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

於 2018年12月3日 (一) 23:11 由 Wfang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主要作品有剧本《拜尔堡》,小说《骄傲…”)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德國作家。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主要作品有劇本《拜爾堡》,小說《驕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揚這位抒情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以及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家,在他漫長而多產的創作生涯中,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精神之藝術至境」。 海塞在德國柏林出生,父親是著名文字學家卡爾·威廉·路德維希·海塞,母親則來自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海塞曾在柏林和波恩接受教育,學習古典語言。此後,他翻譯了一些意大利詩人的作品,也開始寫作短篇故事,並發表了幾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長篇小說《人間孩童》(Kinderder Welt,1873年)。他是詩人學會「施普雷河上的隧道」和「鱷魚」(Krokodil)的成員。 中文名 保羅·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 國 籍 德國 民 族 猶太人 出生地 德國柏林 出生日期 1830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 1914年4月2日 職 業 小說家、詩人、劇作家 代表作品 劇本《拜爾堡》,小說《驕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 目錄 1 人物經歷 2 主要成就 3 心理小說 4 獨特風格 5 追求真理 人物經歷編輯 保爾·海塞(Paul Heyse,1830—1914),德國作家,一八三年三月十五日出生在柏林。父親是當時著名的古典語言學家卡爾·威廉·路德維希·海澤 [1] ,母親是猶太大銀行家的女兒,她酷愛文學,精通英文、法文,從事過文學翻譯和戲劇活動。一八四七年,海塞中學畢業,考入柏林大學攻讀古典語言學,但他志在文學,經蓋貝爾等人的引薦,加入以藝術史家弗朗茨·庫格勒為首的柏林著名文學團體「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從此正式開始文學創作生涯。 一八四九年春,海塞轉入波恩大學,隨之放棄古典語言(拉丁語、希臘語)的學習,改學現代羅曼語言(意大利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等)。一八五二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由普魯士政府資助去意大利遊學。意大利古老的文化和淳樸的民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給他後來創作中短篇小說提供了不少素材,而且對他追求明朗、和諧的美學思想和創作風格,也有一定的影響。他在旅途中寫成的反映卡普里漁民生活、描寫純真愛情的中篇小說《犟妹子》,成了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一年後,海塞回到柏林,又因蓋貝爾的大力舉薦,應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邀請,前往慕尼黑,並和弗朗茨·庫格勒的女兒結婚,此後便一直在那兒定居,直到一九一四年四月二日因病去世。 主要成就編輯 海塞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德語文學中的一種傳統體裁——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 帶有傳奇色彩的中短篇小說。海塞以自己高雅的風格和豐富的想像力,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文學傳統。他的名作《犟妹子》和《特雷庇姑娘》被公認是這一體裁的經典之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勞蕾拉和費妮婕,就是海塞小說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她們美麗善良、溫柔多情,但又獨立不羈、敢作敢為,具有古代人的淳樸真摯和熱情坦誠。從而使作品有了特殊的魅力。在海塞的中短篇小說中,主人公通常多為年輕女性,她們往往勝過男子,在生活中起着更為重要的作用,而且始終閃爍出人性中美和善的光彩。他的作品明顯有着理想化的傾向,內容上求美、求善,不願描寫人生的黑暗面。在形式上也追求和諧與完整,特別是他的早期作品,構思布局精巧別致,故事情節起伏多變,充滿了戲劇性和浪漫色彩;自然景物的描繪也真實生動,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他以此實行他自己所提出的「獵鷹理論」。所謂「獵鷹理論」,是指每篇作品都得有自己的「鷹」,也就是說在作品的情節內容和藝術風格上,都要刻意求新,標新立異,不能雷同刻板,因襲模仿。可是,他晚期創作的中短篇小說以及在長篇小說、詩歌和戲劇創作方面,都較多因襲,而較少創新。他的部分詩篇,由於被著名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和沃爾夫等譜成歌曲,迄今仍在流傳。他所寫的有關小說創作技巧及有關歌德、施托姆、格里爾帕策作品的論文,也還有一定影響。由於他的才能比較全面,在中短篇小說創作方面成就突出,人們稱他為「繆斯的寵兒」和「中短篇小說大師」。 心理小說編輯 說海塞是現代心理小說的創始者之一無疑是正確的。他的小說很少有明顯的傾向性,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 這也許正是我們更加喜歡他的長篇小說如《世界的孩子們》(1872)和《在天堂》(1875)中所體現的歌德式的客觀性的原因。這兩部小說都是反映道德問題的,前者歌頌了面對褊狹的教條所表現出來的道德獨立性,後者則描寫了反對清教苦行主義、保衛藝術純潔性的鬥爭。兩部作品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理想。在《在天堂》中,海塞還生動地描寫了慕尼黑藝術家的生活。在《反潮流》(1904)中,海塞勇敢地向根深蒂固的偏見挑戰,尖銳地批判了決鬥行為的愚蠢。特別是在《維納斯的誕生》(1909)中,作者體現了一種奇異的青春活力。這本書去年才出版,其中他堅定而明確地表達了他畢生的美學追求,既保衛藝術的自由,使之免受片面的唯美主義的侵蝕,又反對自然主義照搬生活的幼稚技巧。 獨特風格編輯 從文學角度看,這位追求光明、嚴格遵循法則而又才華出眾的詩人的確享有盛名,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2張)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局面发生了变化。九十年代兴起并在二十世纪头十年里占主导地位的自然主义把反传统的攻击矛头首先指向了海塞,并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对那些不遗余力地贬低他、追求轰动效果、随心所欲地破坏形式法则并摹写丑恶现实的人来说,他太讲究和谐,过于注重形式美,太希腊化,太崇高了。但海塞并非如此,他对形式的追求不合那些举止粗俗的人的口味。他主张文学应该看到生活的光明面,描写现实的美好。在他那篇描写细致而充满感情的小说《麦尔林》(1892)中,他坦率地表达了他那受到伤害的心灵。现在,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他的国家将他推荐为这项世界性奖励的候选人,大约是违背那些自然主义者的意愿的。一种奇怪的现象改变了一切,这位受到尊敬的前辈曾获得过普遍的赞扬,而现在又重新赢得了荣誉。他成为慕尼黑的荣誉市民,那儿的一条街道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这位年迈的诗人多方的业绩,瑞典文学院根据许多批评家的推荐,决定授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以表示对他的赞赏。

追求真理編輯 海塞走過了一條他自己的道路,在美學上,他執著地追求真理,以獨特的風格反映了外部現實。嚴格地說,席勒的名言「生活是嚴肅的而藝術是寧靜的」表達了一個深刻的真理,這個真理在海塞的生活和創作中得到了體現。美應當使人獲得解放並給人以愉悅:它既不應完全照搬現實,也不應將它拖進污穢。它應當是高尚、樸素的。海塞以他自己的方式揭示了美,他從不作道德說教,因為那樣將剝奪人們對美的直接感受,然而,他的作品卻充滿了智慧和崇高。他並不直接宣傳宗教,但人們從他的作品中卻可以感受到莊嚴而虔誠的宗教情感。他更加重視宗教的倫理價值而非其刻板的教條。他寬容大度但又並非不講原則,對他人充滿了愛,但這種使他變得高尚的愛是天上的而非塵世的,他愛人們純潔的天性,對別人充滿同情,但又不能容忍他們卑鄙的行為。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 詞條圖片(3) 保爾·約翰·路德... 保爾·約翰·路德...(2)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