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婆罗门作贼畏打证圣果」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罗门作贼畏打,终证圣果.jpg|thumb|350px|right|[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00/6/1481/96303655.jpg 原图链接][https://foxue.qq.com/a/…”)
 
信仰佛教的好处
 
行 11: 行 11:
  
 
 世尊告曰:“诸比丘,此乃前世因缘所致。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一婆罗门因偷窃供施之物被人责打,逃至迦叶佛前出家,一生中守持净戒,临终时发愿:虽然在迦叶佛的教法下一生出家未得什么境界,以此功德,愿在释迦佛出世时令佛欢喜,不做令佛不欢喜的事,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婆罗门即现在的婆罗门,以业缘及愿力成熟之故,今世他仍是惧于挨打而逃去出家,并证得罗汉果位。”<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175423.html 婆罗门作贼畏打,终证圣果]</ref>
 
 世尊告曰:“诸比丘,此乃前世因缘所致。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一婆罗门因偷窃供施之物被人责打,逃至迦叶佛前出家,一生中守持净戒,临终时发愿:虽然在迦叶佛的教法下一生出家未得什么境界,以此功德,愿在释迦佛出世时令佛欢喜,不做令佛不欢喜的事,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婆罗门即现在的婆罗门,以业缘及愿力成熟之故,今世他仍是惧于挨打而逃去出家,并证得罗汉果位。”<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175423.html 婆罗门作贼畏打,终证圣果]</ref>
== 信仰佛教的好处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一)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难道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
 
 
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二)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三)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四)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朋友们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一)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二)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地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之一、二项。)
 
 
  (一)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五)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 参考来源 ==
 
 

於 2024年2月9日 (五) 08:49 的最新修訂

精進修持,滅盡三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

婆羅門作賊畏打,終證聖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一發心常行供施的婆羅門希望凡來接受自己供養和布施的人不要有任何爭論和鬥爭等不祥之事。

一日分別來自市中心和市郊接受布施的婆羅門互相不合,市內的對市郊的說:「你們以農務為主,來此接受布施不應理,此等布施屬我們享用。」對方亦不甘示弱,愈爭愈凶。一個以偷盜為生的婆羅門趁機偷走金銀財寶等物品,別的婆羅門發現後即放棄爭論,上前抓住他狠狠鞭打,小偷招架不住,往祗陀園逃命。當他逃到祗陀園目睹世尊及僧眾無有任何喧鬧、寂靜祥和的氣氛時對清淨僧團生起很大歡喜心,覺得自己作婆羅門不能滿足,即於世尊足下恭敬頂禮祈求出家受持比丘戒。世尊慈悲開許,以「善來比丘」的方便為他傳戒,並授予教言,他自己也精進修持,滅盡三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他觀知所應調化的首先是曾經抽打自己的那些婆羅門即於剎那間至彼處,從空中飛降而下,婆羅門見此特別歡喜,生起很大信心,於其足下恭敬頂禮祈求傳法。他傳予相應之法,有的摧毀薩迦耶見獲證預流果位,有的皈依三寶。

諸比丘啟問:「世尊,此尊者以何因緣先作小偷懼於被打,逃到佛前出家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唯願世尊為吾等說。」

世尊告曰:「諸比丘,此乃前世因緣所致。賢劫人壽兩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印度鹿野苑一婆羅門因偷竊供施之物被人責打,逃至迦葉佛前出家,一生中守持淨戒,臨終時發願:雖然在迦葉佛的教法下一生出家未得什麼境界,以此功德,願在釋迦佛出世時令佛歡喜,不做令佛不歡喜的事,出家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婆羅門即現在的婆羅門,以業緣及願力成熟之故,今世他仍是懼於挨打而逃去出家,並證得羅漢果位。」[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