驱、兴宁新学的开拓者。
  
1909年,何子渊又与萧惠长、张花谷、[[江柏坚]]等10余人商定向外侨借枪,准备在梅县揭旗起义。后因泄密而失败,撤退时何子渊冒险殿后掩护,险遭不测。不久之后,何子渊他们又与同盟会早期领导人何天炯、何天翰等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震惊中外的广州黄花岗起义<ref>[http://wemedia.ifeng.com/54266241/wemedia.shtml  黄花岗起义  ]凤凰网</ref>和惠州起义。
+
1909年,何子渊又与萧惠长、张花谷、[[江柏坚]]等10余人商定向外侨借枪,准备在梅县揭旗起义。后因泄密而失败,撤退时何子渊冒险殿后掩护,险遭不测。不久之后,何子渊他们又与同盟会早期领导人[[ 何天炯]] [[ 何天翰]] 等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震惊中外的广州黄花岗起义<ref>[http://wemedia.ifeng.com/54266241/wemedia.shtml  黄花岗起义  ]凤凰网</ref>和惠州起义。
 
                                                                                      
 
                                                                                      
 
1910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前夕,何天炯深情写下[[《忆子渊族叔》]],将终日为会党同志奔波操劳,鞠躬尽瘁,心系党国的何子渊喻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赤松子。
 
1910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前夕,何天炯深情写下[[《忆子渊族叔》]],将终日为会党同志奔波操劳,鞠躬尽瘁,心系党国的何子渊喻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赤松子。
行 45: 行 45:
 
1911年,何子渊与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炯、黄兴等人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招募敢死队员筹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并委派石马刁田村陈文友等洪门兄弟运送枪支弹药,拟在惠城发动起义,接应黄花岗起义事败,陈文友等人不幸被捕牺牲,葬于黄花岗,子渊长子何尚炬失踪遇难。
 
1911年,何子渊与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炯、黄兴等人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招募敢死队员筹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并委派石马刁田村陈文友等洪门兄弟运送枪支弹药,拟在惠城发动起义,接应黄花岗起义事败,陈文友等人不幸被捕牺牲,葬于黄花岗,子渊长子何尚炬失踪遇难。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消息灵通的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得到把哨同学的协助,潜出军校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 武昌]] 起义爆发的当晚,消息灵通的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得到把哨同学的协助,潜出军校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12年初,何子渊被兴宁县刚成立的议会政府推举为代议长,同年底议会正式选举时被公推为议长。他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方案,并得以实施。
 
1912年初,何子渊被兴宁县刚成立的议会政府推举为代议长,同年底议会正式选举时被公推为议长。他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方案,并得以实施。
行 65: 行 65:
 
1940年,何子渊因与兴宁县长温克威交厚,遂力促温县长多方筹款,从速修缮被日寇炸毁的兴民中学南院北楼、大成殿、尊经阁等多处古建筑。
 
1940年,何子渊因与兴宁县长温克威交厚,遂力促温县长多方筹款,从速修缮被日寇炸毁的兴民中学南院北楼、大成殿、尊经阁等多处古建筑。
 
1941年8月18日,何子渊退休乡居,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七岁。国民政府特增发8.6两白银抚恤金,温克威县长亲自主持葬礼。
 
1941年8月18日,何子渊退休乡居,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七岁。国民政府特增发8.6两白银抚恤金,温克威县长亲自主持葬礼。
 +
 
