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依依惜别定西,兰州师专虽成征途末站,也掀开了我人生(冯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依依惜别定西,兰州师专虽成征途末站,也掀开了我人生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依依惜别定西,兰州师专虽成征途末站,也掀开了我人生》中国当代作家冯琯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依依惜别定西,兰州师专虽成征途末站,也掀开了我人生

惜别定西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不论工作和生活环境如何变化,对几进几出,先后工作过33个春秋的定西,我永远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也真不愿离开它!那是我一生中工作时间最长,付出心血最多,情感最深的地方。那里有我共事多年、同舟共济、相互依赖、肝胆相照的战友、同志和乡亲。当然在那里我受的挫折也多,经受的锻炼也大,它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记最深。

1977年,我第三次调回定西地区教育局再任局长,已是年过半百。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上对地区各县情况比较熟悉,对如何拨乱反正有较明确的主见和正确的措施,最主要的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选拔和组建了地、县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及重点学校的领导班子,建立起了一支学有专长基本合格的教师队伍。我放手为那些富有教学经验,多年蒙受迫害的中老年教师平反昭雪,并把他们安排在能充分发挥专长的工作岗位上。如临洮县的孙友珊、郑国祥;定西县的杨筱夫、冯麟等,使他们成为带领年轻教师的骨干力量,这对定西地区教育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当我为发展和提高定西地区教育质量,逐步实现自己的计划时,组织上开始酝酿调我到省上工作。1978年夏季,省教育厅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时,副厅长汤九夫找我谈话。他说:“厅党组已决定调你来省教育厅工作。”我因当时刚到地区教育局,故对领导表态:“我暂时不能去,因为定西地区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我一手抓的,我最熟悉。'四人帮’破坏教育最严重,问题也很多,我这次到教育局时间不长,还未顾上整顿,现在要我离开这里,我于心不忍。”领导见我对定西地区教育的感情深,信心足,也被感动了,就同意暂把我留在定西。1981年春,省上通知我参加全省教育调查工作。我和教育厅黄鸿昌处长负责中小学教育,我带人去定西地区的定西县和庆阳地区的环县,深入到最偏僻、最贫困的地方,调查了解学龄儿童入学率及普及义务教育等问题

1981年国庆节前夕,我正在靖远县陪同省文办主任苏醒同志了解和总结校办工厂、校办农场的经验,准备召开全省的现场会,突然接到定西地委的通知,让我速返。回到定西,地委书记李进德对我说:“省委常委已经决定,让你到兰州师专任党委书记。”并要我考虑一下,待国庆节后给省上打招呼。国庆假日,我在家里住了两天,碾转反侧,思绪万千。国庆节后,李进德书记又对我说,“我也不愿让你离开定西,地委和省委组织部商量过,地委意见想留你在地区任副书记,专管全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工作,省上不同意。”话说到此,已不必多言了。之后,我于1981年10月5日来到兰州先参加省教育学研究会,会后就到兰州师专报到。当时我确实不想离开我苦心经营30多年的定西地区的教育工作和忠厚朴实的教育界同仁,但考虑到参加革命已30多年,每次都听从组织调配,组织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否则,就辜负了他们的信任和厚爱,当时我内心虽有矛盾,但还是毅然接受了任命。

于是,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告别了定西这片我曾度过青春岁月的热土,我曾耕耘不辍的田园,养育了我的第二故乡!

征途末站

人生如逆旅,不知要经过多少个驿站,我这一生中的最后一站,就是甘肃省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兰州师专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赵家庄黄河北岸,离黄河约1000米。它是解放前兰州乡村师范的校址,原为“三官雷祖庙”。解放后,乡师并入兰师,迁往小沟头(原兰师地),乡师旧址为工农速成中学所占,1956年又在此成立甘肃师专,后经不断扩建,颇具规模,不久甘肃师专并于省教育学院,再并入师大。1962年兰师从小沟头迁来,1970年兰州市将校址的西半分给化纤厂,东半为20中学,1972年恢复兰州师范学校,20中学搬出。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兰州师范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即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由兰州市领导,1980年省上派校党委书记进校,而市上的党支部仍旧存在。因学校的隶属关系问题尚未解决好,故学校的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学校曾因此而发生过师生罢教罢课,以后即改为省上管理,由省政府直接领导,遂与兰州师范学校彻底分了家。1981年我到这个学校时,学生只有400多人,教职工180多人,分校时图书、设备、课桌凳全归师范学校。师专大部分设备都是新置的。

