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侗族薩瑪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侗族薩瑪節
來自今日頭條的圖片
侗族薩瑪節

中文名稱 :侗族薩瑪節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貴州省榕江縣

節日活動 :祭薩

侗族薩瑪節,流傳於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侗族薩瑪節(祭薩)是南部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風俗的遺留。薩瑪節主要以榕江縣車江侗族薩瑪節為代表, 薩瑪節是貴州南部侗族地區古老而盛大的傳統節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風俗的遺留,每年農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薩"舉行祭典,場面龐大而壯觀。2006年5月20日,侗族薩瑪節民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25)。

歷史起源

"薩瑪"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可漢譯為"大祖母"(又稱薩歲),她是整個侗族(特別是南部方言地區)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侗族認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無上,能賦予人們力量去戰勝敵人、戰勝自然、戰勝災害,贏得村寨安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因而對之虔誠崇拜,奉為侗族的社稷神。為了祭祀薩瑪,人們在寨子中間的土坪上壘起土堆,作為祭壇和供奉祭祀薩的場所--"然薩"(侗語,"然"是房屋,漢譯為"祖母的房屋",也稱薩瑪祠、聖母祠)。有的侗寨還建有薩瑪祠。清代光緒年間,三寶各村的露天祭壇先後建為"然薩瑪"即薩瑪屋,頗具意味的是,屋內沒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樹着一把半張開的大黑傘,傘下壘有一堆石頭,那即是薩瑪的象徵,象徵着侗家人在薩瑪英靈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團結堅強。每年農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薩"舉行祭典,場面龐大而壯觀,代代相傳,形成了"薩瑪節"。

主要活動

薩瑪節舉行的時間,一般是農曆正月、二月,但有時也根據生產、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動情況改為其他月份舉行。祭薩的規模,一般為各村(團寨)各祭,有的也邀請鄰村、數村或相鄰片區聯祭。參加祭薩的人員,各地不同,許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齊參加。祭祀這天,各村都請來祭師在屋前殺豬宰鴨。祭祀後,活動參加者繞寨一周,最後到達固定的耶坪,圍成圓圈,手拉手跳起舞來,齊聲高唱讚頌薩瑪的"耶歌"。這種邊唱邊舞的形式稱為"多耶",氣氛古樸而熱烈。祭薩的規模十分龐大壯觀,所有女性屆時妝扮盛裝。祭薩時,先由管薩人燒好茶水,給薩敬香獻茶,然後由身着盛裝的女主人排着隊前往祭祀,她們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樹枝插於髮髻上,以村寨為單位沿着田間,江邊的古道走向鼓樓廣場,三寶主寨在寨口路邊擺有拉路酒,而客寨的薩瑪隊有的又裝成古時無衣無褲身上披掛稻草衣的"乞人",到了寨口,乞人討酒,主人敬酒,彼此以歌為對,古風再現。榕江三寶侗鄉各村寨,則是以已婚婦女為主體(也有少數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參加)。因此,榕江三寶侗鄉的祭薩活動,帶有悠久的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祭壇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婦管理,而祭薩儀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婦女和年長的男性方有權參加。侗族人民以此來祈求村寨平安興旺,人人幸福吉祥。薩瑪節里,多數侗族男性心甘情願地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所以當地人說,薩瑪節也是侗族的婦女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薩瑪節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中有很深的影響,先輩"至善"的美德對侗族的興旺發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為侗族人民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薩瑪是侗寨的保護神、團結神,又是侗族的娛樂神。"薩瑪"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濃厚,對侗族的社會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響。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黎平縣文化館、榕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侗族薩瑪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2017年12月18日,榕江薩瑪節於開幕。此次"薩瑪人間·情侗天下"2017榕江侗族薩瑪節活動一共分為四個版塊,分別為忠誠鎮的苗侗山貨大集市、薩瑪節、全國啦啦操、牛氣連年(看鬥牛,過侗年)。

文化軼事

薩瑪是傳說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傳早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抗敵入侵的戰鬥中百戰百勝屢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戰鬥中與數十倍於已的敵兵包圍,最後壯烈犧牲。人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侗鄉有句俗話:侗家薩大,客家(漢族)廟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薩瑪是他們最大的神。

瀕危狀態

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薩」文化是侗族精神文化的精髓,是侗族祖祖輩輩對民族精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侗族人民對薩瑪懷一有種特殊的情感,把繼承和發揚「薩」文化當成一種精神追求,使「薩」文化得以不斷發揚光大。但是,由於現代文化的衝擊,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經商,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已經逐步淡漠,有的地方對薩文化的載體「薩瑪祠」(薩壇)一鎖了之,每年由專人祭祀一次,其他祭祀儀式和文化活動逐漸減少。有的甚至把薩瑪節視為落後的文化來看待。通過對「薩」文化及其傳承人進行調查發現,真正懂得「薩」文化的祭司已是鳳毛麟角,登薩和祭薩歌師學的東西也不齊全,隨着老一輩民間祭司、登薩和歌師的不斷去逝,薩文化瀕臨失傳,後繼無人。因此,對「薩」文化進行保護已經刻不容緩。[1]

視頻

薩瑪節:侗族祭薩大典在薩瑪廣場舉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