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村
  渤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  1963-2-3
国籍 中国
职业 国家一级编剧

何村,主任记者(1996)、国家一级编剧(2001)、导演制片人渤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新闻教育改革中国专家组"成员。 [2]

人物简介

何村,1963年2月3日生。主任记者(1996)、国家一级编剧(2001)、导演、制片人。

九三学社社员。研究生学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

2005年5月渤海大学由北京引进人才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2005年9月转评为教授。

2014年转入黄山学院,任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一职。

渤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新闻教育改革中国专家组"成员,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会理事、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公共健康特约研究员、中国县域经济报研究员、《健康时报》顾问、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组织学生成立并担任教师的渤海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先进团队、辽宁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情系三农》网站被评为辽宁省高校主题教育示范网站。

组织学生并担任指导教师的渤海大学大学生农村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宣讲团是国内第一个深入农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社团。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何村教授编辑的《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调查》,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学生们自己的三农问题调查报告集。

曾从事新闻工作21年,其中在纸质媒体工作13年,电视媒体工作8年,有国家知名媒体工作经历。曾获全国优秀边陲儿女奖章、省级优秀编辑。

出版有报告文学集4部,散文集2 部。在全国报刊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200万字。发表新闻作品100余万字。

曾获中国时事报道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三等奖、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三等奖、东北三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二等奖、黑龙江省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等近百项。

参与拍摄电视剧、大型电视纪录片多部,纪录片《宝剑之乡--浙江龙泉》获全国对台优秀宣传片奖。

主攻方向:新闻业务理论、媒介管理、中国地市报研究、新闻教育研究。

讲授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实战训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中国地市报研究》等。

科研成果

论文

虚假新闻泛滥中的新闻教育责任 《新闻记者》2006.2期(主要核心)

(人民网、中华传媒网、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多家网站转载)

是正常报道还是新闻炒作《新闻界》2006年2期(核心)

把握分寸:多送凉风,少吹热雨--浅谈热点新闻的写作 《写作》2006.3期(核心)

走出地方新闻院校的特色之路 《新闻界》 2005.3期(核心)

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应重在实践与创新 《教育探索》2006.3期(核心)

地方新闻院校目 前面对的问题与对策 《渤海大学学报》2006.1期

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对挑战的新闻人才 《渤海大学报》2006.2.23

地方记者为何写不出好稿 《中国地市报人》1994.7期

星期刊也要奏响主旋律 《中国地市报人》1995.6期

浅谈法制新闻报道的改革与改进 《法学与实践》1995.11期

总编辑与文艺副刊 《新闻传播》1994.2期

关于改进企业报文艺副刊的几点设想 《企业文化》 1993.1期

新闻宣传对企业的效应 《企业文化》 1992.2期

试谈新闻宣传中的表扬与批评 《黑龙江宣传》1992.8期

星期天肩负起爱国主义的责任 《新闻传播》1992.3期

关于改进法制新闻报道的几点设想 《中等城市党报研究》1995.1期

关于中国电视剧走进观众的思考 《中国当代论文选》2001.1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电视制片人之我见 《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萃》2000.7中国经济出版社

关于贺岁片的思考 《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萃》2000.7.中国经济出版社

论文获奖

1993全国报纸副刊好论文二等奖 《关于改进企业报文艺副刊的几点设想》

1992全国报纸副刊好论文三等奖 《对星期天版的思考》

1994全国报纸副刊好论文三等奖 《总编辑与文艺副刊》

1993黑龙江新闻学优秀奖 《对星期天的思考》

1995黑龙江新闻学优秀奖 《星期刊肩负起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

2000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成果一等奖 《中国电视制片人之我见》

2000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成果一等奖 《关于贺岁片的思考》

2004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余秋雨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

2005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时代的歌者:余秋雨》

课题媒体报道对我国公共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 主持人 辽宁省教育厅2006

新闻作品

1995中国时事报道一等奖 《一曲充满爱的时代赞歌》

1992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中国东北摄影村》

1995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中国文化农民》

1996全国地市报好内参二等奖 《个体户投资建农贸市场遇到困难》

1994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一支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

