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俗世里的盛宴(王淑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俗世里的盛宴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俗世里的盛宴》中国当代作家王淑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俗世里的盛宴

欧阳明与盛香玉的婚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盛宴:由九十九道名菜组成,包括四十九道凉菜,五十道热菜。其中的九道菜有动物五种,分别是“龙须”、“凤冠”、“贵族”(龟足)、“红运”(鸭蹼)、“合心”(鸽心),植物四种,分别是“红艳”、“发财”(发菜)、“福运”(芙蓉)、“合欢”。“龙须”取的是九十九条鲤鱼的须,“凤冠”取的是九十九只山鸡的冠,“贵族”取的是九十九只小龟的足,“红运”取的是九十九只野鸭的蹼,“合心”取的是九十九只飞鸽的心,“红艳”是九十九片藏红花的花瓣,“发财”是九十九条发菜丝,“芙蓉”是九十九片荷花花瓣,“合欢”是九十九片合欢花的花瓣,餐桌中央由九十九朵玫瑰花束点缀。餐具全是银制,银壶、银杯、银碗、银筷、银匙、银盘。

赴宴者有厅级高官,有亿万富翁,有乡村种地的普通百姓。

人性的底色铺在餐桌上,善与恶,美与丑,贪婪与阴险,薄凉与深情悉数上桌,在商场、官场、情场上忽隐忽现……于是,吃客啮檗吞针,看客五味杂陈。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是农民鲜明的标签,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向城市。

“我是为赚钱给母亲治病进城的。”这是陈勇先生长篇小说《盛宴》开篇的第一句话。

第一人称的写法,很轻易地就把读者自觉地代入书中的主角,用“我”的眼睛去看大千世界,用“我”的双手去挖掘事实真相,于是不知不觉就沉浸其中,物我两忘。

“一语天然万古新,去掉豪华见纯真。”在陈勇先生小说的枝蔓里,感受最深的,是处处浸透着来自生活的“真”,那种不假雕饰、无所依凭的朴素的“真”,自由、单纯,如婴儿的眼睛,黑白分明。

比如写到贫富。一边是盛母无钱治病、王家圪楞村无路无水的凄凉,一边是欧阳明花园别墅、九十九道山珍海味铺满桌的奢靡;一边是香梅用辛苦打工赚来的钱修桥铺路,一边是坐拥上亿资产的欧阳明对修路建议的无动于衷……作家运用这样强烈的对比手法,当然不是仇富,而是单纯地提了一个问题:当物质富裕,精神贫困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病症时,我们应该如何放慢追逐金钱的脚步,等一等被远远抛在身后的灵魂?

比如写到善恶。一边是香玉一家感恩怀德的报答,一边是欧阳明步步为营的算计。盛家父母越是仁厚,小米父母越是卑微,香玉越是纯朴,香梅越是执着,越是反衬得欧阳明父子及贪官齐文江阴险狡诈,禽兽不如。于是作家安排欧阳明父子进了监狱,齐文江被大火烧死,借文学的形式敞亮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

比如写到死亡。“请你千万不要悲伤,我是高高兴兴走的,我觉得只要高兴,生和死是一样的。”这是香梅圆满完成复仇计划后的心满意足,读不出丝毫悲伤的成分,甚至让人为这样的死法感到欣慰;“他爬过门槛就死命往崖畔爬去,爬一下喘一口气,爬一下喘一口气。老人是在听到大妹一声呼唤时滚下崖头的……老人的极端行为,村人都能理解,是寻求解脱,为了解脱自己,更是为了让亲人得到解脱。他知道,他只要多活一天,他心爱的儿媳就要多受一天罪,他心爱的儿子就多一天牵挂,小两口就多一天分离。”第一次见到这样描写死亡的句子,不但没有读出悲伤,反而读出一种解脱之后的轻松,猝不及防却又震撼人心。

作品是写作者灵魂的投影。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作家以自己的方式,发出善意的声响,不仅安置了自己的心灵,同时安放了读者的灵魂。我想,只有热爱生活的作家,才能将生活里的千姿万象化作想象的种子,在时间的酿坛里发酵,在创作冲动最饱满、最恣意的时刻破土而出,将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本真,用文学的形式,真诚地呈现。

无疑,陈勇先生做到了。

翻开《盛宴》,就翻开了一幅底层与上层、都市与乡村、伪善与真善间对抗交融、错综复杂的真实生活图景。

因为“我”是故事的主角,在“我”的带动下,读者很容易与“我”达成共鸣,从而一同驶入故事的风浪里,颠簸起伏、同喜同忧。

作为在乡村长大在城里安身的女子,香玉进城打饼子的经历是我二哥一家生活的缩影;已去世多年的二婶,在世时常拿自己的大肚子开玩笑,说“一个娃怀了好多年就是生不出。”二婶得的是和香玉母亲一样的肝腹水;“母亲哭着说,她爹,咱们回吧,不能再住了,再住麻烦就大了,钱花光了,从哪弄去?”这样的苦楚,亲历也好,亲闻也罢,每一年每一季都在乡村的某一座院里上演;“母亲的身子始终弓着,装满粪的小车缓缓蠕动,像旷野中流动着的一块石头。”这样的场景,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会触动内心的柔软,那是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

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画面,连比喻都带着熟悉的乡土味:“看到这场景,我的心像被丢进了腌菜缸里,酸苦难耐,泪水也把眼眶淹湿了。”我愿意把这种乡土味,理解为泥土的气息,这种味道给人的感觉是真实、踏实、诚实,也只有真正地对乡村眷恋,对农民动情的人才会有这样直白的表达。

就这样,嗅着熟悉的泥土味,随着小说叙事的展开、情节的铺展,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置身于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中,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观看一部电视剧,对香玉与大贵的命运、香梅与小米的情感以及欧阳明父子的人生结局越来越赋予深切的关注与牵挂,并且让这种关注和牵挂的目光,欲罢不能地直抵白纸黑字的终卷之时。

[1]

作者简介

王淑萍,回族。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