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信息安全技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信息安全技术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信息安全技术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技术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当今流行的信息安全设置、安全漏洞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黑客原理与防范,以便能够使学生胜任信息系统的实现、运行、管理与维护等相关的工作。

专业简介

宽带网已深入生活,对社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安全随之也越发显得重要。各行业迫切需要从事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安装、管理和维护,能分析企业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及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并能够根据企事业单位业务特点设计制作安全的电子商务/政务网站的专业人员。从事信息安全产品销售与推广,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政务安全设计,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测试等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TCP/IP协议、信息安全技术基础、密码学基础、信息安全产品及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SQL数据库安全设计、ASPNET程序设计(Web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Web编程技术等。

信息安全的专科专业:成都东软学院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开设了信息安全的专科专业。

职业分析

本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需要,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应用方法;熟悉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信息安全的发展动向和新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科组成

密码应用技术:主要用于保障计算机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抗御外部入侵等。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用于防止系统漏洞,防止外部黑客入侵,防御病毒破坏和对可疑访问进行有效控制等。  数据灾难与数据恢复技术:一旦计算机发生意外、灾难等,可使用备份还原及数据恢复技术将丢失的数据找回。

操作系统维护技术:操作系统作为一切操作的平台,在进行相应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处理前必须对操作平台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专业简介

信息安全具有专业“新”、资格证书“硬” 、毕业生“少”,需求部门“多”、用人单位“大”,就业前景“广”等特点。本专业培养德、智 、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计算机、电子信息、金融、商务、政务和防务等与IT有关的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应用、管理方面一线工作,能胜任信息处理技术员工作: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销售、安装、维护与用户培训工作,能熟练地安装和维护网络设备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基础(含注册表设置)、计算机信息安全概论、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含MSWindows 2003)、CISCO路由器交换机安全应用基础、操作系统安全、入侵检测与防火墙技术、计算机病毒与黑客防范、ORACLE数据库设计、TCP/IP网络编程、Web网页开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及服务器管理等。

获得证书

(1)信息处理员证书

(2)微软安全认证ISA(3)信息系统安全专家CISSP认证

(4)思科安全专家CCSP认证

意义

①数据的完整性:它包括数据单元完整性和数据单位序列完整性。

②数据的可用性:就是要保障网络中数据无论在何时,无论经过何种处理,只要需要,信息必须是可用的。

③数据的保密性:即网络中的数据必须按照数据的拥有者的要求保证一定的秘密性。具有敏感性的秘密信息,只有得到拥有者的许可,其他人才能够获得该信息,网络系统必须能够防止信息的非授权访问或泄露。

④合法使用性:即网络中合法用户能够正常得到服务,正常使自己合法地访问资源和信息,而不至于因某种原因遭到拒绝或无条件的阻止。

技术组成

信息安全的内涵在不断地延伸,从最初的信息保密性发展到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而又发展为“攻(攻击)、防(防范)、测(检测)、控(控制)、管(管理)、评(评估)”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信息网络常用的基础性安全技术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身份认证技术:用来确定用户或者设备身份的合法性,典型的手段有用户名口令、身份识别、PKI证书和生物认证等。 加解密技术:在传输过程或存储过程中进行信息数据的加解密,典型的加密体制可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边界防护技术: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连设备,典型的设备有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 访问控制技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核心策略,规定了主体对客体访问的限制,并在身份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身份对提出资源访问的请求加以权限控制。

主机加固技术:操作系统或者数据库的实现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漏洞,从而使信息网络系统遭受严重的威胁。主机加固技术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进行漏洞加固和保护,提高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安全审计技术:包含日志审计和行为审计,通过日志审计协助管理员在受到攻击后察看网络日志,从而评估网络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策略的有效性,追溯分析安全攻击轨迹,并能为实时防御提供手段。通过对员工或用户的网络行为审计,确认行为的合规性,确保管理的安全。

检测监控技术:对信息网络中的流量或应用内容进行二至七层的检测并适度监管和控制,避免网络流量的滥用、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实验室

哈工大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3月,建有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该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网络测量、网络计算技术等,研究基础雄厚,成果卓著。本实验室共承担国家信息安全重大项目4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863”项目6项,其他国家部委项目近2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文章逾500篇。实验室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在校研究生100余人。业已形成一支目标明确,富有干劲,能够攻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

4创新点编辑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已深入到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开始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着一个问题:当各种各样针对应用的安全威胁来临之时,如何在日益增长并更为复杂的各种应用中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如何将思路创新、技术创新的破冰之计与信息安全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守好自己的那一方阵地?