1990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闪光的沙粒》

1996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梦圆黑土地》

1991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黑土地恋歌》

1993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脚踏一方土》

1994黑龙江好新闻特别奖 《一曲充满爱的时代赞歌》

1994黑龙江好新闻一等奖 《执着爱国 教育后人》

1990黑龙江好新闻二等奖 《闪光的沙粒》

1992黑龙江"走十村,访百户"好新闻二等奖 《中国东北摄影村》

1991黑龙江体育好新闻二等奖 《冰坛新星》

1987黑龙江公安好新闻三等奖 《更多地理解他们》

1991黑龙江农业好新闻三等奖 《一位农民的胸怀》

1992黑龙江农业好新闻三等奖 《黑河千台铁牛焕发英姿重振雄威》

1990黑龙江道路交通好新闻三等奖 《市县委书记乘车记》

1994黑龙江科技好新闻三等奖 《脚踏一方土》

1990黑龙江"黑龙杯"好新闻三等奖 《德都县依法治水见成效》

1990黑龙江农业好新闻三等奖 《一个农民赤着双脚走向黑土地》

1996黑龙江政协好新闻三等奖 《梦回故乡》

1990黑龙江公安优秀新闻作品奖 《把尊敬和爱还给他们》

文学作品

发表文章

1996.12《散文选刊》选《远东的秋天》

1995.8《散文选刊》选《夜读龙江》

1993.10 《中学生阅读》 转载《朝北的窗口》并配创作谈

1995.1.14《珠城周末》转摘载 《一碗馄吞钱》

1994.3.7《人民日报》散文 《正月妹子烤火时》

1994.12.27《人民日报》散文 《无名小店》

1993.3.23《人民日报》散文 《黑河摆摊的》

1996.6.5 《人民日报》散文 《与山水为伴》

1993.6.4《人民日报》散文 《朝北的窗口》

1992.11.14《文艺报》散文 《火山雨》

1993.2.4.《文学报》 散文 《窗》

1995.3.2《文学报》 散文 《俄罗斯秋天印象》

1994.11 《北方文学》散文 《流向永远的故乡梦》

1994.6 《边疆文学》散文 《古城雪》

1995.1.2 《法制日报》散文 《一碗馄吞钱》

1997.7.19 《检察日报》散文 《故乡的野草甸子》

1998.3.20《检察日报》散文 《天安门广场放风筝》

1998.5.6《检察日报》散文 《同桌的你》

2004.12.8《检察日报》散文 《暗恋的岁月》

1991.9.7 《黑龙江日报》散文 《秋风秋雨走孙吴》

1996.7.22《黑龙江日报》散文 《去孔林》

1987.1.21 《黑龙江日报》散文 《生日面》

1994.12.26《黑龙江日报》散文 《御史大夫村》

1997.3.3《黑龙江日报》散文 《与山水为伴》

1996.2.2《黑龙江日报》散文 《祝你平安》

1992.9.3《黑龙江日报》散文 《我的野草甸子》

1993.4.22《黑龙江日报》 散文 《爬冰洞》

1995.11.18《黑龙江日报》散文 《铁树》

1995.10.15《黑龙江日报》散文 《儿行千里》

1992.11.12《黑龙江日报》散文 《你好,努尔哈赤》

1994.4.28《黑龙江日报》散文 《夜读龙江》

1992.8.15《贵州日报》散文 《中俄边境小夜曲》

1991.9 《女友》 报告文学《山中有一群女兵》

1997.1.10 《大连日报》散文 《三套车》

1996.10.18《哈尔滨日报》散文 《远东的秋天》

1985.6.7《哈尔滨日报》散文 《绿》

1996.11.5《哈尔滨日报》散文 《牵手》

1990.1.24《黑龙江农村报》散文 《抢财》

1996.9.28《上海铁道报》散文 《与山水为伴》

1997.3.14《湛江晚报》散文 《三套车》

1996.4.26《珠城周末》散文 《祝你平安》

1998.3.2 《伊犁日报》散文 《黑河与伊犁》

1988.5.27《黑龙江武警报》散文 《蒲公英》

1994.12.17《生活报》散文 《想起家乡的酸菜和野菜》

1995.11.4《北方时报》散文 《圆明园的黄昏》

1997.3.7《厂长经理日报》散文 《旅俄漫笔》

1991.11.25《黑龙江农村报》散文 《山里行》

1994.2.28《黑龙江广播电视报》散文《游千山》

1994.4.27《北方时报》散文 《从李白想起》

1992.9.26《河北电力报》散文 《人在旅途》

1992.10.31《河北电力报》散文 《走石龙》

1990.8《党的生活》报告文学《啊,红玛瑙》

1995.2 《大陆桥》散文 《爱辉纪行》《远东的秋天》

文学作品获奖情况:

1993年 《朝北的窗口》人民日报"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三等奖

1996年 《远东的秋天》全国第8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

1995年《夜读龙江》 全国第7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

1994年《辉煌母校》 全国第6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

1993年《你好,努尔哈赤》全国第5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1992年《烤火》 全国第4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1996年《不要忘记,也不能忘记》东北三省报界文化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1994年《哦,煤油灯》东北三省报界文化副刊好作品二等奖

1996年《梦回故乡》 黑龙江省作协"建设龙江,振兴龙江"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

