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俟 |
中國漢字的一個。讀音有qí,sì兩種,基本意思為等待或是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俟
拼音; qí,sì,
部首; 亻
筆順編號; 325431134
基本資料
拼音: qí,sì,
部首:亻 部外筆畫:7 總筆畫:9
五筆86:WCTD 五筆98:WCTD 倉頡:OIOK
筆順編號:325431134 四角號碼:2328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FDF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亻矣
漢字部件分解:亻厶矢
筆順編號:325431134
筆順讀寫:撇豎折捺撇橫橫撇捺
基本字義
1、等待:~機進攻。〔~次〕依次。出自,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萬(mò)~〕見"萬"。
詳細字義
一、俟 (sì)
〈形〉
1、 (形聲。從人,矣聲。本義:大) 同本義 [big]
俟,大也。--《說文》
儷儷俟俟,或群或友。--《詩·小雅·吉日》
〈動〉
1、 等待 [wait]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詩·邶風·靜女》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詩·墉風·相鼠》
俟於門外。--《儀禮·士昏禮》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論語·先進》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禮記·中庸》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今岐人已困,願少俟之。--《舊五代史·梁書》
請俟諒陰既終,徐議未晚。--《明史·列傳七十二》
俟其言主,莫敢自斷者。--《梓人傳》
包公又吩咐包興將四勇士暫在班房居住,俟有差聽用。--《三俠五義》
2、 又如:俟命(等待命令);俟吉(等待吉日);俟候(等待;等候);俟時(等待時機);俟望(等待盼望);俟嗣(等待繼位);俟河之清(等待黃河水清,比喻希望不可能實現)《南史·后妃傳》:"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
二、俟 (qí)
1、 --"万俟"( Mòqí):複姓(例:万俟子琅)
方言集匯
◎ 粵語:kei4 zi6
◎ 客家話:[寶安腔] su5 [客英字典] sii5 [台灣四縣腔] sii5 [梅州腔] se5 [客語拼音字彙] si4 [海陸豐腔] sii6
◎ 潮州話:思餘6(士)万俟:毛翁8、戈衣5(莫奇)複姓se6(sr) [潮陽]su6 ki5(khicirc)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床史切,音仕。待也。《禮·玉藻》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
又俟俟,眾多徐行貌。《詩·小雅》儦儦俟俟。《注》趨則儦儦,行則俟俟。言獸之多也。
又姓。《風俗通》有俟子。
又《集韻》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奇。万俟,複姓。
又《後周書異域傳》高麗官第四等曰意俟奢。
又葉於紀切,音矣。《詩·墉風》人而無止,不死何俟。葉上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