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保安族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保安族人</big> ''' |- | File:保安族.jpg|300px|缩略图|居中|[h…”)
 
行 11: 行 11:
 
[[file:中国保安族1.jpg|缩略图|[http://m.dajiazhao.com/uploads/allimg/140515/2-140515093049612.jpg '''保安族人'''原图连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4%BF%9D%E5%AE%89%E6%97%8F 图片来自搜狐网]]]
 
[[file:中国保安族1.jpg|缩略图|[http://m.dajiazhao.com/uploads/allimg/140515/2-140515093049612.jpg '''保安族人'''原图连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4%BF%9D%E5%AE%89%E6%97%8F 图片来自搜狐网]]]
  
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时期的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
'''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时期的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4%BF%9D%E5%AE%89%E6%97%8F%E6%98%AF%E4%B8%AD%E5%9B%BD%E4%BA%BA%E5%8F%A3%E8%BE%83%E5%B0%91%E6%B0%91%E6%97%8F%E4%B9%8B%E4%B8%80%EF%BC%8C%E6%B0%91%E6%97%8F%E8%AF%AD%E8%A8%80%E4%B8%BA%E4%BF%9D%E5%AE%89%E8%AF%AD%EF%BC%8C%E5%B1%9E%E9%98%BF%E5%B0%94%E6%B3%B0%E8%AF%AD%E7%B3%BB%E8%92%99%E5%8F%A4%E8%AF%AD%E6%97%8F%EF%BC%8C%E7%94%B1%E4%BA%8E%E5%92%8C%E5%91%A8%E5%9B%B4&_ast=1619484452&_asf=www.sogou.com&w=01029901&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duppid=1&cid=&s_from=result_up&sut=2291&sst0=1619484471599&lkt=0%2C0%2C0&sugsuv=007DBB871BD1614A60874D1EF09D2838&sugtime=1619484471599  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时期的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搜狐, 2014-06-27</ref>
 “保安”系本族自称。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县和兰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20074人。
+
 “ 保”系本族自称。 保安 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县和兰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安,保安族人口数为20074人<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2%80%9C%E4%BF%9D%E2%80%9D%E7%B3%BB%E6%9C%AC%E6%97%8F%E8%87%AA%E7%A7%B0%E3%80%82%E4%BF%9D%E5%AE%89%E6%97%8F%E8%81%9A%E5%B1%85%E7%9A%84%E5%A4%A7%E6%B2%B3%E5%AE%B6%E5%9C%B0%E6%96%B9%EF%BC%8C%E6%95%A3%E5%B1%85%E5%9C%A8%E4%B8%B4%E5%A4%8F%E5%9B%9E%E6%97%8F%E8%87%AA%E6%B2%BB%E5%B7%9E%E5%85%B6%E5%AE%83%E5%90%84%E5%8E%BF%E5%92%8C%E5%85%B0%E5%B7%9E%E5%B8%82%E4%BB%A5%E5%8F%8A%E9%9D%92%E6%B5%B7%E3%80%81%E6%96%B0%E7%96%86%E7%AD%89%E5%9C%B0%E3%80%82%E6%A0%B9%E6%8D%AE2010%E5%B9%B4%E7%AC%AC%E5%85%AD%E6%AC%A1%E5%85%A8%E5%9B%BD%E4%BA%BA%E5%8F%A3%E6%99%AE%E6%9F%A5%E7%BB%9F%E8%AE%A1%E5%AE%89%EF%BC%8C%E4%BF%9D%E5%AE%89%E6%97%8F%E4%BA%BA%E5%8F%A3%E6%95%B0%E4%B8%BA20074%E4%BA%BA&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保 ”系本族自称。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县和兰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保安族人口数为20074人],一点资讯 - www.yidianzixun.com...- 2020-8-2</ref>
 中文名
+
 
 保安族
+
 中
 宗教
+
 
伊斯兰教
+
 宗     :  [[ 伊斯兰教]]
 人口
+
 
20074人
+
 人      :  20074人
 语言
+
 
保安语
+
 语      :    保安语
 分布
+
 
甘肃临夏积石山
+
 分    :    甘肃临夏积石山族称
+
 
+
 保安族 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原居住地—
1 族称
+
 
2历史
+
邮票:保安族邮票
族源
+
 
发展
+
—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
3政治
 
4经济
 
5文化
 
信仰
 
服饰
 
饮食
 
建筑
 
礼节
 
文学
 
体育
 
语言
 
6艺术
 
歌曲
 
舞蹈
 
7习俗
 
婚姻
 
丧葬
 
节日
 
禁忌
 
1族称编辑
 
 保安族 邮票
 
保安族邮票
 
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
 
  
 
 据记载,保安族大约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尔(当时俗称“保安三庄”)一带,自称“保安人”,周围的土族、藏族称其为“回回”。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地区。
 
 据记载,保安族大约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尔(当时俗称“保安三庄”)一带,自称“保安人”,周围的土族、藏族称其为“回回”。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地区。
行 57: 行 34:
 
 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一直称其为“保安回”、“番回”。
 
 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一直称其为“保安回”、“番回”。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为单一民族[1]
+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为单一民族。
  
2 历史 编辑
+
== 历史==
 
 族源
 
 族源
  
行 67: 行 44:
  
 
 保安族
 
 保安族
保安族
 
回族为主说。持此观点者多是从保安族与回族有关的传说来追溯其源流的。有认为保安族是从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市)或南京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民”,与当地其他民族结亲落户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有认为从陕西、甘肃临夏等地派往保安地方屯垦守边的回、汉“营伍人”(即戍边部队),落户定居发展而成保安族;还有认为是临夏大河家地方的“回回”,因长期在同仁等地经商,后落户定居发展形成了保安族。
 
  
 色目人为主说。认为保安族原先居住过的青海同仁地区,早在汉、唐之际,曾先后为西羌、吐谷浑、吐蕃的属地。1032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其势力也涉及同仁地区。辽、金时期,女真人控制了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其影响直达包括同仁在内的积石州境域。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统一大漠南北蒙古诸部以后,进行大规模的西征。在西征过程中,将中亚诸国大批被俘的青壮年编入“探马赤军”,协助蒙古军队作战。这些人包括回回、哈剌鲁、康里、阿儿浑、撒尔塔、汪古等多种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当时被通称为“色目人”(意为“各色各目”)。1225年,成吉思汗由中亚回师蒙古,这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又随蒙古军队进入并留牧西北等地。1227年,蒙古军队灭掉西夏,并渡河攻打积石州,占领了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1247年,西藏萨班会见蒙古太子阔端后,蒙古军队与西藏的往来随之频繁。从此,同仁一带成为兵家过往的交通要道,同时成为沟通内地与西域贸易的据点,驻扎着包括中亚诸国人在内的蒙古军队。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随着战争的减少,遂将“探马赤军”编入民籍,就地驻扎屯垦,允许他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成为“民户”。从此,在同仁一带戍边屯垦的军士,就成为保安族的“先民”[1]
+
回族为主保说。持此观点者多是从保安族与回族有关的传说来追溯其源流的。有认为保安族是从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市)或南京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民”,与当地其他民族结亲落户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有认为从陕西、甘肃临夏等地派往保安地方屯垦守边的回、汉“营伍人”(即戍边部队),落户定居发展而成保安族;还有认为是临夏大河家地方的“回回”,因长期在同仁等地经商,后落户定居发展形成了保安族。
 +
 
