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余燕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燕生

图片来自随意窝

国防部常务次长

任期 1983年11月-1986年4月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 (1923-02-18)1923年2月18日
逝世 2013年6月10日(2013岁-06岁-10)(90岁)
籍贯 安徽合肥
国籍 中华民国
职业 军人

军事背景

效忠 中华民国
服役 中华民国陆军
军衔 中将

余燕生生于(1923年2月18日-2013年6月10日),安徽省合肥县人,中华民国陆军将领。

生平

中华民国陆军官校第18期战车兵科、中华民国陆军官校第18期战车兵科及指挥参谋学校正规班第9期毕业。曾任装甲兵学校校长。1983年11月至1986年4月,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中将常务次长。2013年6月10日去世。

生于民国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世居安徽合肥,耕读传家,有薄田顷馀,家境小康。先祖汝奇,曾京试及第,父国桢,早岁攻读于北京大学法政科,毕业后曾任署长、校长,秘书长、县长等职,终因秉性清介,不尚时流,遂返故里执教于安徽大学,以娱馀年。余兄妹六人;长兄名鲁习法律于北平朝阳大学,抗战初期,激于义愤毅然从军,转战浙赣前线,不幸于浙东战役殉职。姊虹,担任西北大学教授三十馀年,名列科技名人录。吾母李氏系出庐南世家,持家教学严谨有方,至今余能读书深入,临事不苟,取与有度者,皆得力于慈母之教也。

五岁进入北平师大附小就读,该校管教新颖,获益良多,毕业后随家返皖,升学安庆一中。

二十六年夏,抗战爆发,日军飞机四处肆虐,学校停课,省府于霍山流波 设立临时中学,翌年局势急转,日军迫近,学校被炸,师生死伤甚多,遂紧急迁湘,易名国立第八中学,流亡之馀,益感学业可贵,焚膏继晷未敢稍懈。迄三十二年毕业。

简历

投考机械化学校

数年来身受国破家亡之痛,目击家人及同胞生命财产毁灭之惨痛,国恨家仇,认定非投笔从戎无以报国雪恨,时适陆军机械化学校(以下简称机校)前来招考学生,经录取后,于三十年七月,到洪江寨头机校战车学生班第四期报到入伍。

陆军机械化学校学之军官教育主要有战车学生队、技术学生队及学员队。战车学生队;培养机械化部队(当时有二百师、第五军、装甲兵团等),基层及中级干部。技术学生队;培养机械、车辆、火炮等制造修护人员,毕业后直升自动车工程学院,并授予学位。

由于机械化学校教育长徐庭瑶将军曾赴欧美考察,体会世界建军趋势。回国后创始“一元兵论”,倡导国军机械化(装甲化),除大力训练干部外,并主张自力制造战车。因此机校除重视学生素质外,对师资更特别重视。兵学教官均陆大、黄埔、讲武堂毕业,皆军中一时之选。 文职 教授皆留学国外,或曾任国立各大学教授者,名重一时。例如:项任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何绪缵(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硕士);蒋德寿(英国曼彻斯特工学院硕士);徐为石(英国利浦工学院硕士);欧阳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邹邦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政治硕士)等等。校方对这批学者十分礼遇,在寨头山上盖西式洋房,每位教授分配一栋,待遇优渥,在当时“一滴油,一滴血”艰苦环境下,还提供专车给他们日常使用,在此状况下,老师们感其知遇,教学认真自不待言。完成入伍教育,经分科测验,我分到战车学生队第四期,学籍为中央军校第十八期。

