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思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思远,研究生学位,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国际知名的集成光子学专家,曾担任过欧盟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目前任职于布里斯托大学电子工程学院。[1]

简介

余思远,男,教授职称,研究生学位,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国际知名的集成光子学专家,曾担任过欧盟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目前任职于布里斯托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余思远
余思远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研究方向

所在学科:光学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擅长从基本物理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创新集成光电子器件及其在光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范围跨越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物理、光电子材料、微纳加工技术、集成光学与集成光子器件技术和光信息系统/网络应用技术。

主要经历

1984.07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工学学士学位

1987.07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工学硕士学位

1997.07 英国Glasgow University 光电子学哲学博士学位

1987.07-1993.09 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工程系 助教、讲师

1996.10-2001.08 英国Bristol University Research Associate、Senior Research Fellow

2001.09----至今 英国Bristol University Senior Lecturer、Reader、Professor of Photonic Infromation Systems.

2011.04----至今 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学术成就

余思远是单片集成有源高速光开关阵列器件的开拓者之一。1999年报道了第一例磷化铟基全单片集成高速空间光开关阵列。此成果作为当时国际上集成度最高的光子芯片之一得到广泛的关注。此器件演示的光网络功能极为广泛和独特。有关的论文共被引用超过130次,特别是在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ies(光波技术期刊)40周年纪念特刊(2006)的两篇主要特邀文章中被分别独立引用。该技术已接近实用化。

余思远是具有国际领导地位的微环半导体激光器(SRL)专家。自1993年开始进行集成SRL的研究。1996年报道其首创的独特双饱和吸收器结构成为锁模SRL的最佳结构。

2001年申报了第一个基于SRL的超高速可调谐激光器专利,该器件于2007年实验演示了半导体激光器迄今最快的亚纳秒调谐速度。2003年首次报道了SRL的全光状态控制,2005年3月在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发表了关于SRL中非线性光学机制的文章,奠定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利用SRL的光旋转方向双稳态构建通用全光二进制逻辑单元的思想。自2006年起担任欧盟课题IOLOS总协调人,领导一个5个大学和3个公司组成的泛欧盟团队取得了大量国际首创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所领导的团队被欧盟评估为集中了世界上该领域最领先的人员专长和成果。其围绕微环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论文共被引用超过100次。

余思远参与首创了世界第一例集成量子光学门,与JLO'Brien等人合作研制了此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器件。它的出现标志着量子光学从分离元件走向集成的第一步,是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技术走向实用的一个重大步骤。此研究成果获得SCIENCE杂志封面报道,单篇引用已经超过100次,该工作并获得了英国工程技术协会(IET,即原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2008年度创新奖。

余思远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基于铁电材料薄膜的纳米光子器件研制工作。对纳米铁电材料薄膜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明了利用等离子质子源进行质子扩散制作铁电材料平面薄膜光波导的新技术。在纳米光子结构加工方面,取得了目前国际上报道的质量最高的铁电晶体薄膜纳米光子结构加工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在外延铌酸锂晶体薄膜内成功实现了高深比高达5:1的一阶光栅、二维光子晶体等纳米光子结构,并与合作伙伴一起实现了掩埋外延铌酸锂/钽酸锂光子结构。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在铁电晶体薄膜材料上加工纳米光子结构的例子之一。

余思远还在其他相关领域,如集成光子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

余思远1

杂志封面

余思远教授最近领导中国、英国四所大学研究人员,合作进行了一项集成光子学方面的开创性研究。

他们成功地在硅基光波导芯片上首次集成了“漩涡光束”发射器件阵列。该项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报道发表于2012年10月19日出版的《Science》(科学)杂志及其期刊网主页,并入选当期编辑推荐(Editor's Choices)。这一成果开辟了集成光子学的一个新前沿。《Science》就此进展对余思远教授进行了电话专访,访谈内容在其多媒体网音频广播中播出。

人类自古以来就研究光,而漩涡光束直到1992年才在荷兰莱顿大学被发现。因此,它是古老的光学科学的最新发展。漩涡光束有很多奇妙的性质:与传统概念相悖,在漩涡光束中,光线不是直线传播,而是以螺旋线方式在一个空心的圆锥形光束中传播。因此这种光束看起来很像一个漩涡或者龙卷风,其中的光线可以向左或向右扭转。这些特殊性质在光通信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传感、成像、微纳操控技术、芯片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漩涡光束发现20年来,传统上一直用各种体光学元件,例如柱状透镜、某些特殊波片、全息片、空间光调制器等来产生这种光束。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很有用,但是对于很多应用,特别是很小区域内需要大量漩涡光束的情况下,非常不方便,阻碍了大规模应用的发展。

余思远教授团队发明的集成光漩涡发射器件,尺寸只有几个微米(微米是毫米的千分之一),比传统的光学元件小数千至数万倍。这些器件基于硅基光波导,可以在光子芯片上通过光波导互联,构成大规模的复杂阵列,并可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工艺制作。因此这一突破将使得人们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制作光漩涡器件芯片,从而开发出原来不可能实现的许多全新应用。

余思远教授是我校的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余教授是国际知名的集成光子学专家,曾担任过欧盟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自2011年以来,在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在国家973计划课题和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经费资助下,在光学、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光子集成技术、光通信等尖端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开展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并开始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此次是余思远教授的研究成果第二次被Science杂志封面报道,2008年,他参与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集成量子光学芯片曾被Science封面报道,并获得当年英国工程协会年度创新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