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保太镇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处平邑县北部,东与柏林镇相连,南与平邑街道接壤,行政区域面积109.04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保太镇户籍人口为84395人。

1994年9月,撤销保太乡,设立保太镇。 截至2020年6月,保太镇辖5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保太村。

2019年,保太镇有工业企业41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3个。[1]

目录

地理环境

保太镇南临327国道和兖石铁路,北接京沪高速公路,距日东高速公路仅有8公里,东临蒙山主峰,交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境内现有两座中型水库,两条河流和一处名胜旅游资源--海螺寺,汶泗路、海大路、腾蒙路三条省级公路纵横成网,四通八达。全镇村村通油路、通电、通程控电话。并开通了连接城乡的公交线路,交通便利,设施齐全。还开通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进了国际互联网站。

自然资源

保太镇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极具开采价值的石膏、矿泉水、石英石、金钱石、硫铁矿等稀有矿种20多个。其中,金钱石、石英石储量居全省第一,石膏总储量达2.2亿吨。建有五处大型石膏矿,年产石膏80万吨,建有石膏粉厂九处,年产石膏粉20多万吨,与南京大学、济南大学联合研究开发的高强度石膏粉、石膏纤维、石膏晶须等石膏深加工项目12个,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2]

经济概况

近段时间来,该镇党委.政府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这一工作大局,大力实施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按照区碱化.规模化.特色化的要求,抢抓机遇.奋勇开拓。全镇经济呈现出持续高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0年,全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7亿元,工业总产值4.1亿元。财政总收入3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8元。连续两年被市.县评为"信访三无乡镇"."民营经济发展显著乡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农业

保太镇土肥水美、物产丰富,素有"土豆之乡"、"蔬菜重镇"的美誉,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北部山区资源丰富,宜林、宜牧,南部土壤肥沃,宜瓜、宜菜。近段时间来,党委、政府坚持"调整结构、全面招商、开发园区、建设市场"的总体发展思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形成蔬菜、 苗木花卉、 果品、 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保太镇是沂蒙老区最大的花卉、苗木繁育、周转销售集散地之一,建有高档花卉大棚92处和特色苗木示范基地5000亩,年销售各类苗木3000万株,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有大红石榴、乌克兰大樱桃、意大利1号杏等林果生产基地1.2万亩,年产果品6000万余公斤。培育的"广清"牌石榴在1998、1999年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2001年4月获得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畜牧业也是保太镇支柱产业之一。依托结构改良和品种引进,大力发展食草畜禽,建有驼鸟、奶牛等养殖基地32处,畜牧产值达1.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以三阳粉皮、大夫宁醋制品、羊城果品、食用菌、肉食、武阳豆制品加工等六大加工行业为主,产品畅销省内外30多个县市,产值达4500万元。

花卉苗木

现在保太镇以李家白壤村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大面积经营花卉苗木,品种有苹果、桃、核桃、山楂、金银花等几十种温带水果品种的树苗。这些苗木依托便利的交通走向全国各地,使李家白壤村民走向了致富之路。现在,保太镇政府正在积极的从多种途径支持和发展保太镇的苗木,以便带动更多的人走上致富之路。[3]

企业概况

保太镇前岩崖村奶牛养殖场

在镇党委、政府及县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前岩崖村于1998年6月份从北京以1300元/头的价格引进了42北京黑白花幼龄奶牛,我本人则建起了一个养殖场,饲养了14头奶牛,其余农户分散鉰养,为降低成本,并适应规模发展的需要,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先后建起鉰养料库,配备了防疲消毒设备,并引种了墨本哥饲草(亩产右达4万斤)。现留表墨西哥饲草种50公斤,42头牛已陆续产崽、产奶,并已注册商标,靠质量和信誉打开市场。随着奶牛养殖场的进一步发展主冬季饲养的需要,我又购进一台青贮饲料粉碎机,现青贮青饲料30万斤,以充分利用闲置秸杆,经牛过腹达田,即解决了农村秸杆乱放问题,又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预计每头年产奶1万斤,毛利2万元,可获纯效利1.5万元左右,每头牛产崽一头,又可获利2千元左右,走出了依靠畜牧养殖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山东省平邑县保太镇诚信金银花苗木推广中心

山东省平邑县保太镇诚信金银花苗木推广中心,成立于1988年,坐落于"金银花之乡"的山东省平邑县。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培育基地和金银花药材及苗木集散地。该中心坚持以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为主导思想,以金银花的种植、加工、优良品种的繁育以及苗木销售等一体化服务模式服务于三农。

该中心主要经营金银花相关产品、药材以及金银花盆景等业务。金银花:四季金银花、红色金银花、树形金银花、山银花苗木。

历史文化

保太原名包台,先人为祭祀蒙山(原名东山、钟山、崇山、苗山、会稽山),所以在高处搭设的基台,长时间讹传为保太;伏、包、虑、庖均为华胥氏(距今6000年左右)后裔,其中伏族首领伏羲(人文初祖),保太镇北的福禄庄旁的伏首山为伏族生活所在地,包台即为包族生活所在地。保太为人文初祖伏羲女娲最初繁衍生息的地方。

