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先世为武威(西夏)的唐兀人。元末官员。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安徽泗县)事。

  • 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此后五、六年间,余阙率兵与红巾军激战百余次。
  • 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红巾军再次集结,战船蔽江而下,急攻安庆城西门。余阙身先士卒,亲自迎击。拼斗中,突见城中火起,余阙知城池已失守,遂拔刀自刎,自沉于安庆西门外清水塘中,时年五十六。谥忠宣。
  • 其与北宋包拯、明代周玺,并称“庐阳三贤”。有《青阳集》传世。

基本信息

姓名    余阙  
字号    字廷心,一字天心      
民族    唐兀人      
官职    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  
出生地   庐州
出生时间  1303年   
去世时间   1358年 
所处时代   元代   
主要作品   《青阳集》    

人物生平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先世为唐兀人,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其父沙喇藏卜为官庐州,余阙遂称合肥人。生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正月十一日,行四,少年丧父,家甚贫,十三岁方开始读书。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以河南行省乡试第二名之身份,中该科右榜会试第二名,殿试亦中第二名,赐进士及第,也是科举史上合肥可考的第三名文榜眼。曾为辽、金、宋三史修撰,累官至监察御史。善治军,与兵士同甘共苦,有古良吏风。[1]

余阙当年夺取榜眼的文章后辑入《青阳集》,取名《元统癸酉廷对策》。择句如下:“若夫祖宗所以得天下之本,则陛下之所当知也。臣尝妄论之,我国家之得天下,与三代同。自太祖皇帝起朔漠而膺帝图,世祖皇帝挥天戈以一海内,不恃强大而其仁义之师自足以服暴乱,不用智力而其宽大之徳自足以结人心。至于渡江临卾,与建元之诏观之,则我国家得天下之本,一仁而已矣。”

至正十二年(1352年),红巾军起,天下震动,朝廷任命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镇守安庆。当时,天完红巾军徐寿辉正率部围攻安庆,城周尽树寨栅。余阙从小路入城后,即开仓赈济饥民,亲自率兵迎战,大破之,拔双港寨。

至正十六年,同赵普胜部连战三日,败之。未几又至,双方相峙二十余日,使其无功自遁。这一年,余阙组织军民重修城防,将城墙加高至二丈六尺,并开挖三条长壕,引江水环城:一自枞阳门桥引,达集贤门,汇于段塘;一自同安桥引,达清水闸,由板井转太平寺,绕正观门、南门而东,与枞阳门壕合;一自便民桥引,从清水涧转外壕,北注段塘(今名大湖,在安庆,属菱湖风景区)。[2] 至正十七年秋,拜淮南行省左丞,赐二品服。冬十月,小孤山失守,安庆危急。

至正十八年正月,陈友谅大集诸部,树栅塔、飞楼昼夜环攻安庆城。丙午日黎明,陈友谅赵普胜祝宗分别主攻西、东、南门,西门尤急,余阙徒步提戈,率军往救,战于清水塘,身负重创十余处。红巾军从城外蜂拥而入,突然城中火起,他见大势已去,遂自刎,沉于清水塘中。陈友谅感其义,派兵觅得其尸,殓葬于正观门外。元廷赠官河南平章,追封豳国公,谥忠宣。

其妻蒋氏、妾耶律氏、女安安,闻余阙死,皆投井自尽。后人将该井名“风节井”,并建“一家仁亭”于井旁。据桐城洪涛山(今卅铺)、合肥小南门外二里桥等地所存《余氏宗谱》记,余阙为余氏支脉二世祖,今安徽桐城、枞阳、潜山、肥东、寿县、南陵、六安、凤台等县及河北、河南、陕西、山西、江苏等地均有其后裔。

余阙留意经术,五经皆有传注,文章气魄深厚,篆隶亦古雅。著有《青阳集》传于世。

史书记载

  • 《新元史·余阙传》
  • 《新元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四·余阙传》

人物专题

参考资料

  1. 余阙 .浙江图书馆中国历代名人图像细览.2020-01-23
  2. 参校《民国怀宁县志·卷四·城池》的相关资料加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