机校对理工学识的培养十分重视,除技术学生研习一般大学工学院课程外,战车队学生亦学习大一部分课程如微积分、高等物理等,以符合机械化建军干部需求。据此,学校教育设施力求完备,虽经数度播迁,教具仍日有增新;来源主系外购,以及部队拨赠。教学用战车有英制维克斯战车、意制飞雅特战车、俄制T-26等二十馀辆、特种车辆如牵引车、野行攀崖等车辆亦有数十种之多,供教练、演习、实习之用。并成立练习团,担任教勤及当时装甲部队士官兵训练及补充。教学场地除一般军事训练场地外,机械工程方面则专设有金工、模具、绘图、设计等教室,及制造、金工、实习等工厂,供学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使用,当时曾研发一种集车、钳、铇、钻、铣于一机,称为万能联合机,广为抗战时后方各大学工厂所采用。学生求学训练期间,每年需接受心理及智力测验,以培养学生反应及创意,曾接受军训部来校测验,学生素质评比为各兵科学生之冠。我等在校受训近三年,于三十二年底毕业,获得中央军校战车兵科第十八期学资,并授阶陆军装甲兵科少尉,学生生涯至此暂告结束。

驻印军及战车训练班

日军南侵,进入缅甸,印度岌岌可危。英国透过盟军总部,二度请求我国派兵援助,经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蒋委员长同意,派兵入印,建立新军,以消灭印缅日军,打通中印交通,准备全面反攻。中美达成协议成立驻印军指挥机构,除步兵、炮兵外并有驻印战车训练班,选定印度蓝伽为基地,由英国提供场地、营房及日常生活补给、美国提供军事装备、师资、医疗、康乐设施,采密集训练方式,完成后即开赴前线作战。

蓝伽地临印度比哈尔省,原是一战俘营,幅员广阔,方圆数百公里,地势丘陵起伏,数小溪流贯其间,水清砂细,铁公路遍达各处,部分地区尚有原始森林,葱葱郁郁。一般土地荒瘠,人迹罕见,实弹演习、射击等各种训练均少安全顾虑。地区中有砖造平房数处,其较大者编号为十九号之四及之五,为地区训练、勤务、管理指挥部,其馀中、美、英军驻地,均以帐篷为主,每营区数公里方圆,帐篷多属英式热带型双层蓬顶,虽天气炎热,仍不失凉爽舒适。

教学场所,大多为露天野地,帆布椅凳排列成行,伴以帐篷数顶,供器材堆放及教官休憩,视之甚为简陋,然教具却准备完善,从战车、特种车辆、各型输具、重兵器、火炮等应有尽有。学员人手一件,三人一车,一节课动辄出动百馀辆件操演。教官、助教要求严格精实,决不宽贷,参训学员对美方之密集教育,为达训练成效不计成本之气魄,无不敬佩。以汽车驾驶训练为例:当时中印公路将打通,全面反攻在即,军用物资亟待由印度运赴国内,然输具易得,驾驶难求。为解决此一问题,美训处立即将原有驾驶学校扩充。除周日外,每天上下午各开驾训一班,每班学生九十至一百二十人,教练卡车八百馀辆,巅峰时期,每月可训练合格驾驶近两千馀名,不数月即满足运输需求。

机校第一批赴印者是十七期战车兵科毕业生、及少数自动车辆工程学院毕业生,约在百人上下。我十八期战车科及部分军官队学员为第二批,人数较多。我等均搭车从洪江至昆明再转搭飞机至印度汀江营房,换上英国所供应服装,再由铁路运抵蓝伽接受训练。

在蓝伽时,我被分发至战车第六营第一连。当时驻印军成立了七个战车营,战一、二营已装备训练完成,赴前方作战,战绩辉煌。战三营已接装备正整训待发中。我等均在战训班接受战术、驾驶、通讯、射击、保养、丛林战等训练。每一项目训期不一,长者十周,短者四至六周,最短者如丛林战仅一周即完成。每完成一项训练,美训处都会发给合格证书。受训时一般是在凌晨早餐后出发,到各自训练学校受训,一直到下午一至二时方返驻地午餐,餐后再训练新兵,生活紧凑充满希望。我因受训时成绩优异,留美训处当教官,遂调战七营。战车第七营是干部师资训练营,营长是鲍薰南上校,其人治军严谨,生活管理十分严格,为我蓝伽驻军之模范,战七营之体验对我日后治军观念影响甚深。

在蓝伽约十个月训练完成,接收装备,部队转赴中印边境,随新一军攻克密支那、八莫,与远征军在芒友会师,中印公路正式开通。我营凯旋归国,临时担任军运,并负抢运新一军至南宁赶赴东北之任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