 +
 色目人为主说。认为保安族原先居住过的青海同仁地区,早在汉、唐之际,曾先后为西羌、吐谷浑、吐蕃的属地。1032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其势力也涉及同仁地区。辽、金时期,女真人控制了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其影响直达包括同仁在内的积石州境域。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统一大漠南北蒙古诸部以后,进行大规模的西征。在西征过程中,将中亚诸国大批被俘的青壮年编入“探马赤军”,协助蒙古军队作战。这些人包括回回、哈剌鲁、康里、阿儿浑、撒尔塔、汪古等多种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当时被通称为“色目人”(意为“各色各目”)。1225年,成吉思汗由中亚回师蒙古,这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又随蒙古军队进入并留牧西北等地。1227年,蒙古军队灭掉西夏,并渡河攻打积石州,占领了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1247年,西藏萨班会见蒙古太子阔端后,蒙古军队与西藏的往来随之频繁。从此,同仁一带成为兵家过往的交通要道,同时成为沟通内地与西域贸易的据点,驻扎着包括中亚诸国人在内的蒙古军队。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随着战争的减少,遂将“探马赤军”编入民籍,就地驻扎屯垦,允许他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成为“民户”。从此,在同仁一带戍边屯垦的军士,就成为保安族的“先民”。
  
发展
+
=== 发展===
  
 
 明朝时,统治者为了“守边防番”,在各地增修城堡,并派兵驻守。洪武时期,在今青海同仁地区设置保安站、保安堡;万历年间,在同仁隆务地区设置“保安营”,并扩建为保安城,隶属河州卫,置都指挥,管辖同仁十二族(亦称“保安十二族”,意为同仁地方的十二个以藏族、土族居民为主的大部落)。这时在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一带落户的蒙古人、色目人仍然居多。原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主要聚居在隆务河边的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等地。后来明朝政府不断从各地调来大批回、汉族军士屯田戍边。“保安营”得到发展和扩大,保安地方的民族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以色目人后裔为基础,回族、蒙古族、藏族、汉族、土族等民族相邻共处,联姻结亲,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语言,具有了共同心理素质,大致在明朝中叶,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保安族。
 
 明朝时,统治者为了“守边防番”,在各地增修城堡,并派兵驻守。洪武时期,在今青海同仁地区设置保安站、保安堡;万历年间,在同仁隆务地区设置“保安营”,并扩建为保安城,隶属河州卫,置都指挥,管辖同仁十二族(亦称“保安十二族”,意为同仁地方的十二个以藏族、土族居民为主的大部落)。这时在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一带落户的蒙古人、色目人仍然居多。原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主要聚居在隆务河边的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等地。后来明朝政府不断从各地调来大批回、汉族军士屯田戍边。“保安营”得到发展和扩大,保安地方的民族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以色目人后裔为基础,回族、蒙古族、藏族、汉族、土族等民族相邻共处,联姻结亲,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语言,具有了共同心理素质,大致在明朝中叶,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保安族。
行 78: 行 55: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农奴主的欺压,保安族被迫迁徙,在循化住了几年,又转入甘肃,在积石山边临夏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在新的定居地,保安族仍按同仁居住时的习惯,尕撒尔的保安人聚居在大墩村,下庄的保安人聚居在甘河滩村,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今天的“保安三庄”。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保安族一直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统治下。1930年起,国民党政府推行保甲制,将该地划为“两保”。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农奴主的欺压,保安族被迫迁徙,在循化住了几年,又转入甘肃,在积石山边临夏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在新的定居地,保安族仍按同仁居住时的习惯,尕撒尔的保安人聚居在大墩村,下庄的保安人聚居在甘河滩村,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今天的“保安三庄”。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保安族一直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统治下。1930年起,国民党政府推行保甲制,将该地划为“两保”。
  
 历史上,保安族人民曾以不同形式参加了临夏地区回、汉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由青海同仁向临夏迁徙的过程中,参加了当地回族反清起义。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驻守京城的“甘军”中有十几名保安族战士同兄弟民族士兵一道,英勇地打击外国侵略者,一些保安族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保安族人民不断地同封建统治阶级和国民党政府的派捐、派差、抓丁、强占水利资源和山林等暴行展开斗争。他们常常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拿起斧头、刀子同反动乡政府以及地主爪牙们展开英勇的斗争[1]
+
 历史上,保安族人民曾以不同形式参加了临夏地区回、汉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由青海同仁向临夏迁徙的过程中,参加了当地回族反清起义。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驻守京城的“甘军”中有十几名保安族战士同兄弟民族士兵一道,英勇地打击外国侵略者,一些保安族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保安族人民不断地同封建统治阶级和国民党政府的派捐、派差、抓丁、强占水利资源和山林等暴行展开斗争。他们常常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拿起斧头、刀子同反动乡政府以及地主爪牙们展开英勇的斗争[1。
  
3 政治 编辑
+
== 政治==
保安族鞋子
 
 
 保安族鞋子
 
 保安族鞋子
 
 据民间传说,约在清同治时从青海迁到甘肃以前,社会生活中已经呈现出很多封建社会的特征。保安族的早期社会,大体沿袭历史旧制,除以部落组织的形式,受地方土司管辖外,各村都设有头人主持事务,称作“坊头”。很多“坊头”倚仗权势,霸占土地,进行残酷的封建剥削。
 
 据民间传说,约在清同治时从青海迁到甘肃以前,社会生活中已经呈现出很多封建社会的特征。保安族的早期社会,大体沿袭历史旧制,除以部落组织的形式,受地方土司管辖外,各村都设有头人主持事务,称作“坊头”。很多“坊头”倚仗权势,霸占土地,进行残酷的封建剥削。
  
1980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次年9月30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保安族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1981年,自治县成立时,全县少数民族干部434名,其中保安族干部70多名,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6.2%。2001年,全县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到1631人,其中保安族干部311人,比自治县成立时增长4.4倍,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9.1%,远远高于保安族人口的比例。自治县县长由保安族公民担任,县委、县人大、县政协也有保安族公民担任领导职务。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保安族的代表[1]
+
1980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次年9月30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保安族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1981年,自治县成立时,全县少数民族干部434名,其中保安族干部70多名,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6.2%。2001年,全县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到1631人,其中保安族干部311人,比自治县成立时增长4.4倍,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9.1%,远远高于保安族人口的比例。自治县县长由保安族公民担任,县委、县人大、县政协也有保安族公民担任领导职务。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保安族的代表。
  
