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保尔·托马斯·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保尔·托马斯·曼
4502.jpg
原文名 Paul Thomas Mannt
出生 1875年6月6日
德国北部吕贝克城
逝世 1955年8月12日
国籍 德国
职业 作家
知名作品   代表作品
《布登勃洛克一家》
《魔山》
主要成就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保尔·托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它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德国乃至欧洲文坛上的地位。

人物生平

托马斯·曼(ThomasMann,1875—1955),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市一个富有的粮商家庭。父亲曾任该市参议员。一八九一年,父亲去世,商行关闭,家业随之衰败。除托马斯·曼继续留在吕贝克市完成中学学业外,全家迁居慕尼黑。一八九四年,托马斯·曼中学毕业后,进慕尼黑的一家保险公司做见习生,同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沦落》 ,写一个女人沦落的故事。随后便决心走文学创作道路,开始在慕尼黑大学旁听历史、文学、艺术史和经济学等课程,并参与编辑其兄亨利希·曼主编的文学杂志《二十世纪》 。一八九五年,托马斯·曼随兄长亨利希·曼一起去意大利游历,着手创作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八九八年回国后任慕尼黑著名讽刺杂志《西卜里其斯木斯》的编辑,并出版小说集《矮个儿先生弗里德曼》。

授奖词

如果有人问十九世纪的文坛在起源于希腊的史诗、戏剧和抒情诗的旧形式之外创造了什么新形式,答案无疑是: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与当时社会环境背景的对比,揭示出人类灵魂最深处隐秘的体验,以及通过强调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实主义用以往旧的文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精确和完整手法忠实地刻画了现实世界。

现实主义小说——人们或可称之为受历史主义和科学影响的一种现代散文体史诗,总的说来都是用英文、法文和俄文创作的,是与狄更斯和萨克雷、巴尔扎克和福楼拜、果戈理和托尔斯泰等人的名字分不开的。而德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没有可与之相提并论的作品,那里的文学创作选择了其他出路。到了二十世纪初,在吕贝克的汉萨老城,一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作家,一个商人的儿子,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从那时起迄今已过去了二十七年,所有人都愈益清楚地认识到,《布登勃洛克一家》是足以填补这个空白的杰出作品。这是第一部且是迄今最卓越的德国现实主义小说,其华丽宏大的风格使其在欧洲文坛上居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可与德国在欧洲乐坛上的地位相媲美。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关于资产阶级的小说,因为它所描写的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时代。它所描写的社会既不是广大得让读者难以理解,也不是狭小得令人窒息。这个中间层次有利于进行理智、周密和敏锐的分析,而小说自身的创造性力量,即诗一般叙述的意蕴,则来自于冷静、成熟、练达的思考能力。我们可在所有细小的差别中看到一个资产阶级文明,看到一个历史的地平线,看到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世辈变迁,看到各种人物从自我克制、粗犷和不自觉型逐步向具有优雅和脆弱情感的思索型演化。作品清晰地揭示了深藏在表象下面的生活实质;它气势豪放而绝未流于粗野,并笔触轻盈地描写了许多细微的事物;它是悲伤和严肃的,但绝不令人沮丧压抑,因为作者的揶揄才智以彩虹般的折射力使作品渗透着一种冷静、深刻的幽默感。

在具体、客观地刻画社会现象方面,《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国文学中罕有其匹。尽管如此,除了其自身文学体裁的局限外,这部小说仍以其玄奥和谐的德意志先验主义思维创造了非同凡响的风格。这位青年作家非常娴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文学技巧,传神地体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尼采的批判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态度,同时这部小说的主要特色也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技巧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最大奥秘。

《布登勃洛克一家》基本上是一部哲理小说。从对生活本质、生活条件与朴素的生活之乐、积极活动力两方面难以相容的深刻洞察出发,小说描写了一个家族的衰败。思索、自省、心理刻画、哲学深度和审美意识对于年轻的托马斯来说似乎都是一种破坏和瓦解的力;在他最优美的故事之一《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中,他找到了动人的词句来表达他对人类淳朴生活的热爱。由于他身处自己所描写的资产阶级圈子之外,所以他的视野是广阔自由的,但他却带有一种对已失去的天真淳朴所具有的怀旧感,一种给予他理解、同情和尊敬的情感。