== 人物评价 ==
 
== 人物评价 ==
 
[[File:81f0&690.jpg|缩略图|left|[http://s1.sinaimg.cn/mw690/9de879a4gd2d7e30c81f0&690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4%BD%95%E5%AD%90%E6%B8%8A%E5%9B%BE%E7%89%87&step_word=&hs=2&pn=1&spn=0&di=2112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808617750%2C463051598&os=3218138340%2C1242145143&simid=3248769412%2C3780333680&adpicid=0&lpn=0&ln=175&fr=&fmq=1550663428418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s1.sinaimg.cn%2Fmw690%2F9de879a4gd2d7e30c81f0%26690&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s52_z%26e3Bftgw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fAzdH3Fks52_l1jb0lw9a8a89f11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File:81f0&690.jpg|缩略图|left|[http://s1.sinaimg.cn/mw690/9de879a4gd2d7e30c81f0&690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4%BD%95%E5%AD%90%E6%B8%8A%E5%9B%BE%E7%89%87&step_word=&hs=2&pn=1&spn=0&di=2112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808617750%2C463051598&os=3218138340%2C1242145143&simid=3248769412%2C3780333680&adpicid=0&lpn=0&ln=175&fr=&fmq=1550663428418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s1.sinaimg.cn%2Fmw690%2F9de879a4gd2d7e30c81f0%26690&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s52_z%26e3Bftgw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fAzdH3Fks52_l1jb0lw9a8a89f11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行 79: 行 80: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 近现代教育家]]
+
[[Category: 中國人]]

於 2020年3月6日 (五) 21:28 的最新修訂

何子淵
何子淵
原文名 He Ziyuan
出生 1865年1月23日(清·同治3年)
廣東省興寧市石馬鎮星窩子順裕廬
逝世 1941年(辛巳年)8月18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淵公
職業 革命家、教育家、實業家、社會活動家
知名作品 《中華教育史》
《宋元明史概論》

何子淵臨淑,諱東漢,廣東梅州興寧客家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後在當地創辦多所新式中小學,開風氣之先,宣傳革命思想,培養了大批人才。 他曾在辛亥革命、中國現代教育、實業救國、國共合作等領域作出傑出貢獻。

人物生平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1月23日,出生於廣東省興寧市石馬鎮星窩子順裕廬。

1881年,參加嘉應州院試,獲甲等第一名,錄為廩生,隨即赴興寧縣衙履職。

1883年,因"少年老成,辦事公道,文章道德俱佳"升任督學,專職督導全縣的教育工作。

1884年3月,何子淵從廣州出發,自費乘貨輪赴美遊歷、考察基礎教育兼茶葉貿易,同年歸國,矢志"教育革新、救國圖強"。

1885年6月,他在家鄉創辦了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小學",自任校長,並親自給學生授課,開設國文、算術、歷史、地理、圖畫、唱歌、體操、勞動等課程。

1888年,創辦同仁學校。

1896年,何子淵深感國力衰微,吏治腐敗,便跟反清組織"洪門會"取得聯繫,並秘密加入洪門,被同門中人尊為"淵公"。

1903年冬,何子淵與蕭惠長等人創辦『興民學堂』,第二年又與陳少岳等人創辦『石馬兩等小學堂』,為後來成立的同盟會及興民中學、興寧縣立中學(興寧一中前身)培養了大批人才。"孫中山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後,僅興梅兩縣便有200多人入會,這不能不歸功於何子淵他們早年的教育革新。

1904年,何子淵與蕭惠長、江柏堅、姚竹英等人在這裡籌劃潮州黃岡起義,次年以修築鐵路為名聚眾千餘,約期"舉事",但因消息泄露而失敗,史稱第一次黃岡起義。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何子淵經學生何天炯介紹入會,任嘉應州主盟人。為推翻滿清腐敗政權積極籌款,在學生中宣揚革命,始終一節。

1905-1907年,何子淵先後兩次與許雪秋謝逸橋蕭惠長等同盟會骨幹成員匯合潮梅會黨余既成陳涌波等策動潮州黃岡起義,與丘逢甲一起營救張花谷、蕭惠長等遇險黨人。

1906年,與蕭惠長等人創辦興寧簡易師範科 ,是中國第一批示範性高中興寧一中、粵東名校興民中學和石馬中心小學的創始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驅、興寧新學的開拓者。

1909年,何子淵又與蕭惠長、張花谷、江柏堅等10餘人商定向外僑借槍,準備在梅縣揭旗起義。後因泄密而失敗,撤退時何子淵冒險殿後掩護,險遭不測。不久之後,何子淵他們又與同盟會早期領導人何天炯何天翰等致力籌款,購買槍支彈藥,參與震驚中外的廣州黃花崗起義[1]和惠州起義。