1991年《雄风》黑龙江省作协"庆祝建党七十周年"报告文学征文佳作奖

出版作品集:

1994.哈尔滨出版社 报告文学集 《黑土地上的足迹》12万字

1996.辽宁古籍出版社 散文集 《火山雨》12万字。

1997.北京燕山出版社 报告文学集 《黑土地的脊梁》38万字

2001.中国文联出版社 报告文学集《黑土地的风采》26万字

2004.作家出版社 散文集 《情满嫩江》 24万字

作品收入相关文集

1989.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闯世界的人们》收入:《孙吴烟花》。黑龙江省作协编

1992.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在大时代的航道上》收入:《幸福,希望之路》、《远方飘来一片祥云》、《今夜星光灿烂》、《潇洒的男子汉》、《拥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地区下来一个年轻人》、《扬帆远行》、《沸腾的西部大山》。黑龙江省作协编

1992.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大地精华》收入:《路漫漫》、《水润人生》、《男儿有泪不轻弹》、《奋飞》、《山梁硬汉》。黑龙江省作协编

1990.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奋进者的风采》收入:《醒来的西部大山》、《背影》、《撂荒地上的崛起》、《小城里的租赁大户》、《黑北奏鸣曲》。黑龙江省作协编

1994.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拥抱21世纪》收入:《宁折不弯》。黑龙江省作协编

1994.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霞光灿烂》收入:《侠之大者》、《芝麻开门》。黑龙江省作协编

1991.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生命的奉献》收入:《他的人生五彩缤纷》、《不惑之年》、《这片夕阳璀璨》、《风雨旅途》、《小厂长印象》、《在希望的田野上》、《小人物的世界》。

相关评论文章

1997.4.14《黑龙江日报》 作者贾宏图 《解读黑龙江-关于何村的散文》

1995.2 《大陆桥》 作者 万荣《荡漾北方激情的生活画卷-何村散文印象》

1995. 4.16《黑河日报》作者程顺之《桃甜李酸 各有滋味-何村散文漫评》

1995年4.29《齐齐哈尔大学报》作者程顺之《北疆奇葩 一家风骨--何村散文漫评》

2001.4.30 《中国特产报》作者任之《展示黑土地情怀 发掘生命的寓意-读何村报告文学集《黑土地的风采》》

电视新闻作品

拍摄纪录片《中国宝剑之乡--浙江龙泉》、《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等近百部,并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出。

《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调查》主编何村教授访谈

"新闻系的大学生,必须扎根大地,关注三农,关注社会。"这是渤海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何村的信条。

温家宝总理批示《乡村八记》说:"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切的热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

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批示精神,针对地方新闻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 2006年,何村教授在全国新闻院校中首次提出了以"担当社会责任、了解热爱国家和人民"为宗旨的 "四用"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着手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教学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的"四用"人才。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从2003年开始,党和政府不断地加强支持三农的力度。

从减免农业税到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9亿农民的问题正在不断的得到解决。

何村教授认为,作为教师特别是新闻学的教师,也要有这种敏感性。一个记者应该"关注社会万象、关心民众生活、传播新闻事实",这是何教授20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总结。

所以,何教授希望他的学生要关注三农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是何村教授认为,教授学生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同样非常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学会担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何村教授先后组织学生成立了大学生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大学三农政策宣讲团、大学生农村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宣讲团等学生社团,带领大学生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服务社会,关注三农"的特色实践活动,并创建了"情系三农"网站。他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深入农村,了解农村。

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利用暑期和节假日深入农村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书本之外知识。

调查表明,96%的学生都认为这些活动补充了课堂教学,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在何村教授和学生们的踏实工作和努力下,2006年6月,媒体刊登了《城市孩子眼中的农村》、《农村孩子眼里的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等调查报告,对农村儿童尤其是农村中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详尽调查,引起强烈反响。

之后,何村教授又先后带领学生进行了"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家电下乡情况调查"、"农村卫生医疗状况调查"、"农民文化生活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报告。

一些调查报告还获得各种奖励。2008年,大学生三农问题研究中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辽宁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情系三农"网站被评为辽宁省高校主题教育示范网站。

《大学生三农问题调查》一书正是在何村教授的带领下,大学生们深入农村调查收获的果实。

"我们大学生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会一直搞下去,继续做调查,这是'四用'新闻人才教学模式的一部分。"何村教授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

他说,作为一名培养新闻人才的大学老师,应努力让学生在"对国家和人民深切了解和深切热爱"的体悟中,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这是一个大学教师的责任,也是何村教授的追求。

参考来源

  1. 何村 ,有道搜索网
  2. 何村 ,孔夫子旧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