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陀慈悲开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佛陀慈悲开示,有智慧的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广行善法,信敬佛法僧三宝,并时常发心供养。这种人往生立刻化生天上,身形容貌清洁光明,端正庄严天下无双,比你庄严何只千万倍?和殊妙的天女相比

原文

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人是否庄严、具亲和力,不在于外相的美丑与外表的装饰,而是在于这念心是否良善、纯净。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宝计画,慎重而热切地商议著:「大海!变幻莫测,虽藏有眾宝,但却也蕴含无限危机!」「是啊!若没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导,此行如何圆满顺利达成任务呢?」「大眾!我认识一位受持五戒的居士,福慧兼备,又了解海性,不如就请这位贤者来担任指导,各位意下如何?」在眾商人此起彼落的赞成声中,事情就这样议定了。

船身破浪而行,自无量水族上方滑过。海神在水族们簇拥下,前来观察声势浩大的商队,唯有通过海神的试炼,才有探宝的资格。船身突然不动了。海神化作庞大、丑恶、青面獠牙、火燃于顶的巨大夜叉,耸立于狂涛之间,挡住航路。他恐怖的面孔冷冷拋下阴森的字句:「世界上有比我还恐怖的吗?」贤者平静地回答:「有。比你恐怖好几倍。」海神化身的夜叉幽幽地问:「喔!谁?」贤者以坚定的态度回答道:「世界上,有一类愚痴眾生,无恶不造:杀、盗、淫、妄、拨弄是非、恶言粗语、言不及义、贪婪纵欲、瞋恨暴力……固执地相信种种偏差、邪恶、错误的观念见解,不改不悔。这种人死后直堕地狱,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刀斫车裂、刀山剑树、火车鑊汤、寒冰沸屎……千万年月受此苦报。这类眾生,比你恐怖何只百倍?」夜叉闻言,默默地鬆开双臂,把船放了,隐没于浪涛间。

逃过一劫的眾商人,鬆了口气,又继续惊险的航行;不料才行几里海路,船身又不动了。海神又化成乾瘪消瘦,不成人形的怪物,只隔著薄皮、血脉筋骨呼之欲出般的身体,横在船边,空洞无力的声音轻轻飘来:「世界上有比我更瘦的人吗?」贤者望著对方说:「有。比你瘦弱好几倍。世间上有一类愚痴眾生,存心恶劣,吝嗇、贪婪、嫉妒、舍不得布施与人分享。这种人死后马上投生為饿鬼,身如山、咽如针、髮乱肤黑、瘦弱乾消……千万年月受此苦报,不闻不见饮食谷物,这类眾生比你严重上千倍!」海神化身的怪物听完这一席话,无言地放了船,消失了。

好不容易迂迴前行数里,船身再度于汪洋中静止。大眾定睛一看;这次不是惊世骇俗的妖怪,却是一名巧笑倩兮的绝世美人。她倚著船身,用珠玉般甜润的嗓音发问:「世界上有没有像我一样美丽的人呢?」贤者庄重地回答:「有。比你美上千万倍。」海神反问:「是谁?」贤者答道:「有智慧的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广行善法,信敬佛法僧三宝,并时常发心供养。这种人往生立刻化生天上,身形容貌清洁光明,端正庄严天下无双,比你庄严何只千万倍?和殊妙的天女相比,你简直像是瞎眼的獼猴!」海神闻言,顷刻回復成海神的面目。

威严摄人的海神,以掌掬海水,正色再问贤者:「是我掌中海水多?还是整片汪洋海水多?」贤者回答:「掌中水多。」海神一愣,迟疑片刻又问:「此话当真?」贤者慎重地说:「这是真实不虚的諦理。世界劫尽时,出现两个太阳,泉池乾涸;继而出现三个太阳,小河枯竭;当四个太阳併出时,大江乾焦;至五个太阳同现,大海亦开始消损;然后六日聚出,海水只餘三分之一;最后七日当空,海水枯尽、须弥山崩倒,遍地燃火。如果有人能以敬信之心,用一掬水,供佛、供僧,或孝养父母、周济贫穷、施与禽兽,如此功德,将歷劫享用不尽!所以这一掬之水,岂不是比海水多?」海神听闻以有限、有尽的水,转化成功德法水的妙法,欢喜不已,主动献上稀世珍宝,馈赠贤者,并叮嚀、嘱託上好妙宝转供佛陀及僧团。

随后贤者与五百商人在採足宝物后归还舍卫国,并一起到只树给孤独园礼拜佛陀,长跪恭敬地供养各人所得及海神供养的各类珍宝。之后,贤者与五百商人长跪合掌恳求佛陀慈悲,愿剃髮作佛弟子,稟受如来清净教法!佛陀应允,并说:「善来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佛陀语音方落,眾人已应言个个现端正清净僧相。佛陀再应机说法、慈悲开示,这群福德因缘具足的比丘们,立刻开悟,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世间上最丑陋、最狰狞可怖的人,莫过于因心怀愚痴,只為己利,而无恶不作,令人见之心生畏惧,不愿亲近的人;相反地,世间上最庄严、最良善可亲的人,莫过于心怀智慧,三业清净,敬信因果,处处能為人著想,广行善道之人。所以,要培养出光明的人生和成為最受欢迎的人,就要先清净我们这念心。更进一步,要懂得把握因缘、珍惜机会广结善缘,并化有形有相的财富為善法资粮、功德法财,深信人人本具自性心宝,才是真正的富贵、有意义的人生。[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