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虞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侯虞钧 编辑 福建省福州市人,1941级校友。历任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化工与工业化学学科组第一、二届成员 ,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化工热力学状态方程与相平衡方面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五十年代与J.J.Martin 共同提出了一个气体状态方程,后被称为马丁--侯(MH)方程,为国内外许多专著和教科书所引用。并被国内外应用于大型合成氨装置的设计及其他化工计算中。
中文名 侯虞钧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省福州市 目录 1 成就及荣誉 2 同名人物 3 附录 4 生平 5 社会评价
成就及荣誉 编辑 回国后,继续将MH方程从气相发展到液相以至固相,并进行方程理论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系统而有成效的成果。曾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3年中国化工学会授予"中国化工学会荣誉理事"。
同名人物 编辑 侯虞钧,1922年8月出生,化学工程学家。福建福州人。 1941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1955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 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长期从事化学工程、化工热力学研究。与J.J.Martin,共同提出气体状态方程(后被称为MH方程),并继续研究使之能同时适用于液相及固相,成为一个统一的状态方程式,它已被有效地用于实际生产厂的设计和研究中。从化工到制冷工程、物理及军工产品,它通用性强,准确度高,有预测性能及理论基础。从事相平衡、对应态原理、制冷剂、超临界流体性质、局部组成概念及传递性质的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果。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附录 编辑 侯虞钧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举行 2001年04月17日 浙江日报 本报杭州4月15日讯 我国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化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丁-侯状态方程的创始人之一、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侯虞钧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4月8日在杭州不幸逝世,享年80岁。 昨日,浙江大学在杭州殡仪馆举行侯虞钧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发来唁电。教育部发来唁函并送花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送了花圈。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发来唁电,并送了花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中科院驻杭联络处也发来唁函。送花圈的还有中共杭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福州市人民政府等。省政协副主席汪希萱和在杭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出席告别仪式。侯虞钧同志的亲属及生前友好,浙江大学师生代表参加了告别仪式。中共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致告别词。
生平 编辑 侯虞钧同志1922年8月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化工世家。1941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1945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学习,并于1947年获硕士学位,之后转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49年获化工实践硕士学位。1950年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1954年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56年,他谢绝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盛情挽留,辞掉工作回到了祖国,在原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任职。1962年,他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担任教授。1981年,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原国家教委学科评议组成员,原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化工与工业化学学科组第一、二届成员,原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并先后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荣誉理事,浙江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侯虞钧同志50多年来主要从事化学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我国化工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状态方程、相平衡、溶液热力学等研究领域卓有成就,为世界化学工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旧金山年会上,他与马丁(J.J.Martin)共同提出的气体状态方程式,后来被称为“马丁-侯状态方程”,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目前,这一方程已有效地用于实际生产的设计和研究中。马丁-侯状态方程通用性强、准确度高,是迄今国内外公认的精确的状态方程之一,在我国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此外,他还进行了电解质溶液、高分子溶液热力学性质的研究和吸附平衡及物质传递性质关联的研究,在化工热力学领域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社会评价 编辑 他为国家培养了几代化工人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40多人。他的学生许多已成长为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侯虞钧同志忠诚祖国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作风民主、品德高尚。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一生,是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淡薄名利,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为中国化学工程学科,尤其是化工热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上海化工研究院,以及在杭高校等单位也送了花圈。 参加告别仪式的还有:郑树、周春晖、薛艳庄等老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