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佛教故事五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佛教故事五则
图片来自搜狐网

佛教故事五则,佛陀安慰他说:“圣者必须忍受,唯有忍受,如今,你在偿还以往所犯的恶业呀!”

原文

  (1)佛度鸯哥摩罗

  佛世时有杀人外道,在途中斩路行人之手,以为指蔓,称为指蔓外道。其恶事震撼了侨萨罗国的人民,大家都怕他。结果受佛陀度化,出家为比丘。

  鸯哥摩罗说:“有人以刀杖正道,或以钓鞭正道,佛陀不用刀杖,徒手调伏我。”

  鸯哥摩罗过比丘生活时,在舍卫城街上托钵,有人向他投土,或向他投石,有时头部受伤,有时毁了衣裳。

  佛陀安慰他说:“圣者必须忍受,唯有忍受,如今,你在偿还以往所犯的恶业呀!”

  (2)那是归于你的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的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嗔火。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

  “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瞿昙呀,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瞿昙呀!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漫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

  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牙的人,

  将可得到两个胜利:

  知道他人的忿怒,

  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

  不但能胜于自己,

  也能胜于他人。”

  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3)平等对待众生


  有一天,提婆达多生病。很多医生来治病,但不能把他医好。身为他的堂兄弟,佛陀亲自来探望他。

  佛陀的一个弟子问他:“您为什么要帮助提婆达多?他屡次害你。甚至要把你杀死!”

  佛陀回答说:“对某些人友善,却把其他人当做敌人,这不合乎道理。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想幸福快乐,没有人喜欢生病和悲惨。因此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都慈悲。”

  于是佛陀靠进提婆达多的病床,说:“我如果真正爱始终要害我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就像爱我的独生子罗侯罗的话,我堂兄弟的病,立刻会治好。”提婆达多的病立刻消失,恢复健康。

  佛陀转向他徒弟说:“记住,佛对待众生平等。”

  (4)对动物慈悲

  那时候的印度,人民拜他们的神时,一般都杀动物当做祭品。他们认为这些祭品,可令神祗喜悦。于是神祗就答应人们的祈求,赐他们钱财,给他们种田的雨水。

  佛陀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告诉人们说,这样牺牲动物是错误的。有些人听他这么说,就对佛陀发脾气的说:“据我们的经本,杀动物来拜神,没有什么不对?你竟敢持不同的意见?”

  佛陀回答:“损人利己是不对的,使人不快乐而使自己快乐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每个众生都想活命,就像你一样。因此,你若杀一只动物当牺牲来拜神,你是个自私的人。我一再教人:自私的人是不会有幸福。“

  不但如此,神祗在帮助你之前,先要求动物的血,那一定不是仁慈的神祗。

  这种神就不值得人去拜。但,假如你对众生慈爱--动物和人一样平等无分别--神就会崇拜你!”

  很多人听了佛陀的智慧良言,知道佛陀的话很对。于是很多不幸的事被阻止了。

  (5)发恶誓,后果不堪设想


  圣愚因缘经上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许多尼姑们叙述了她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

  “我过去曾经做一个有钱人的太太。虽然我先生家财万贯,可是我自己并没生育。后来我先生又娶了姨太太,而生了一个小男孩。我因为嫉妒心很强,就私自把那一位小男孩杀了。姨太太找我理论,我就发誓说:“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我的丈夫会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会被水流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会吃亲生子女的肉,我自己会被活埋,我的父母亲会被火烧死!”

  “那一生我死了之后,堕入地狱受无量苦。地狱的罪受完了以后,投生做人。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产了,于是就暂住在树下,忽然有一条毒蛇咬到我丈夫,我丈夫就这样死了。我哭得很伤心,天亮以后,我牵着大儿子,又抱着老幺。边走边哭,来到了一条河流的旁边。因为没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这一岸,而先抱着老幺过河,把老幺放在对岸,然后再回来抱老大。没想到老大看见我回来接他,就急忙下水向我走去。老大走不到几步,就被河水流走了。我回头想去抱老幺,狼抢先一步把老幺吃了,看见老幺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伤心。我赶紧回娘家,却在路上遇到熟人说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烧死。”

  “后来我又改嫁。正当我要临盆生产时,我的丈夫喝醉酒回来,没人开门,我丈夫破门而入,大发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顿,而且把刚生下的婴儿丢到锅子里煮,强迫我吃。我因为怕他,所以勉强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赶紧弃夫逃跑。

  跑到波罗奈国,又嫁给一个刚丧妻的人当太太。才刚新婚没几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个地方的习俗,夫妇如果相爱,丈夫死了,太太要陪着下葬。

  我因此被活埋了。刚埋不久,恰巧有一群盗贼来偷挖坟墓,盗取财宝。我被救出来。”

  “我想我过去到底做了什么坏事,今生的遭遇这么凄惨。当时我听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讲经说法,他可以帮人们解答生活上的疑难。我就去请他度化我。由于过去世我供养圣人时曾发愿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释迦牟尼佛,而且修成正果。”[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