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別定西,蘭州師專雖成征途末站,也掀開了我人生(馮琯)」
作品欣賞
依依惜別定西,蘭州師專雖成征途末站,也掀開了我人生
惜別定西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不論工作和生活環境如何變化,對幾進幾出,先後工作過33個春秋的定西,我永遠懷有無限的眷戀之情,也真不願離開它!那是我一生中工作時間最長,付出心血最多,情感最深的地方。那裡有我共事多年、同舟共濟、相互依賴、肝膽相照的戰友、同志和鄉親。當然在那裡我受的挫折也多,經受的鍛煉也大,它也在我的腦海里留下的印記最深。
1977年,我第三次調回定西地區教育局再任局長,已是年過半百。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加上對地區各縣情況比較熟悉,對如何撥亂反正有較明確的主見和正確的措施,最主要的是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選拔和組建了地、縣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及重點學校的領導班子,建立起了一支學有專長和基本合格的教師隊伍。我放手為那些富有教學經驗,多年蒙受迫害的中老年教師平反昭雪,並把他們安排在能充分發揮專長的工作崗位上。如臨洮縣的孫友珊、鄭國祥;定西縣的楊筱夫、馮麟等,使他們成為帶領年輕教師的骨幹力量,這對定西地區教育質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當我為發展和提高定西地區教育質量,逐步實現自己的計劃時,組織上開始醞釀調我到省上工作。1978年夏季,省教育廳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時,副廳長湯九夫找我談話。他說:「廳黨組已決定調你來省教育廳工作。」我因當時剛到地區教育局,故對領導表態:「我暫時不能去,因為定西地區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我一手抓的,我最熟悉。'四人幫』破壞教育最嚴重,問題也很多,我這次到教育局時間不長,還未顧上整頓,現在要我離開這裡,我於心不忍。」領導見我對定西地區教育的感情深,信心足,也被感動了,就同意暫把我留在定西。1981年春,省上通知我參加全省教育調查工作。我和教育廳黃鴻昌處長負責中小學教育,我帶人去定西地區的定西縣和慶陽地區的環縣,深入到最偏僻、最貧困的地方,調查了解學齡兒童入學率及普及義務教育等問題。
1981年國慶節前夕,我正在靖遠縣陪同省文辦主任甦醒同志了解和總結校辦工廠、校辦農場的經驗,準備召開全省的現場會,突然接到定西地委的通知,讓我速返。回到定西,地委書記李進德對我說:「省委常委已經決定,讓你到蘭州師專任黨委書記。」並要我考慮一下,待國慶節後給省上打招呼。國慶假日,我在家裡住了兩天,碾轉反側,思緒萬千。國慶節後,李進德書記又對我說,「我也不願讓你離開定西,地委和省委組織部商量過,地委意見想留你在地區任副書記,專管全區的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工作,省上不同意。」話說到此,已不必多言了。之後,我於1981年10月5日來到蘭州先參加省教育學研究會,會後就到蘭州師專報到。當時我確實不想離開我苦心經營30多年的定西地區的教育工作和忠厚樸實的教育界同仁,但考慮到參加革命已30多年,每次都聽從組織調配,組織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願,否則,就辜負了他們的信任和厚愛,當時我內心雖有矛盾,但還是毅然接受了任命。
於是,我懷着依依不捨之情,告別了定西這片我曾度過青春歲月的熱土,我曾耕耘不輟的田園,養育了我的第二故鄉!
