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亨德密特
人物介绍
保罗·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作曲家、后入美国籍。指挥家和中提琴家。九岁学小提琴,十四岁成名,同年入音乐学院深造作曲和理论。1915年任法兰克福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并继续从事作曲和室内乐演奏。1927年在柏林教授作曲,并开始音乐理论和历史研究工作。此时写成著名歌剧《画家马蒂斯》。1940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音乐院任教。晚年以指挥家身份往返欧美各地演出。 早期作品受施特劳斯、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响较多,他的室内乐作品富有强烈的节奏动力和幽默感,奏鸣曲具有很强的抒情风格,和声平稳柔和,而且还善于在创作中揉入美国音乐的因素。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较难以理解。 亨德米特在一次大战之后在德国领导新古典主义运动,主张复兴德国古典音乐的传统。他把巴赫当成自己的典范,追求庄严、均衡、和谐、宁静的创作特点。 他的创作的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到3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创作中,早期的“反浪漫主义”歌剧《谋杀,女人的希望》(OP.12,作于1919年)、《努施—努希》(OP.20,作于1920年)、《圣苏珊娜》(OP.21,作于1921年),在演出时曾获轰动,但很快就被人遗忘。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的著名作品是《室内乐》、《乐队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中创立的“线性——复调手法”,而钢琴组曲《1922》被称为是“现代都市的赞歌”。1926年创作的歌剧《卡地亚克》运用巴洛克时代编号歌剧的形式,也糅合了表现主义手法。第二阶段为其创作巅峰时间的作品,也就是以《画家马蒂斯》为中心的一批无论形式与内容都日臻成熟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音乐会协奏曲》、《最尊贵的显圣》、《天鹅转子》、《葬礼音乐》、《小提琴协奏曲》、《中提琴协奏曲》、《降E大调交响曲》、《韦伯主题变奏曲》、《四种气质》。第三阶段为移居美国之后的作品,相比第二阶段的创作,更加注重形式的严谨。这一阶段,欣德米特对战后的先锋主义音乐采取激烈的反对态度,从而与先锋派的某些代表人物发生深刻冲突,认为把形式与技法手段不断翻新当作唯一目标来追求是一条极为危险的艺术道路。这一阶段的作品包括《宁静交响曲》、《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的时候》以及歌剧《画家马蒂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