4 经济 编辑
+
== 经济==
保安族妇女
 
 
 保安族妇女
 
 保安族妇女
 
 保安族迁到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以后,原来的封建头人便与当地官僚、地主、教主们勾结,霸占了大片农田、林地、果园,垄断了保安三庄的三条峡水。在保安三庄,占总户数6.7%的地主、富农却占有全部耕地的33%以上,并和当地回族官僚、地主共同霸占着大河家地区的大片林地和果园,几乎垄断了当地所有的水利资源。贫苦农民只能耕种沿山根的干旱地或河滩地,他们多数沦为地主的佃户,受到沉重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在这里,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进行剥削的普遍形式,租率一般在50%以上。高利贷剥削名目繁多,其中被称为“驴打滚”的月利一般为一分,致使农民负债累累。佃农们每年起码要为地主无偿劳役三个月,替地主家修房子、打堡子、整果园等等,甚至农忙时节也要随叫随到。正如地主叫嚣的:“你们的油缸倒了,也得先扶我的水缸。”保安族居住的梅坡、麻池、岔口三个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前就有180户人家给地主扛长工和短工。不仅如此,地主阶级还通过雇佣长工、买卖丫环等形式进行剥削和压榨。这些都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保安族社会封建性较强的特点。在野蛮的封建压榨下,保安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贫苦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悲惨生活。
 
 保安族迁到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以后,原来的封建头人便与当地官僚、地主、教主们勾结,霸占了大片农田、林地、果园,垄断了保安三庄的三条峡水。在保安三庄,占总户数6.7%的地主、富农却占有全部耕地的33%以上,并和当地回族官僚、地主共同霸占着大河家地区的大片林地和果园,几乎垄断了当地所有的水利资源。贫苦农民只能耕种沿山根的干旱地或河滩地,他们多数沦为地主的佃户,受到沉重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在这里,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进行剥削的普遍形式,租率一般在50%以上。高利贷剥削名目繁多,其中被称为“驴打滚”的月利一般为一分,致使农民负债累累。佃农们每年起码要为地主无偿劳役三个月,替地主家修房子、打堡子、整果园等等,甚至农忙时节也要随叫随到。正如地主叫嚣的:“你们的油缸倒了,也得先扶我的水缸。”保安族居住的梅坡、麻池、岔口三个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前就有180户人家给地主扛长工和短工。不仅如此,地主阶级还通过雇佣长工、买卖丫环等形式进行剥削和压榨。这些都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保安族社会封建性较强的特点。在野蛮的封建压榨下,保安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贫苦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悲惨生活。
  
什样锦
+
=== 什样锦===
什样锦
+
 
 
 保安族以经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营手工业和副业。他们的农业生产在东迁以前已见诸记载,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区,凡有成熟之地,久为恒产。东迁后学习汉、回等族生产技术,耕作采用豆、麦倒茬轮歇制,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等,开始大量种植小麦。保安族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青稞、胡麦、豆类、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花椒。蔬菜品种主要有白菜、茄子、西红柿、辣椒等。果树品种亦繁多,有桃树、梨树、核桃树、苹果树等。
 
 保安族以经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营手工业和副业。他们的农业生产在东迁以前已见诸记载,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区,凡有成熟之地,久为恒产。东迁后学习汉、回等族生产技术,耕作采用豆、麦倒茬轮歇制,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等,开始大量种植小麦。保安族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青稞、胡麦、豆类、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花椒。蔬菜品种主要有白菜、茄子、西红柿、辣椒等。果树品种亦繁多,有桃树、梨树、核桃树、苹果树等。
  
 保安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业是打刀,被称为“保安刀”,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十样景”的赞词,誉满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1]
+
 保安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业是打刀,被称为“保安刀”,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十样景”的赞词,誉满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
  
5 文化 编辑
+
== 文化==
 
 信仰
 
 信仰
 
+
=== 保安族清真寺===
保安族清真寺
 
保安族清真寺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时,保安族就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对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领域,而且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特别是对保安族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保安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主要包括老教和新教两个教派,属于嘎底林耶派和伊合瓦尼派。各派在教律上基本一致。大约在清代早期,伊斯兰教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中出现了“门宦”。在保安族地区主要形成了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两个门宦,都属于嘎底林耶教派。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时,保安族就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对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领域,而且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特别是对保安族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保安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主要包括老教和新教两个教派,属于嘎底林耶派和伊合瓦尼派。各派在教律上基本一致。大约在清代早期,伊斯兰教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中出现了“门宦”。在保安族地区主要形成了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两个门宦,都属于嘎底林耶教派。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保安族穆斯林同样也在清真寺举行礼拜、讲经宣教和从事宗教经堂教育、培养教职人员、举行宗教活动等。保安族清真寺多为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内设大殿、宣礼塔、沐浴室、教长室、经房及满拉房。积石山县内凡有穆斯林聚居的自然村都建有清真寺,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庄都有自己本村的清真寺(梅坡寺、大墩寺和甘河滩寺)。保安族不分教派、不分门宦、不分民族都在同一个清真寺里做礼拜,这是保安族宗教信仰的一个显著特点。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保安族穆斯林同样也在清真寺举行礼拜、讲经宣教和从事宗教经堂教育、培养教职人员、举行宗教活动等。保安族清真寺多为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内设大殿、宣礼塔、沐浴室、教长室、经房及满拉房。积石山县内凡有穆斯林聚居的自然村都建有清真寺,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庄都有自己本村的清真寺(梅坡寺、大墩寺和甘河滩寺)。保安族不分教派、不分门宦、不分民族都在同一个清真寺里做礼拜,这是保安族宗教信仰的一个显著特点。
  
 保安族的生活习俗一方面受伊斯兰教信仰的约束,一方面由于长期与汉、回、蒙古、藏、土等民族交往,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民族文化[1]
+
 保安族的生活习俗一方面受伊斯兰教信仰的约束,一方面由于长期与汉、回、蒙古、藏、土等民族交往,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民族文化。
  
服饰
+
=== 服饰===
  
 
 保安族起先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与蒙古族相似。
 
 保安族起先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与蒙古族相似。
  
保安族男服
+
=== 保安族男服===
保安族男服
+
 
 
 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后期(元朝后期),受藏、土族的影响,服饰有所变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脚穿绣花鞋,服饰色彩比较鲜艳。
 
 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后期(元朝后期),受藏、土族的影响,服饰有所变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脚穿绣花鞋,服饰色彩比较鲜艳。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族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地区后,与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保安族服饰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平时男女喜欢戴白色或青色的无沿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男子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色条绒长袍,这种长袍比藏族穿的长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色彩的“加边”,外束腰带,系腰刀,足穿高筒靴。女子则穿过膝的长袍,外套深色的坎肩,饰有花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族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地区后,与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保安族服饰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平时男女喜欢戴白色或青色的无沿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男子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色条绒长袍,这种长袍比藏族穿的长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色彩的“加边”,外束腰带,系腰刀,足穿高筒靴。女子则穿过膝的长袍,外套深色的坎肩,饰有花边。
  