曼年轻时的痛苦经历赋予《布登勃洛克一家》以深沉的基调,这种经历包括他曾处理过并试图在其作家生涯中以不同方式来解决的一个问题。他内心感到了美学—哲学之间、实用主义—资产阶级观念之间的严重对立,并且试图在一个高的层次上调和解决这些矛盾。在中篇小说《托尼奥·克勒格尔》和《特里斯坦》(1903)中,超脱、艺术信徒们、知识和死亡为了“富有诱惑的平庸生命”,都承认它们的愿望是淳朴而健康的存在,这就是曼本人通过这些抒发所表现出对淳朴和幸福追求两者的爱的悖论。

在小说《王爷殿下》(1909)中,现实主义形式掩盖着一个象征性的故事,他把艺术家的生命与人的活动和谐地统一起来,并写出了一条人类理想的格言:“高贵与爱情——酸涩的幸福”。但这种结合并不像《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那些短篇小说那样令人信服和深刻。在剧本《菲奥伦察》(1906)中,道学家萨沃纳罗拉和美学家洛伦佐·迪·麦迪西两人以不可调和的敌人面貌出现,差别又重新开始了。在《魂断威尼斯》中这种差别达到了悲剧性的意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时期内,他越来越对弗里德里克大帝其人感兴趣。他认为这个统治者为他那个问题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可靠答案,因为弗里德里克的资质中具有蓬勃不断的生命力、淳朴与追求幸福两者兼备的行为、深思熟虑和一种不为假象所迷惑的明晰洞察力。在那篇具有独创性的文章《弗里德里克大帝与大同盟》中,他阐明了这个答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但是耽思不已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作者并未成功地把这个理想用可塑的、活生生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 。 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曼从深思的、巧妙分析和敏锐观察美的天地中转向真情实境的世界。他接受了自己的忠告,在他的小说《王爷殿下》中暗示要谨防安逸与享乐,而要全心致力于对他的祖国在多灾多难的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作出极度痛苦的重新评价。他后来的小说,特别是小说《魔山》(1924),证实了他那辩证本性相互斗争到底所产生的思想抗争,而且这种思想抗争正是其观点的渊薮。

托马斯·曼博士——作为一个德国作家和思想家,尽管你确信艺术是不可靠的,但你还是在反映真实的同时与各种思想全力拼搏,创造了痛苦之美。你把诗的高贵与才智同一种对人类淳朴生活的渴求之爱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受国王的委托,瑞典学院决定授予你这项奖,并向你表示祝贺。

个人经历

成名作品

1919年,托马斯·曼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的《布登勃洛克一家》 ,引起了轰动,奠定了他在德国乃至欧洲文坛上的地位。“主要由于他日益被公认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一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九二九年他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描写了布登勃洛克家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小说展示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德国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揭示了金钱在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和婚恋问题上的主宰作用。作者用的是写实的手法,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观察精确,描写细腻,而且富有哲学玄思,具有“经典式”的思想主题和“创新式”的艺术手法。 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特里斯坦》 (1903)、 《托尼奥·克勒格尔》 (1903)和《魂断威尼斯》 (1912)三部被称为“艺术家小说”的中篇小说。此外还有三幕剧《菲奥伦察》 (1906)和讽刺小说《王爷殿下》 (1909)。

自称不过问政治的托马斯·曼错误地从卫护“德意志精神文化”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为德帝国主义参战辩护,并因此和他哥哥亨利希·曼及罗曼·罗兰等反战作家进行了笔战。

4503.jpg

后来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一九二二年发表著名演说《论德意志共和国》 ,表示拥护魏玛共和国,从而成为一名著名的民主战士,并和他哥哥取得了和解。一九二四年发表的长篇哲理小说《魔山》是托马斯·曼的另一部代表作。大学毕业生汉斯·卡斯托普从汉堡到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的一座疗养院去探望患肺病的表兄,结果却在那儿住了七年。原来他闯进了一座“魔山”。在这座“魔山”中,住着来自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病人,有精神空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享乐主义者,有崇尚理性和人道的乐观主义者,有信奉精神至上和非理性的耶稣会教士,也有热衷于精神分析的医生,等等。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卡斯托普,要他安心地生活在这座笼罩着病态和死亡的“魔山”中。但最后卡斯托普意识到“人为了善和爱就不应该让死亡统治自己”,终于摆脱了等候死亡的思想,离开了疗养院,企图有所作为,但结果却被推上战争的屠场,消灭在炮火之中。作者通过这座虚构的疗养院,用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语言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病态社会和魏玛共和国时期流行的各种思潮,因而这部作品被称为“时代小说”。而且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还充分运用了象征、精神分析等现代主义手法,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创新。