征途末站
人生如逆旅,不知要經過多少個驛站,我這一生中的最後一站,就是甘肅省蘭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蘭州師專坐落在蘭州市安寧區趙家莊黃河北岸,離黃河約1000米。它是解放前蘭州鄉村師範的校址,原為「三官雷祖廟」。解放後,鄉師併入蘭師,遷往小溝頭(原蘭師地),鄉師舊址為工農速成中學所占,1956年又在此成立甘肅師專,後經不斷擴建,頗具規模,不久甘肅師專並於省教育學院,再併入師大。1962年蘭師從小溝頭遷來,1970年蘭州市將校址的西半分給化纖廠,東半為20中學,1972年恢復蘭州師範學校,20中學搬出。1978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在蘭州師範的基礎上,成立了一所高等師範學校,即蘭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先由蘭州市領導,1980年省上派校黨委書記進校,而市上的黨支部仍舊存在。因學校的隸屬關係問題尚未解決好,故學校的各項工作受到嚴重的影響,學校曾因此而發生過師生罷教罷課,以後即改為省上管理,由省政府直接領導,遂與蘭州師範學校徹底分了家。1981年我到這個學校時,學生只有400多人,教職工180多人,分校時圖書、設備、課桌凳全歸師範學校。師專大部分設備都是新置的。
1981年9月,省委任命我為蘭州師專黨委書記,免去胡乃耀副書記職務,專任校長,任王松山為第一副校長,華遵舜、王維誠為副校長,趙奮生為顧問,李登文離休。此時學校正處在艱難時期,中層班子尚未配備,學校領導各管一攤子,領導不團結,矛盾很尖銳。他們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校長辦公會議都難以召開,事情不分大小,都要在黨委會上決定,新提拔的年輕副校長雖有見識,但礙於老一輩的面子也很難開展工作。所以當時的蘭州師專是領導不能和睦共事,派性鬥爭激烈,工作癱瘓,紀律鬆弛,思想問題較為複雜,加上剛和師範分家,一切都需要從頭起步。
再創建樹
我雖然多年從事地方教育行政工作,但作為一個高等學校的黨委書記,要管理好一所高等學校,困難還是很多的,但我仍然滿懷信心地挑起了這副重擔。諺語說:「寧叫牛掙死,不叫車翻過。」擔子既已壓在肩上,就必須干好,干出成績來。每當遇到困難時,我總是這樣想,如何才能辦好這所新建的師範專科學校?我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搞好事業的先決條件是領導班子。先抓各級領導班子的建設,然後抓各部門的紀律,抓教學、抓生活。按照這個思路,我又開始描繪在教育這塊畫面上的最後一筆。
我從實踐中體會到,作領導既要憑你的正確果斷、遠見卓識,也要憑你比一般人更能工作,善於工作,認真負責,做出榜樣;要能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和他們打成一片,掌握他們的思想脈膊,觀察了解所有工作人員的品德、作風,工作能力和實際表現,這是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者開展工作的基礎。為此,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到各處走走,學生宿舍、教室、操場、食堂、校醫室、校辦廠、鍋爐房、門衛室等各個地方,凡有人工作的地方我都要看看他們,和他們談工作、拉家常;各科教學工作都去聽一聽。下班後或假日,我常主動地到教師或職工家裡去和他們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工作、生活、意見和要求以及他們的為人處事。部門發生的事情,教師的教學質量,班主任的工作態度,教職工的思想傾向,學生的吃飯、住宿、學習、上早操等,事無巨細,我都要及時了解和掌握,這就使我的工作有了群眾基礎和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礎上我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抓班子建設。主要抓黨政部門班子及政工人員的建設配備。黨委部門除組織部、宣傳部、團委、工會配備了領導,支持發揮他們的職能職權外,還建立了各系各處室的支部,以糾正過去黨政不分的現象。行政系統各處室都配備了領導,如在沒有合適人選時,就指定專人負責。各系都配備了系主任,並下設辦公室,配備了科級幹部,並選派政工幹部以加強系裡的領導。各班推選認真負責的人為班主任,很快定下了魏周瑜、顧竺等19名中級骨幹,加上科級共40多人。
(二)抓組織紀律。學校的唯一重要工作是教學。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制定一整套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和加強教學的紀律約束機制,形成良好的校紀校風。根據教育部的規定,學校除制定校規校紀外,教務處還必須制定學籍管理、升留級制度等。有了規章制度,還要有執行的人。我們規定:校級領導及處室級領導輪流住校值周,系主任、系支書每周也要住校值班3天以上。班主任要隨班活動並搞好這個班的一切工作。除值班人員每晚要檢查學生的自習、起床、早操、課間操以外,校團委、學生科、各系政工幹部、班主任等有關人員基本上要隨學生活動。我手頭備有各系各班學生的花名冊,晚自習、晨操有時抽查點名。學校定期召集各系各班主任匯報會。另外教務處、校團委、各系主任經常在教室宿舍及所分的清潔地段開展定期評比,評出三好教室、三好宿舍、三好班級、三好個人等,這樣就逐步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習慣。