 如今,保安族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种圆顶布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军便服或夹克。女子喜穿色彩艳丽的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坎肩,并嵌有花边;一般戴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1]
+
 如今,保安族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种圆顶布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军便服或夹克。女子喜穿色彩艳丽的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坎肩,并嵌有花边;一般戴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
=== 饮食===
饮食
 
 
 
油泼辣子
 
 
 油泼辣子
 
 油泼辣子
 
 保安族日常饮食多以小麦、青稞、玉米、豆子等加工制成的面食为主。
 
 保安族日常饮食多以小麦、青稞、玉米、豆子等加工制成的面食为主。
行 129: 行 99:
 
 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等和其它凶猛禽兽的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而且须经阿訇或伊斯兰教的长辈屠宰。喜欢炖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块,加胡萝卜、土豆、粉条,用牛羊肉汤烩成)等,以全羊席最为知名。以前蔬菜较少,现在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保安族喜欢饮茶,新中国成立前多喝茯茶和盖碗茶,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多喝云南的春尖茶,来客人用“三香茶”(在盖碗茶内放有茶叶、冰糖、桂圆、红枣、葡萄干、杏仁干等)招待。
 
 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等和其它凶猛禽兽的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而且须经阿訇或伊斯兰教的长辈屠宰。喜欢炖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块,加胡萝卜、土豆、粉条,用牛羊肉汤烩成)等,以全羊席最为知名。以前蔬菜较少,现在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保安族喜欢饮茶,新中国成立前多喝茯茶和盖碗茶,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多喝云南的春尖茶,来客人用“三香茶”(在盖碗茶内放有茶叶、冰糖、桂圆、红枣、葡萄干、杏仁干等)招待。
  
 保安族忌饮酒、吸烟[1]
+
 保安族忌饮酒、吸烟。
  
建筑
+
=== 建筑===
 +
保安族女子的服装与头饰
  
保安族女子的服装与头饰
 
保安族女子的服装与头饰
 
 
 保安族早期与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结构的土房为主。迁徙定居甘肃大河家后,保安族家庭居住形式也有所变化。早先,户与户之间屋顶相连,平顶、高墙,墙体厚实,并且房连房、墙连墙,一旦有事,不出院门,而是上屋顶,全村就可迅速联络到。这是保安族战乱时期互助、团结的历史见证。如今,仍可看到少量这类房屋,不过更多的则是独家独院,一般为瓦房。
 
 保安族早期与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结构的土房为主。迁徙定居甘肃大河家后,保安族家庭居住形式也有所变化。早先,户与户之间屋顶相连,平顶、高墙,墙体厚实,并且房连房、墙连墙,一旦有事,不出院门,而是上屋顶,全村就可迅速联络到。这是保安族战乱时期互助、团结的历史见证。如今,仍可看到少量这类房屋,不过更多的则是独家独院,一般为瓦房。
  
 院落布局有上房、偏房之分。上房也称堂屋,一般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房内正中多悬挂阿拉伯文字的对联或经文挂图等。西房,或者庭院中的上房,通常为老人居住。老人去世,如家中住房宽余则不住人,专门接待客人或请阿訇念经时用。堂屋中间置八仙桌子,两边出檐的地方建两个土炕。建造堂屋上大梁时,要用红布包麻钱裹在梁中间,以示家事兴旺。偏房是家中年轻夫妇或未婚子女居住的地方[1]
+
 院落布局有上房、偏房之分。上房也称堂屋,一般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房内正中多悬挂阿拉伯文字的对联或经文挂图等。西房,或者庭院中的上房,通常为老人居住。老人去世,如家中住房宽余则不住人,专门接待客人或请阿訇念经时用。堂屋中间置八仙桌子,两边出檐的地方建两个土炕。建造堂屋上大梁时,要用红布包麻钱裹在梁中间,以示家事兴旺。偏房是家中年轻夫妇或未婚子女居住的地方。
  
礼节
+
=== 礼节===
  
 
 保安族注重礼节,讲究礼貌。
 
 保安族注重礼节,讲究礼貌。
行 147: 行 116:
 
 保安族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
 
 保安族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
  
 保安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饭招待。先是倒茶,接着端上干鲜果品、手抓羊肉、鸡肉等食品,并再三揖让,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兴[1]
+
 保安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饭招待。先是倒茶,接着端上干鲜果品、手抓羊肉、鸡肉等食品,并再三揖让,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兴。
  
文学
+
=== 文学===
  
 
 保安族文学可分为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
 
 保安族文学可分为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
  
 保安族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历史长河中,创作了不少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的传说故事。比较有名的有《积石山的来历》、《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神马》、《保安腰刀的传说》等。保安族神话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主人公大都以平民百姓为主。通过这些平常人物,来反映保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思想美德,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风物[1]
+
 保安族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历史长河中,创作了不少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的传说故事。比较有名的有《积石山的来历》、《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神马》、《保安腰刀的传说》等。保安族神话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主人公大都以平民百姓为主。通过这些平常人物,来反映保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思想美德,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风物。
  
体育
+
=== 体育===
  
 
 保安族的传统体育是在长期的实践和适应本民族特点中发展起来的,一般在冬闲时举行竞赛活动。
 
 保安族的传统体育是在长期的实践和适应本民族特点中发展起来的,一般在冬闲时举行竞赛活动。
  
 保安族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顶牛、打石头、夺腰刀、响铃操、打五枪等,其中“夺腰刀”、“打石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1]
+
 保安族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顶牛、打石头、夺腰刀、响铃操、打五枪等,其中“夺腰刀”、“打石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
 
 
语言
 
  
 +
===语言===
 
 保安族女性
 
 保安族女性
保安族女性
+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比较接近于东乡语、土族语,它们的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与汉族、回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交往的密切关系,所以保安语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而且在语音和语法上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大多数保安族人兼通汉语,并以汉语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比较接近于东乡语、土族语,它们的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与汉族、回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交往的密切关系,所以保安语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而且在语音和语法上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大多数保安族人兼通汉语,并以汉语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2]
 
  
 保安语有11个元音,复元音较多,有26个辅音,其中5个辅音不稳定。保安语在语法上名词、代词、数词和在句子里名物化的形容词以及形动词有格的范畴,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可以单独构成句子。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多在中心语前,数量词做定语也可以在中心语后。借词多,派生词较少。[2]
+
 保安语有11个元音,复元音较多,有26个辅音,其中5个辅音不稳定。保安语在语法上名词、代词、数词和在句子里名物化的形容词以及形动词有格的范畴,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可以单独构成句子。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多在中心语前,数量词做定语也可以在中心语后。借词多,派生词较少。
  
6 艺术 编辑
+
== 艺术==
 
 歌曲
 
 歌曲
 
 
 宴席曲是保安族举行婚礼时,在宴席场地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乐曲,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节奏性强,有时还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保安族的宴席曲,大致可分为散曲、叙事曲、说唱曲。
 
 宴席曲是保安族举行婚礼时,在宴席场地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乐曲,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节奏性强,有时还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保安族的宴席曲,大致可分为散曲、叙事曲、说唱曲。
  