风景名胜

保太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螺寺大雄宝殿、九女关古道神秘壮观,宋朝千年银杏树名扬省内外。茂密的自然植被、千亩生态石榴园风貌独存,令游人流连忘返。

南武阳故城遗址位于平邑县城北9公里,保太镇王家武阳西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武阳之称,似因位居武山之阳而得名。南武阳城始建于西汉,此为县治所。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改称桓宣县,东汉又恢复南武阳县名。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和帝刘肇封大将窦宪为武阳侯。南朝刘宋改称武阳县,并将南城县并入武阳县。据清光绪《费县志》载,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颛臾县,县治仍在南武阳故城。据《续山东考古录》所记,唐贞观元年(627年),颛臾县并入费县,后县城逐步衰败,今已成废墟。南武阳故城遗址呈"╔"字形,北面和东面长度均为500米,西面长600米,南面东段长200米、西段长300米,东西两段之间由一南北长100米的城墙连接。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残存最高处3米,底宽15米。遗址内文化遗存丰富,曾出土汉五铢钱7000余枚,并曾出土不同年代的大量陶器、瓦当残片。虽经1300余年的风雨剥蚀,古城遗址仍然清晰可见。

境内峰峦起伏的蒙山山脉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浚河纵穿南北,有两座中型水库,海螺寺名胜风景区是著名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的圣地。[4]

著名人物

红石榴大王张广清

说来你也许不相信,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庆典晚会这三个看似不同的会议,却在沂蒙山腹地的保太镇大夫宁农民张广清身上得到有机的统一。这正是缘于他的"广清"牌大红石榴。据张广清介绍,他自99年以来已参加各种形式的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及庆典晚会等不下50余场次,就在前几日,他还参加了北京2001年全国优秀环保产品推广暨环保产业生态农业项目洽谈会和在安徽举办的广清石榴发展有限公司驻安徽办事处成立新闻发布会,一时成为当地的新闻人物。

自93年,张广清就开始从事石榴研究和开发,经过他的精心管理、筛选优育、强化密植等,94年,他繁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优质新产品种---"广清"红石榴,并于当年注册了自已的商标---"广清"牌。善于经营的他在别人把大把的钱用于做广告搞宣传的时候,他却把资金花在了开博览会、展览会上,自99年以来他先后带上自已的石榴产品参加了99中国青岛国际农业博览会、99年度山东农业科技博览会和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成果展,2001年全国环保产业生态农业项目洽谈会,广清红石榴发展有限公司驻安徽办事处成立新闻发布会等等,会多荣誉自然就多,在张广清家里,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拿出了一个个"指定产品"、"金奖产品"、"爱国人士"、"共各国绿色使者"、牌匾让笔者过目。同时他还兴奋地告诉我们,正是靠着这些年他的产品在被省农业厅评为"无公害产品"的基础上他还荣幸地被邀请参加了由华东六省和农业部兴办的春节文艺晚会,并做为佳宾在晚会上成为关注的新闻人物,煞是给沂蒙人增了光,添了彩。

致富路上领头牛李兴民

如果说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的话,那么在蒙崇山脚下的保太镇,对于奶牛大户李兴民来说,则是一处奶牛场,带富全村经济。自去年年底该户所养的30头北京黑白花奶牛已全部产奶。平均日产鲜奶500公斤。月获纯利10000万元。

自1998年开始,保太镇前崖村的农民李兴民看到随着农村生活的普遍提高,牛奶类消费逐步成为一种趋势,而当地又没有一处大型的奶粉来满足这种需求,于是供应鲜奶便成了当地的一大市场空档。另外,他通过对全县几户牛奶散户的调查,也充分印证了他的这一推断的科学性。1998年5月份他经过说服家人和亲戚朋友,共筹资金8万元,从北京购进纯种黑白花奶牛42头。引进奶牛后,他又分给村里有养殖经验的大户也从事奶牛饲养。并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由于他们的精心管理和悉心照料,到2010年年底,李兴民饲养的30头奶牛开始全部产奶。平均日产鲜奶500余公斤,日获利1000余元,为了鲜奶迅速打开市场销路和形成竞争优势,他在出售鲜奶、纯奶的同时,2011年4月份他又投资10万余元新上一套挤奶及同压锅炉、速效杀菌在成套设备,并加工成各种酸奶、甜奶、纯奶等。由于他狠抓产品质量和信誉,并向社会进行承诺"假一斤赔款万元",从而使自已的产品供不应求。现他的销售网络遍布城乡已达10余处,其中象站前小区、防疫站、县法院家属院等销售网点,日销量就达60余公斤,深受城乡局民好评。在带动全村发展奶牛的同时,据李兴民介绍,奶牛饲养和养殖做为一项农村"朝阳"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不但使全镇100 多万元秸构、杆得到转化增值,而县牛粪还可用来养殖蘑菇等,效益十分可观。在李兴民的带动下,现全村已有78户农民也靠发展奶牛业走上了致富路。户年均获利在10000元左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