(三)抓教學工作。教學是學校一切工作的軸心,一切工作都要圍繞教學、服務於教學展開運作。這個學校的教師大部分是從原蘭州市各中學、中師調來的,有它好的一方面,對中學的教材比較熟悉,但另一方面是對大學的教材接觸少,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備課,熟悉教材。學校領導、教務處長、各系主任要經常督促各任課教師,認真備課,認真講解,不能敷衍塞責。同時校領導,教務處長、系主任、班主任要隨時深入課堂聽課,了解教師備課的情況及教學質量等。另外,學校嚴格執行考試制度及學籍管理制度,有些課的考試題,由教務處組織統一命題,有些教師命的題由教務處審批,堅決杜絕教師臨考說範圍以及學生弄虛作假等作弊現象的發生,形成良好的教風。
(四)抓生活管理。儘管有些人忽視後勤工作,但我認為,後勤工作是辦好一個學校的重要環節,千萬忽視不得。諸如學生鬧事、教師情緒不穩定,往往是因生活小事引起的。為了保證學校抓好後勤,學校領導分工時確定年輕,精力充沛的第一副校長王松山管後勤,又派為人老實、工作紮實的李忠為伙食科長。各灶都選擇工作踏實,責任心強的人當炊事班長。解僱了家在學校附近又幹了多年的臨時工炊事員,雇用家離學校較遠且有技術的炊事員。並確定主食要夠量,副食以不賺錢為目標,飯菜以多樣、可口、便宜為原則。各灶要多開窗口,學生愛吃啥就賣啥,吃多少,賣多少。同時杜絕浪費糧食的現象。當時,學生把吃剩的飯菜隨意倒掉,浪費現象很驚人,為此,學校要求學生一定要講究節約,愛惜糧食。很快,學校的後勤工作大有起色,也促進了教學,教師能安心教學,學生能專心上課。
1982年春,省委宣傳部確定蘭州地區大專院校現場會議在蘭州師專召開,會議由吳堅主持,主管文教的副省長朱宣人講話,我作了《蘭州師專黨委團結帶領一班人辦好學校》的匯報,最後吳堅部長作了總結講話。在第一個精神文明禮貌月活動中,蘭州師專被蘭州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的文明禮貌標兵單位,在校門口掛上標兵單位的牌子並發了一面錦旗,最上一行寫有「獎給蘭州師專」,中間一行寫着「全市文明禮貌月活動標兵單位」,最下面寫有「中共蘭州市委、市政府,一九八二年四月」。秋後,省上召開全省先進單位和模範個人表彰大會,省政府又獎給蘭州師專一面鏡框,上寫「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成績優異特授於先進單位榮譽稱號」,下寫「甘肅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五日」。
當時校黨委提出要把蘭州師專辦成具有特色的新型學校,這對鼓勵教職工、學生起了積極的作用。因為師專是1978年成立的,規模還小,當時只有7個系,而且全是兩年制,教職員工共200來人,學生有500人,教師除由蘭州市各中學、中專抽調了一些外,其餘都是剛畢業分配來的年輕人。學校領導大都是多年搞教育行政和中學教育的,對中學的一套比較熟悉,為此黨委提出:「凡中學中專的好經驗、制度、辦法,我們都保留,高等學校好的經驗我們當然要採用,並逐漸加以完善,但不好的我們要堅決取掉。」當時我們採取加強班主任、系主任制度,嚴格早晚自習和早操,認真實施學生守則,並按照教師的情況,以中文、數學兩個係為中心,帶動其它各系的教學工作,同時還給各系物色商調了一些骨幹教師。黨委還確定:凡今後進入師專的教師,不僅要選擇師範院校的畢業生,還要選擇一些綜合大學畢業的碩士、博士等高素質人才,以提高教師質量。今後凡是調進教師員工或學生分配,堅持不開、不走後門,從學校招生到學生分配,都要嚴格把關。學生分配按原則規定「哪裡來的哪裡去」,留蘭州的要以成績為主,量才使用。同時也給全校教職工講明,為辦好師專,人人爭做貢獻。因全校各系骨幹教師缺,大家都有推薦物色教職工的權利和責任,你如果給師專物色推薦一個好教師,就算為師專立了一功,如果推薦一個差的人,等於給師專背了一個包袱。由於上下左右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工作,大家一心為辦好師專着想,因而學校出現了熱氣騰騰、欣欣向榮的景象。畢業的學生也受到社會及各中學的歡迎。從甘肅的實際出發,我們將學制由兩年改為3年,為今後改辦技術師範學院創造了條件,打好了基礎。但後來由於胡乃耀同志去世,王松山同志又調往西北師大,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又更換了領導班子,這一設想沒有定下來,我就退居二線了。
總之,我在蘭州師專的這一段工作,由於省委宣傳部和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如在骨幹教職工的調入和經費方面的照顧等,加之學校領導的努力,團結廣大師生,儘量避開派性的干擾,同時認真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正如一位老教師說:「那段時間知識分子較為開心,學校將一個煤場子變成了一個精神文明單位,使這個學校給國家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在蘭州師範專科學校的這段日子,是我教育生涯中新的一頁,在工作中能夠取得了一點成績使我感到非常欣慰。[1]
作者簡介
馮琯,字瑩庵,又名一平;男,漢族;生於1922年2月,甘肅省會寧縣桃花山鄉教場社人;畢業於蘭州師範學校、西北人民革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