 
 《保安族 民族舞蹈》 陈玉先
 
 《保安族 民族舞蹈》 陈玉先
《保安族 民族舞蹈》 陈玉先
+
 
 
 “花儿”是一种产生和流传在甘、青、宁、新部分地区、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花儿”在保安族民间文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是保安族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唱的山歌。保安族“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曲调高亢激扬,并带有颤音,独具特色。“花儿”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抗旧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有表现保安族日常社会生活的,有表达保安族青年男女真挚和坚贞不渝爱情的,有表达对新生活的追求的,等等。其中,爱情花儿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艺术性强,在保安族花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花儿”是一种产生和流传在甘、青、宁、新部分地区、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花儿”在保安族民间文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是保安族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唱的山歌。保安族“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曲调高亢激扬,并带有颤音,独具特色。“花儿”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抗旧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有表现保安族日常社会生活的,有表达保安族青年男女真挚和坚贞不渝爱情的,有表达对新生活的追求的,等等。其中,爱情花儿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艺术性强,在保安族花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安族民族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保安族作家们立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花儿”诗的代表作有丁生智的《火红的太阳当头挂》、马瑞的《白糖里掺蜜是更甜》、马文渊的《山庄锤声》、马世仁的《瑞雪》等等。散文的代表作有农民作家绽秀义的《柳叶青青》,曾获198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甘肃省民族文学创作特别奖,该作者在保安族人民中享有“我们的庄稼汉作家”的美誉。小说的代表作品有马少青的《保安族》、《艾布的房子》、《保安腰刀与鸡蛋皮核桃》、《马六》、文学作品集《积石山的路》,绽秀义的《麻拉巴过节》等。戏剧的代表作有马少青、郭正清合作的、反映保安族历史的花儿舞剧《桑摩尔》,该剧把“剧”和“花儿”有机地融为一体[1]
+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安族民族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保安族作家们立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花儿”诗的代表作有丁生智的《火红的太阳当头挂》、马瑞的《白糖里掺蜜是更甜》、马文渊的《山庄锤声》、马世仁的《瑞雪》等等。散文的代表作有农民作家绽秀义的《柳叶青青》,曾获198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甘肃省民族文学创作特别奖,该作者在保安族人民中享有“我们的庄稼汉作家”的美誉。小说的代表作品有马少青的《保安族》、《艾布的房子》、《保安腰刀与鸡蛋皮核桃》、《马六》、文学作品集《积石山的路》,绽秀义的《麻拉巴过节》等。戏剧的代表作有马少青、郭正清合作的、反映保安族历史的花儿舞剧《桑摩尔》,该剧把“剧”和“花儿”有机地融为一体。
  
舞蹈
+
=== 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刚健有力,节奏明快,热情豪放,既带有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特征,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汉、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保安族的舞蹈刚健有力,节奏明快,热情豪放,既带有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特征,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汉、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行 186: 行 152:
 
 舞蹈《保安腰刀》曾获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1]。
 
 舞蹈《保安腰刀》曾获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1]。
  
7习俗编辑
+
===婚姻===
  婚姻
+
  保安族民众
  
保安族民众
 
保安族民众
 
 
 保安族的婚姻习俗,为男娶女嫁及一夫一妻制。
 
 保安族的婚姻习俗,为男娶女嫁及一夫一妻制。
  
行 199: 行 163:
 
 女方接受大礼后,便商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婚礼一般包括娶亲、送亲、闹宴席场等程序。整个婚礼过程呈现喜庆的色彩,男女老少同乐,有“三天无大小”之说。
 
 女方接受大礼后,便商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婚礼一般包括娶亲、送亲、闹宴席场等程序。整个婚礼过程呈现喜庆的色彩,男女老少同乐,有“三天无大小”之说。
  
 婚礼大都选在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星期五)举行。按保安族的习俗,新娘三天不吃男方家的饭,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和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1]
+
 婚礼大都选在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星期五)举行。按保安族的习俗,新娘三天不吃男方家的饭,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和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丧葬
+
=== 丧葬===
 +
保安族舞蹈
  
保安族舞蹈
 
保安族舞蹈
 
 
 保安族丧葬习俗严格遵循着伊斯兰教规定的“土葬”、“薄葬”和“速葬”的原则。
 
 保安族丧葬习俗严格遵循着伊斯兰教规定的“土葬”、“薄葬”和“速葬”的原则。
  
行 211: 行 174:
 
 安葬时,亡者亲属要请阿訇在“麦咱”(墓地)诵读《古兰经》,亲属将亡人安葬于挖好的“拉海堤”(即坟墓西壁挖好的偏洞),堵好洞口,将土缓缓填人坑内,并向每人散发“海底耶”(施舍金),钱数根据家庭条件而不同。亡人的衣物,分送阿訇、亲友及困难人,或遵遗嘱送到别处,但亡者家属不能留。
 
 安葬时,亡者亲属要请阿訇在“麦咱”(墓地)诵读《古兰经》,亲属将亡人安葬于挖好的“拉海堤”(即坟墓西壁挖好的偏洞),堵好洞口,将土缓缓填人坑内,并向每人散发“海底耶”(施舍金),钱数根据家庭条件而不同。亡人的衣物,分送阿訇、亲友及困难人,或遵遗嘱送到别处,但亡者家属不能留。
  
 葬后三天,家里人还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以示对亡人的追悼[1]
+
 葬后三天,家里人还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以示对亡人的追悼。
  
节日
+
=== 节日===
  
 
 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既是宗教节日,也是保安族的民族节日。
 
 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既是宗教节日,也是保安族的民族节日。
  
大尔德节
+
=== 大尔德节===
大尔德节
 
 
 尔德节又称开斋节、肉孜节。伊斯兰教规定,成年穆斯林在每年的伊斯兰教历9月要斋戒一个月,在这个月里,凡男12岁、女9岁以上者,从拂晓至日落前不得进食,称“闭斋”。尔德节是保安族最盛大、欢乐的节日,一般庆祝三天。人们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亲戚朋友互相请客,互道“赛俩目”,祝愿生活如意、节日愉快。
 
 尔德节又称开斋节、肉孜节。伊斯兰教规定,成年穆斯林在每年的伊斯兰教历9月要斋戒一个月,在这个月里,凡男12岁、女9岁以上者,从拂晓至日落前不得进食,称“闭斋”。尔德节是保安族最盛大、欢乐的节日,一般庆祝三天。人们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亲戚朋友互相请客,互道“赛俩目”,祝愿生活如意、节日愉快。
  
 
 古尔邦节,又叫小尔德、宰牲节、赎身节,汉语称“宰牲节”。在尔德节后的第70天,即回历十二月十日举行。保安族庆祝古尔邦节时按家庭经济情况宰牛、宰羊,保安族认为在古尔邦节宰牛、宰羊有最大的“塞白卜”(益处),并把所宰的牛、羊肉平均分配,叫“肉份子”。庆祝活动同样会持续三天。
 