1981年9月,省委任命我为兰州师专党委书记,免去胡乃耀副书记职务,专任校长,任王松山为第一副校长,华遵舜、王维诚为副校长,赵奋生为顾问,李登文离休。此时学校正处在艰难时期,中层班子尚未配备,学校领导各管一摊子,领导不团结,矛盾很尖锐。他们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校长办公会议都难以召开,事情不分大小,都要在党委会上决定,新提拔的年轻副校长虽有见识,但碍于老一辈的面子也很难开展工作。所以当时的兰州师专是领导不能和睦共事,派性斗争激烈,工作瘫痪,纪律松弛,思想问题较为复杂,加上刚和师范分家,一切都需要从头起步。

再创建树

我虽然多年从事地方教育行政工作,但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要管理好一所高等学校,困难还是很多的,但我仍然满怀信心地挑起了这副重担。谚语说:“宁叫牛挣死,不叫车翻过。”担子既已压在肩上,就必须干好,干出成绩来。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是这样想,如何才能办好这所新建的师范专科学校?我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搞好事业的先决条件是领导班子。先抓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然后抓各部门的纪律,抓教学、抓生活。按照这个思路,我又开始描绘在教育这块画面上的最后一笔。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作领导既要凭你的正确果断、远见卓识,也要凭你比一般人更能工作,善于工作,认真负责,做出榜样;要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掌握他们的思想脉膊,观察了解所有工作人员的品德、作风,工作能力和实际表现,这是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开展工作的基础。为此,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各处走走,学生宿舍、教室、操场、食堂、校医室、校办厂、锅炉房、门卫室等各个地方,凡有人工作的地方我都要看看他们,和他们谈工作、拉家常;各科教学工作都去听一听。下班后或假日,我常主动地到教师或职工家里去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意见和要求以及他们的为人处事。部门发生的事情,教师的教学质量,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职工的思想倾向,学生的吃饭、住宿、学习、上早操等,事无巨细,我都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这就使我的工作有了群众基础和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我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班子建设。主要抓党政部门班子及政工人员的建设配备。党委部门除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工会配备了领导,支持发挥他们的职能职权外,还建立了各系各处室的支部,以纠正过去党政不分的现象。行政系统各处室都配备了领导,如在没有合适人选时,就指定专人负责。各系都配备了系主任,并下设办公室,配备了科级干部,并选派政工干部以加强系里的领导。各班推选认真负责的人为班主任,很快定下了魏周瑜、顾竺等19名中级骨干,加上科级共40多人。

(二)抓组织纪律。学校的唯一重要工作是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制定一整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加强教学的纪律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校纪校风。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校除制定校规校纪外,教务处还必须制定学籍管理、升留级制度等。有了规章制度,还要有执行的人。我们规定:校级领导及处室级领导轮流住校值周,系主任、系支书每周也要住校值班3天以上。班主任要随班活动并搞好这个班的一切工作。除值班人员每晚要检查学生的自习、起床、早操、课间操以外,校团委、学生科、各系政工干部、班主任等有关人员基本上要随学生活动。我手头备有各系各班学生的花名册,晚自习、晨操有时抽查点名。学校定期召集各系各班主任汇报会。另外教务处、校团委、各系主任经常在教室宿舍及所分的清洁地段开展定期评比,评出三好教室、三好宿舍、三好班级、三好个人等,这样就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三)抓教学工作。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轴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服务于教学展开运作。这个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原兰州市各中学、中师调来的,有它好的一方面,对中学的教材比较熟悉,但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的教材接触少,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学校领导、教务处长、各系主任要经常督促各任课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解,不能敷衍塞责。同时校领导,教务处长、系主任、班主任要随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备课的情况及教学质量等。另外,学校严格执行考试制度及学籍管理制度,有些课的考试题,由教务处组织统一命题,有些教师命的题由教务处审批,坚决杜绝教师临考说范围以及学生弄虚作假等作弊现象的发生,形成良好的教风。