1910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前夕,何天炯深情寫下《憶子淵族叔》,將終日為會黨同志奔波操勞,鞠躬盡瘁,心系黨國的何子淵喻為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萬世基業的中華帝師赤松子。

1911年,何子淵與同盟會領導人何天炯、黃興等人致力籌款,購買槍支彈藥,招募敢死隊員籌劃廣州黃花崗起義,並委派石馬刁田村陳文友等洪門兄弟運送槍支彈藥,擬在惠城發動起義,接應黃花崗起義事敗,陳文友等人不幸被捕犧牲,葬於黃花崗,子淵長子何尚炬失蹤遇難。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義爆發的當晚,消息靈通的何貫中第一時間得知起義發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得到把哨同學的協助,潛出軍校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漕河鐵橋炸毀。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為革命黨人在全國範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為辛亥革命勝利做出了傑出貢獻。

1912年初,何子淵被興寧縣剛成立的議會政府推舉為代議長,同年底議會正式選舉時被公推為議長。他先後提出振興山林、開辦實業、禁鴉片、禁賭博等方案,並得以實施。

1914年,何子淵等人奉孫中山之令組織討袁軍,事敗。蕭惠長、張花谷被迫出走南洋,子淵則繼續留守興寧與袁氏爪牙龍濟光周旋。

1920年,何子淵出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參與諮議軍事",為粵軍參謀長鄧仲元獻計獻策,為推動粵軍北伐立下了汗馬功勞。

1921年,何子淵到廣州公幹,見到已擔任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孫大總統特授意何子淵將貫中烈士遺骸遷葬廣州東門外二望岡陸軍忠烈祠對面浸水山安葬,並追授何貫中為上校團長,羅師揚特為何貫中烈士作傳並題寫碑文。

興寧人民為了紀念、表彰何子淵的功績,1928年,由張英、羅幼山等人牽頭,群眾自發集資,在縣城小筆門、沙前宮附近,即現在"和山岩"前面,興建了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橋樑,並勒石命名為"東漢橋",

1930年代初,何子淵自籌資金,在興城至石馬的必經之路,即八仙亭前面轉彎,靠"角羅徑"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合土、磚石混合結構的橋樑,當地人亦將它命名為東漢橋,並勒石紀念。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何子淵將三兒子尚文、四兒子尚周、女婿梁世驥等子女、親屬送上抗日戰場。

1939年冬,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親為何子淵贈"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懸於光裕廬中堂。同年冬,新興版畫運動先驅羅映球代表一中師生特為即將退休的革命導師子淵先生贈畫《木棉報春》。

1940年,何子淵因與興寧縣長溫克威交厚,遂力促溫縣長多方籌款,從速修繕被日寇炸毀的興民中學南院北樓、大成殿、尊經閣等多處古建築。 1941年8月18日,何子淵退休鄉居,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七歲。國民政府特增發8.6兩白銀撫恤金,溫克威縣長親自主持葬禮。

人物評價

在近代民族復興的和平變革時期,同樣湧現出何子淵等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團體。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評)

歷史學家趙立人認為"變革、革新、與時俱進、永不言敗"的何子淵精神正是"淵公文化"的精髓所在,亦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何子淵不僅為中華的崛起貢獻了自己的一生,還貢獻了自己的兄弟子婿,他的家族不愧為革命世家。儘管在他去世之後,這個家族曾受到急風冷雨的吹打,然而歷史終究是人民寫的,在霾消雨霽、彩徹雲衢的今天,何子淵及其家族諸賢的令名,將永為我們懷念。

何子淵先生既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教育家,又是一位滿腔熱情、立場堅定的民主革命者。何子淵先生品節高尚,勇於奉公,對於子弟也常以民族大義相啟發。(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長李穗梅)

子淵先生勳勞卓著,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和滿腔熱情的愛國情懷,就是要學習和弘揚子淵先生這個革命大家庭,在關健時刻對國家、民族的無私奉獻精神,這也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寶貴精神財富。

人物著作

何子淵著有《宋元明史概論》《中華教育史》,與其他書稿一起整理成《東漢文存》(六卷)傳世,1950年代"土改"時遭焚毀散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