 古尔邦节,又叫小尔德、宰牲节、赎身节,汉语称“宰牲节”。在尔德节后的第70天,即回历十二月十日举行。保安族庆祝古尔邦节时按家庭经济情况宰牛、宰羊,保安族认为在古尔邦节宰牛、宰羊有最大的“塞白卜”(益处),并把所宰的牛、羊肉平均分配,叫“肉份子”。庆祝活动同样会持续三天。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始人,公元570年,伊斯兰教历3月12日,诞生于沙特的麦加城,62年后的这一天,病逝于麦地那。穆斯林便把这个日子称为“圣纪”。保安族人在每年“圣纪”这一天,诵读《古兰经》,赞颂穆罕默德,进行集体纪念活动[1]
+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始人,公元570年,伊斯兰教历3月12日,诞生于沙特的麦加城,62年后的这一天,病逝于麦地那。穆斯林便把这个日子称为“圣纪”。保安族人在每年“圣纪”这一天,诵读《古兰经》,赞颂穆罕默德,进行集体纪念活动。
  
禁忌
+
=== 禁忌===
  
 
 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
 
 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

於 2021年4月27日 (二) 09:03 的修訂

保安族人

保安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和周圍漢族、回族長時期的交往,保安語中漢語借詞較多,通用漢文,以漢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1]。 「保」系本族自稱。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縣和蘭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安,保安族人口數為20074人[2]

中 文 名 :保 安 族

宗 教 : 伊斯蘭教

人 口 : 20074人

語 言 : 保安語

分 布 : 甘肅臨夏積石山族稱

保安族:保安族的族稱來源於原居住地—

郵票:保安族郵票

—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邊的保安城。

據記載,保安族大約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莊、尕撒爾(當時俗稱「保安三莊」)一帶,自稱「保安人」,周圍的土族、藏族稱其為「回回」。清同治元年遷徙到甘肅省積石山地區。

歷史上,歷代統治者不承認保安族是一個單一民族,一直稱其為「保安回」、「番回」。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於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為單一民族。

歷史

族源

關於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由於史料缺乏,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主要有蒙古人為主說、回族為主說和色目人為主說等。

蒙古人為主說。根據保安族的傳說、語言特點和類似蒙古族的某些生活習俗方面來看,保安族可能是元明時期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的回、漢、藏、土各族長期交往,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

保安族

回族為主保說。持此觀點者多是從保安族與回族有關的傳說來追溯其源流的。有認為保安族是從四川保寧府(今閬中市)或南京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民」,與當地其他民族結親落戶融合發展而形成的;有認為從陝西、甘肅臨夏等地派往保安地方屯墾守邊的回、漢「營伍人」(即戍邊部隊),落戶定居發展而成保安族;還有認為是臨夏大河家地方的「回回」,因長期在同仁等地經商,後落戶定居發展形成了保安族。

色目人為主說。認為保安族原先居住過的青海同仁地區,早在漢、唐之際,曾先後為西羌、吐谷渾、吐蕃的屬地。1032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權後,其勢力也涉及同仁地區。遼、金時期,女真人控制了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其影響直達包括同仁在內的積石州境域。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統一大漠南北蒙古諸部以後,進行大規模的西征。在西征過程中,將中亞諸國大批被俘的青壯年編入「探馬赤軍」,協助蒙古軍隊作戰。這些人包括回回、哈剌魯、康里、阿兒渾、撒爾塔、汪古等多種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通稱為「色目人」(意為「各色各目」)。1225年,成吉思汗由中亞回師蒙古,這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又隨蒙古軍隊進入並留牧西北等地。1227年,蒙古軍隊滅掉西夏,並渡河攻打積石州,占領了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地區。1247年,西藏薩班會見蒙古太子闊端後,蒙古軍隊與西藏的往來隨之頻繁。從此,同仁一帶成為兵家過往的交通要道,同時成為溝通內地與西域貿易的據點,駐紮着包括中亞諸國人在內的蒙古軍隊。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後,隨着戰爭的減少,遂將「探馬赤軍」編入民籍,就地駐紮屯墾,允許他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成為「民戶」。從此,在同仁一帶戍邊屯墾的軍士,就成為保安族的「先民」。

發展

明朝時,統治者為了「守邊防番」,在各地增修城堡,並派兵駐守。洪武時期,在今青海同仁地區設置保安站、保安堡;萬曆年間,在同仁隆務地區設置「保安營」,並擴建為保安城,隸屬河州衛,置都指揮,管轄同仁十二族(亦稱「保安十二族」,意為同仁地方的十二個以藏族、土族居民為主的大部落)。這時在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一帶落戶的蒙古人、色目人仍然居多。原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主要聚居在隆務河邊的保安城、下莊和尕撒爾等地。後來明朝政府不斷從各地調來大批回、漢族軍士屯田戍邊。「保安營」得到發展和擴大,保安地方的民族成分也發生了變化,以色目人後裔為基礎,回族、蒙古族、藏族、漢族、土族等民族相鄰共處,聯姻結親,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語言,具有了共同心理素質,大致在明朝中葉,自然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保安族。

清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受當地喇嘛教隆務寺封建農奴主的欺壓,保安族被迫遷徙,在循化住了幾年,又轉入甘肅,在積石山邊臨夏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在新的定居地,保安族仍按同仁居住時的習慣,尕撒爾的保安人聚居在大墩村,下莊的保安人聚居在甘河灘村,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今天的「保安三莊」。從清末至民國時期,保安族一直處在地方軍閥馬安良、馬步芳等統治下。1930年起,國民黨政府推行保甲制,將該地劃為「兩保」。

歷史上,保安族人民曾以不同形式參加了臨夏地區回、漢各族人民的反封建鬥爭。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由青海同仁向臨夏遷徙的過程中,參加了當地回族反清起義。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時,駐守京城的「甘軍」中有十幾名保安族戰士同兄弟民族士兵一道,英勇地打擊外國侵略者,一些保安族戰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國民黨政府統治期間,保安族人民不斷地同封建統治階級和國民黨政府的派捐、派差、抓丁、強占水利資源和山林等暴行展開鬥爭。他們常常男女老少一起出動,拿起斧頭、刀子同反動鄉政府以及地主爪牙們展開英勇的鬥爭[1。

政治

保安族鞋子 據民間傳說,約在清同治時從青海遷到甘肅以前,社會生活中已經呈現出很多封建社會的特徵。保安族的早期社會,大體沿襲歷史舊制,除以部落組織的形式,受地方土司管轄外,各村都設有頭人主持事務,稱作「坊頭」。很多「坊頭」倚仗權勢,霸占土地,進行殘酷的封建剝削。

1980年6月,國務院批准建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次年9月30日,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隨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保安族幹部隊伍不斷成長壯大。1981年,自治縣成立時,全縣少數民族幹部434名,其中保安族幹部70多名,占少數民族幹部總數的16.2%。2001年,全縣少數民族幹部發展到1631人,其中保安族幹部311人,比自治縣成立時增長4.4倍,占少數民族幹部總數的19.1%,遠遠高於保安族人口的比例。自治縣縣長由保安族公民擔任,縣委、縣人大、縣政協也有保安族公民擔任領導職務。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保安族的代表。