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多次撰文和发表演说,呼吁德国人民提高警惕,防止德国再次走向灾难的深渊。还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 (1930),把法西斯比作魔术师,把他们的欺骗手段比作催眠术,用生动的艺术手法对法西斯作了无情的揭露。纳粹上台后,托马斯·曼被迫流亡国外,于一九三八年移居美国。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发表了一系列揭露和谴责法西斯罪行的演说,同时继续进行创作,发表了许多作品,其中主要的有采用《圣经·旧约》中有关约瑟的故事,带有颂扬犹太人,反对纳粹种族主义意图的长篇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全书共四部,包括《雅各的故事》 (1933)、 《约瑟的青年时代》 (1934)、 《约瑟在埃及》(1936)和《赡养者约瑟》(1943)。此外还有写歌德和青年时代的恋人夏绿蒂分别四十四年后在魏玛重逢的长篇小说《绿蒂在魏玛》 (1939)等。

托马斯·曼又相继发表了反映艺术家悲剧的著名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和宣扬赦罪,主张对战败的德国采取宽容政策的长篇小说《被挑选者》 (1951)。一九五二年,他移居瑞士后,又发表了再次探讨艺术家命运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的第一部《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等。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二日,托马斯·曼在瑞士的苏黎世病逝。

主要作品

《布登勃洛克一家》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关于资产阶级的小说,因为它所描写的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时代。它所描写的社会既不是广大得让读者难以理解,也不是狭小得令人窒息。这个中间层次有利于进行理智、周密和敏锐的分析,而小说自身的创造性力量,即诗一般叙述的意蕴,则来自于冷静、成熟、练达的思考能力。可在所有细小的差别中看到一个资产阶级文明,看到一个历史的地平线,看到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世辈变迁,看到各种人物从自我克制、粗犷和不自觉型逐步向具有优雅和脆弱情感的思索型演化。作品清晰地揭示了深藏在表象下面的生活实质;它气势豪放而绝未流于粗野,并笔触轻盈地描写了许多细微的事物;它是悲伤和严肃的,但绝不令人沮丧压抑,因为作者的揶揄才智以彩虹般的折射力使作品渗透着一种冷静、深刻的幽默感。 在具体、客观地刻画社会现象方面,《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国文学中罕有其匹。尽管如此,除了其自身文学体裁的局限外,这部小说仍以其玄奥和谐的德意志先验主义思维创造了非同凡响的风格。这位青年作家非常娴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文学技巧,传神地体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尼采的批判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态度,同时这部小说的主要特色也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技巧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最大奥秘。

《魔山》

《魔山》(Der Zauberberg),执笔于1912年,发表于1924年。故事的主人翁汉斯·卡斯拖普(Hans Castorp)是年轻的德国的大学毕业生,来到瑞士阿尔卑斯山的达沃斯山庄一间名为Berghof的肺结核疗养院,探访住在疗养院的表兄弟约阿希姆(Joachim),原来只打算逗留三周。没想到当地的医生诊断出他得了肺结核,要住在魔山里治疗,一住就是七年。在疗养期间,他碰过各式各样的人物,有意大利自由派人文主义者登布里尼(Settembrini)、愤世嫉俗的反动份子犹太人那夫塔(Naphta)、自由思想家卡度齐(Carducci)、嗜酒如命的荷兰富商明希尔·皮佩尔科尔恩、不拘小节的俄国女人肖夏太太……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病人们口袋里装着X 光玻璃照片,静静地等待死神的来临。汉斯·卡斯托普就是生活在这群人中间唯一清醒的人,每日同他们打交道,还参加了招魂会,见到了表哥的亡魂。卡斯拖普对妩媚的肖夏太太产生好感,跪在她面前,向她倾吐自己的爱意,可是她不久就下山离他而去。肖夏女士再度回到疗养院时,已跟富商皮佩尔科尔恩结为连理,卡斯拖普感到妒嫉。后来那夫塔在决斗时被枪击死亡,卡斯拖普感到孤单。本书展现最精彩的一面,这些欧洲最顶尖的知识份子,借由他们超凡的智慧,描述当时欧洲社会各种思潮,包含人道主义者、无政府主张者及极端主义者的辩论,使我们了解当时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走向没落的西方世界的精神写照。七年之后,卡斯拖普病好了,下了魔山。在所谓的“爱国精神”的感召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死在了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