(四)抓生活管理。尽管有些人忽视后勤工作,但我认为,后勤工作是办好一个学校的重要环节,千万忽视不得。诸如学生闹事、教师情绪不稳定,往往是因生活小事引起的。为了保证学校抓好后勤,学校领导分工时确定年轻,精力充沛的第一副校长王松山管后勤,又派为人老实、工作扎实的李忠为伙食科长。各灶都选择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的人当炊事班长。解雇了家在学校附近又干了多年的临时工炊事员,雇用家离学校较远且有技术的炊事员。并确定主食要够量,副食以不赚钱为目标,饭菜以多样、可口、便宜为原则。各灶要多开窗口,学生爱吃啥就卖啥,吃多少,卖多少。同时杜绝浪费粮食的现象。当时,学生把吃剩的饭菜随意倒掉,浪费现象很惊人,为此,学校要求学生一定要讲究节约,爱惜粮食。很快,学校的后勤工作大有起色,也促进了教学,教师能安心教学,学生能专心上课。

1982年春,省委宣传部确定兰州地区大专院校现场会议在兰州师专召开,会议由吴坚主持,主管文教的副省长朱宣人讲话,我作了《兰州师专党委团结带领一班人办好学校》的汇报,最后吴坚部长作了总结讲话。在第一个精神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兰州师专被兰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的文明礼貌标兵单位,在校门口挂上标兵单位的牌子并发了一面锦旗,最上一行写有“奖给兰州师专”,中间一行写着“全市文明礼貌月活动标兵单位”,最下面写有“中共兰州市委、市政府,一九八二年四月”。秋后,省上召开全省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表彰大会,省政府又奖给兰州师专一面镜框,上写“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优异特授于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下写“甘肃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五日”。

当时校党委提出要把兰州师专办成具有特色的新型学校,这对鼓励教职工、学生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师专是1978年成立的,规模还小,当时只有7个系,而且全是两年制,教职员工共200来人,学生有500人,教师除由兰州市各中学、中专抽调了一些外,其余都是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人。学校领导大都是多年搞教育行政和中学教育的,对中学的一套比较熟悉,为此党委提出:“凡中学中专的好经验、制度、办法,我们都保留,高等学校好的经验我们当然要采用,并逐渐加以完善,但不好的我们要坚决取掉。”当时我们采取加强班主任、系主任制度,严格早晚自习和早操,认真实施学生守则,并按照教师的情况,以中文、数学两个系为中心,带动其它各系的教学工作,同时还给各系物色商调了一些骨干教师。党委还确定:凡今后进入师专的教师,不仅要选择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要选择一些综合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等高素质人才,以提高教师质量。今后凡是调进教师员工或学生分配,坚持不开、不走后门,从学校招生到学生分配,都要严格把关。学生分配按原则规定“哪里来的哪里去”,留兰州的要以成绩为主,量才使用。同时也给全校教职工讲明,为办好师专,人人争做贡献。因全校各系骨干教师缺,大家都有推荐物色教职工的权利和责任,你如果给师专物色推荐一个好教师,就算为师专立了一功,如果推荐一个差的人,等于给师专背了一个包袱。由于上下左右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工作,大家一心为办好师专着想,因而学校出现了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景象。毕业的学生也受到社会及各中学的欢迎。从甘肃的实际出发,我们将学制由两年改为3年,为今后改办技术师范学院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但后来由于胡乃耀同志去世,王松山同志又调往西北师大,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又更换了领导班子,这一设想没有定下来,我就退居二线了。

总之,我在兰州师专的这一段工作,由于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如在骨干教职工的调入和经费方面的照顾等,加之学校领导的努力,团结广大师生,尽量避开派性的干扰,同时认真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正如一位老教师说:“那段时间知识分子较为开心,学校将一个煤场子变成了一个精神文明单位,使这个学校给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在兰州师范专科学校的这段日子,是我教育生涯中新的一页,在工作中能够取得了一点成绩使我感到非常欣慰。[1]

作者简介

冯琯,字莹庵,又名一平;男,汉族;生于1922年2月,甘肃省会宁县桃花山乡教场社人;毕业于兰州师范学校、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