經濟

保安族婦女 保安族遷到甘肅臨夏大河家地區以後,原來的封建頭人便與當地官僚、地主、教主們勾結,霸占了大片農田、林地、果園,壟斷了保安三莊的三條峽水。在保安三莊,占總戶數6.7%的地主、富農卻占有全部耕地的33%以上,並和當地回族官僚、地主共同霸占着大河家地區的大片林地和果園,幾乎壟斷了當地所有的水利資源。貧苦農民只能耕種沿山根的乾旱地或河灘地,他們多數淪為地主的佃戶,受到沉重的地租和高利貸剝削。在這裡,實物地租是地主對佃農進行剝削的普遍形式,租率一般在50%以上。高利貸剝削名目繁多,其中被稱為「驢打滾」的月利一般為一分,致使農民負債纍纍。佃農們每年起碼要為地主無償勞役三個月,替地主家修房子、打堡子、整果園等等,甚至農忙時節也要隨叫隨到。正如地主叫囂的:「你們的油缸倒了,也得先扶我的水缸。」保安族居住的梅坡、麻池、岔口三個自然村,新中國成立前就有180戶人家給地主扛長工和短工。不僅如此,地主階級還通過僱傭長工、買賣丫環等形式進行剝削和壓榨。這些都顯示了新中國成立前的保安族社會封建性較強的特點。在野蠻的封建壓榨下,保安族地區的農業生產十分落後,貧苦農民過着糠菜半年糧的悲慘生活。

什樣錦

保安族以經營農業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和副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在東遷以前已見諸記載,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區,凡有成熟之地,久為恆產。東遷後學習漢、回等族生產技術,耕作採用豆、麥倒茬輪歇制,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等,開始大量種植小麥。保安族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青稞、胡麥、豆類、洋芋等,經濟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花椒。蔬菜品種主要有白菜、茄子、西紅柿、辣椒等。果樹品種亦繁多,有桃樹、梨樹、核桃樹、蘋果樹等。

保安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業是打刀,被稱為「保安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讚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

文化

信仰

保安族清真寺

保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時,保安族就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不僅對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領域,而且對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特別是對保安族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保安族信仰的伊斯蘭教,主要包括老教和新教兩個教派,屬於嘎底林耶派和伊合瓦尼派。各派在教律上基本一致。大約在清代早期,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的發展中出現了「門宦」。在保安族地區主要形成了崖頭門宦和高趙家門宦兩個門宦,都屬於嘎底林耶教派。

清真寺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保安族穆斯林同樣也在清真寺舉行禮拜、講經宣教和從事宗教經堂教育、培養教職人員、舉行宗教活動等。保安族清真寺多為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築,內設大殿、宣禮塔、沐浴室、教長室、經房及滿拉房。積石山縣內凡有穆斯林聚居的自然村都建有清真寺,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莊都有自己本村的清真寺(梅坡寺、大墩寺和甘河灘寺)。保安族不分教派、不分門宦、不分民族都在同一個清真寺里做禮拜,這是保安族宗教信仰的一個顯著特點。

保安族的生活習俗一方面受伊斯蘭教信仰的約束,一方面由於長期與漢、回、蒙古、藏、土等民族交往,不同程度地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民族文化。

服飾

保安族起先與蒙古族相鄰而居,服飾與蒙古族相似。

保安族男服

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後期(元朝後期),受藏、土族的影響,服飾有所變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長衫、戴禮帽,有的男子還穿高領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腳穿繡花鞋,服飾色彩比較鮮艷。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保安族遷徙到今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地區後,與回族、東鄉族、漢族密切往來,及生產生活的需要,保安族服飾又有了明顯的變化。平時男女喜歡戴白色或青色的無沿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節慶時,男子一般頭戴禮帽,身着黑色條絨長袍,這種長袍比藏族穿的長袍稍短,飾有不同寬度和色彩的「加邊」,外束腰帶,系腰刀,足穿高筒靴。女子則穿過膝的長袍,外套深色的坎肩,飾有花邊。

如今,保安族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種圓頂布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軍便服或夾克。女子喜穿色彩艷麗的右衽上衣、長褲,外套坎肩,並嵌有花邊;一般戴蓋頭,通常少女戴綠色的,婚後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飲食

油潑辣子 保安族日常飲食多以小麥、青稞、玉米、豆子等加工製成的麵食為主。

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為主,忌食豬、馬、驢、騾等和其它兇猛禽獸的肉,忌食一切自死動物的肉和血,而且須經阿訇或伊斯蘭教的長輩屠宰。喜歡燉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塊,加胡蘿蔔、土豆、粉條,用牛羊肉湯燴成)等,以全羊席最為知名。以前蔬菜較少,現在也品種齊全,花樣繁多。保安族喜歡飲茶,新中國成立前多喝茯茶和蓋碗茶,新中國成立後一般多喝雲南的春尖茶,來客人用「三香茶」(在蓋碗茶內放有茶葉、冰糖、桂圓、紅棗、葡萄乾、杏仁乾等)招待。

保安族忌飲酒、吸煙。

建築

保安族女子的服裝與頭飾

保安族早期與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結構的土房為主。遷徙定居甘肅大河家後,保安族家庭居住形式也有所變化。早先,戶與戶之間屋頂相連,平頂、高牆,牆體厚實,並且房連房、牆連牆,一旦有事,不出院門,而是上屋頂,全村就可迅速聯絡到。這是保安族戰亂時期互助、團結的歷史見證。如今,仍可看到少量這類房屋,不過更多的則是獨家獨院,一般為瓦房。

院落布局有上房、偏房之分。上房也稱堂屋,一般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房內正中多懸掛阿拉伯文字的對聯或經文掛圖等。西房,或者庭院中的上房,通常為老人居住。老人去世,如家中住房寬餘則不住人,專門接待客人或請阿訇念經時用。堂屋中間置八仙桌子,兩邊出檐的地方建兩個土炕。建造堂屋上大梁時,要用紅布包麻錢裹在梁中間,以示家事興旺。偏房是家中年輕夫婦或未婚子女居住的地方。

禮節

保安族注重禮節,講究禮貌。

相見時先說「賽倆目」(意為問候祝安)。

保安族尊重長者,忌子女不孝,長幼無序。

保安族人民熱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請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飯招待。先是倒茶,接着端上乾鮮果品、手抓羊肉、雞肉等食品,並再三揖讓,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興。

文學

保安族文學可分為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

保安族人民在生產生活的歷史長河中,創作了不少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會風貌的傳說故事。比較有名的有《積石山的來歷》、《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神馬》、《保安腰刀的傳說》等。保安族神話故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主人公大都以平民百姓為主。通過這些平常人物,來反映保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思想美德,以及當時當地的自然風物。

體育

保安族的傳統體育是在長期的實踐和適應本民族特點中發展起來的,一般在冬閒時舉行競賽活動。

保安族保留下來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頂牛、打石頭、奪腰刀、響鈴操、打五槍等,其中「奪腰刀」、「打石頭」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

語言

保安族女性 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一支,比較接近於東鄉語、土族語,它們的很多常用詞彙基本相同。由於保安族與漢族、回族人民在歷史上有着長期交往的密切關係,所以保安語中,不僅吸收了大量的漢語借詞,而且在語音和語法上也受到了漢語的影響。大多數保安族人兼通漢語,並以漢語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語有11個元音,複元音較多,有26個輔音,其中5個輔音不穩定。保安語在語法上名詞、代詞、數詞和在句子裡名物化的形容詞以及形動詞有格的範疇,謂語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可以單獨構成句子。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定語多在中心語前,數量詞做定語也可以在中心語後。借詞多,派生詞較少。

藝術

歌曲 宴席曲是保安族舉行婚禮時,在宴席場地演唱的一種民間傳統樂曲,曲調優美,歡快明朗,節奏性強,有時還伴有簡單的舞蹈動作。保安族的宴席曲,大致可分為散曲、敘事曲、說唱曲。

《保安族 民族舞蹈》 陳玉先

「花兒」是一種產生和流傳在甘、青、寧、新部分地區、以愛情為主要內容的山歌。「花兒」在保安族民間文學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是保安族人人都能觸景生情、即興而唱的山歌。保安族「花兒」在「回漢花兒」的基礎上,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藝術特點,曲調高亢激揚,並帶有顫音,獨具特色。「花兒」內容十分豐富,有反抗舊社會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有表現保安族日常社會生活的,有表達保安族青年男女真摯和堅貞不渝愛情的,有表達對新生活的追求的,等等。其中,愛情花兒內容豐富、數量眾多、藝術性強,在保安族花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保安族民族文化取得了豐碩成果。保安族作家們立創作出了許多作品。「花兒」詩的代表作有丁生智的《火紅的太陽當頭掛》、馬瑞的《白糖里摻蜜是更甜》、馬文淵的《山莊錘聲》、馬世仁的《瑞雪》等等。散文的代表作有農民作家綻秀義的《柳葉青青》,曾獲1985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二等獎、甘肅省民族文學創作特別獎,該作者在保安族人民中享有「我們的莊稼漢作家」的美譽。小說的代表作品有馬少青的《保安族》、《艾布的房子》、《保安腰刀與雞蛋皮核桃》、《馬六》、文學作品集《積石山的路》,綻秀義的《麻拉巴過節》等。戲劇的代表作有馬少青、郭正清合作的、反映保安族歷史的花兒舞劇《桑摩爾》,該劇把「劇」和「花兒」有機地融為一體。

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剛健有力,節奏明快,熱情豪放,既帶有蒙古族舞蹈的傳統特徵,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漢、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舞蹈《保安腰刀》曾獲1980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優秀節目獎[1]。

婚姻

保安族民眾

保安族的婚姻習俗,為男娶女嫁及一夫一妻制。

結婚之前的儀式,主要包括說親、下聘禮和送大禮等。

送大禮時,保安族中還有女方的親房戶族分別請男方送禮人吃席的習俗,名曰「叫客」。叫客越多,越能顯示女方親房戶族多和彼此團結。

女方接受大禮後,便商定舉行婚禮的日期。婚禮一般包括娶親、送親、鬧宴席場等程序。整個婚禮過程呈現喜慶的色彩,男女老少同樂,有「三天無大小」之說。

婚禮大都選在伊斯蘭教的「主麻日」(星期五)舉行。按保安族的習俗,新娘三天不吃男方家的飯,以示父母對女兒的關懷和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喪葬

保安族舞蹈

保安族喪葬習俗嚴格遵循着伊斯蘭教規定的「土葬」、「薄葬」和「速葬」的原則。

一般早亡午葬,晚亡晨葬。「麥體」(即屍體)停留最多不超過一天。人去世後要請阿訇念經,由本教阿訇或教徒中有名望的兩人給亡人「抓水」(洗屍)、「穿卡凡」(用白布裹屍),然後移入「塔卜」(清真寺內用的公共抬屍匣)。

安葬時,亡者親屬要請阿訇在「麥咱」(墓地)誦讀《古蘭經》,親屬將亡人安葬於挖好的「拉海堤」(即墳墓西壁挖好的偏洞),堵好洞口,將土緩緩填人坑內,並向每人散發「海底耶」(施捨金),錢數根據家庭條件而不同。亡人的衣物,分送阿訇、親友及困難人,或遵遺囑送到別處,但亡者家屬不能留。

葬後三天,家裡人還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贈親友,以示對亡人的追悼。

節日

爾德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既是宗教節日,也是保安族的民族節日。

大爾德節

爾德節又稱開齋節、肉孜節。伊斯蘭教規定,成年穆斯林在每年的伊斯蘭教曆9月要齋戒一個月,在這個月裡,凡男12歲、女9歲以上者,從拂曉至日落前不得進食,稱「閉齋」。爾德節是保安族最盛大、歡樂的節日,一般慶祝三天。人們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親戚朋友互相請客,互道「賽倆目」,祝願生活如意、節日愉快。

古爾邦節,又叫小爾德、宰牲節、贖身節,漢語稱「宰牲節」。在爾德節後的第70天,即回曆十二月十日舉行。保安族慶祝古爾邦節時按家庭經濟情況宰牛、宰羊,保安族認為在古爾邦節宰牛、宰羊有最大的「塞白卜」(益處),並把所宰的牛、羊肉平均分配,叫「肉份子」。慶祝活動同樣會持續三天。

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創始人,公元570年,伊斯蘭教曆3月12日,誕生於沙特的麥加城,62年後的這一天,病逝於麥地那。穆斯林便把這個日子稱為「聖紀」。保安族人在每年「聖紀」這一天,誦讀《古蘭經》,讚頌穆罕默德,進行集體紀念活動。

禁忌

保安族的禁忌滲透着伊斯蘭教文化的意識。

所食牛、羊、雞肉,必須經阿訇或懂經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則禁食。

嚴忌食豬、驢、騾、馬、狗肉以及凶禽猛獸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動物的血。

忌用手去撫摸食物。

忌坐在裝有食品的箱蓋上。

女主人在廚房炸「油香」、饊子等油炸食品時,客人和家人均不得進入廚房。

忌婦女在河裡順水舀水,必須逆流舀水,更忌反手舀水、倒水。

嚴忌客人進入女人的寢室。

忌從外地歸來的家人直接進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

忌男女跨越斧子、鐮刀、繩子等生產工具。

忌人坐在門坎上,尤忌婦女坐門坎。

宰牛、羊、雞時,忌先收拾內臟後再割開心。

出遠門的人忌在途中見到擔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須即刻返回家。

忌對長輩叫「老頭」,因為這是不尊敬、不禮貌的表現。

參考資料: 1. 保安族 2. 保安族概況 3. 保安族的禁忌介紹 詞條標籤: 社會 民族 文化術語 歷史

視頻

非遺傳承人講述保安族腰刀千錘百鍊的故事 2020年08月13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