要有效保证信息安全,其中之一就是要做好数据抢救措施,如加入数据恢复、数据备份、数据销毁等信息安全防御措施。常用的数据恢复技术包括效率源Data Compass数据指南针、HD Doctor、DCK硬盘复制机等。

其实,从较为完整的经典网络安全防护模型--APPDRR中,可以看到网络安全需要的基本要素是:分析、安全策略、保护、检测、响应和恢复,针对这六个基本要素,需要重点关注安全测试评估、安全存储、主动实施防护模型与技术、网络安全事件监控、恶意代码防范与应急响应、数据备份与可生存性六项技术,及衍生而来的可信计算平台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与UTM技术的创新点。

4月12日,在2007中国电子信息创新技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主任方滨兴,畅谈了自己对这八项重点技术创新点的看法。

(一) 安全测试评估技术

安全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单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立体防护。要知道如何防护,就要清楚安全风险来源于何处,这就需要对网络安全进行风险分析。方滨兴认为网络安全的风险分析,重点应该放在安全测试评估技术方面。它的战略目标是:掌握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测试及风险评估技术,建立完整的面向等级保护的测评流程及风险评估体系。他谈到,这一点和过去不一样,过去进行测评没有强调等级保护,就是按照以往测评的模式进行。而《国家信息化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网络安全测试要按照等级保护的原则进行,所以测评也需要服务于这一点。

那么"安全测评"的主要创新点又是什么?方院士认为:

首先,要建立适应等级保护和分级测评机制的通用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产品测评模型、方法和流程,要适应不同的级别就要有不同的测评方法,这里的分级要符合等级保护机制,重点放在通用产品方面,所谓通用产品就是要建成一个标准的流程,不能完全是一事一议,如此一来互相之间也才会有所比较;要建立统一的测评信息库和知识库,即测评要有统一的背景;制定相关的国家技术标准。

其次,要建立面向大规模网络与复杂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的模型和方法;建立基于管理和技术的风险评估流程;制定定性和定量的测度指标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指标体系,只能抽象地表述,对指导意见来讲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二)安全存储系统技术

在安全策略方面,方院士认为重点需要放在安全存储系统技术上。其战略目标有两点:一是要掌握海量数据的加密存储和检索技术,保障存储数据的机密性和安全访问能力。二是要掌握高可靠海量存储技术,保障海量存储系统中数据的可靠性。

关于"安全存储",方院士强调:

首先,采用海量(TB级)分布式数据存储设备的高性能加密与存储访问方法,并建立数据自毁机理。他谈到为海量信息进行高性能加密,虽然有加密解密的过程,但对访问影响并不明显。这其中不能忽视的是此举对算法的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加以注意。而且一旦数据出现被非授权访问,应该产生数据自毁。

其次,采用海量(TB级)存储器的高性能密文数据检索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加密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把它无规则化,让它根本看不到规则,这才是加密。而检索就是要有规律,所以这里就要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如何加密对检索能够尽可能的支持,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安全强度。这就对密码算法和检索都提出来了挑战。

再次,构建基于冗余的高可靠存储系统的故障监测、透明切换与处理、数据一致性保护等方面的模型与实现手段。这里高可靠的关键的还是要依赖冗余,一旦系统崩溃,还有冗余信息。

最后,制定安全的数据组织方法;采用基于主动防御的存储安全技术。

(三)主动实时防护模型与技术

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安全大战愈演愈烈,防火墙、杀毒、入侵检测"老三样"等片面的安全防护应对方式已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方院士认为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片面的被动防护,而更要在防护的过程中强调主动实时防护模型与技术。

他认为主动防护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掌握通过态势感知,风险评估、安全检测等手段对当前网络安全态势进行判断,并依据判断结果实施网络主动防御的主动安全防护体系的实现方法与技术。传统的防护一般都是入侵检测,发现问题后有所响应,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主动防护,通过态势判断,进行系统的及时调整,提高自身的安全强度。通过感知,主动地做出决策,而不是事后亡羊补牢,事后做决策。

方院士在谈到主动防护时说:一是建立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主动防护的新模型、新技术和新方法;建立基于态势感知模型、风险模型的主动实时协同防护机制和方法。

二是建立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特征和恶意行为特征的自动分析与提取方法;采用可组合与可变安全等级的安全防护技术。方院士进一步强调,不同的系统会有不同的需求,应该具备一定的提取能力,进而监控其特征,通过监控判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另外,如果通过检测发现恶意行为,应该对其特征进行提取,提取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监测,或在其他区域进行监测,检查同样的情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要对这个态势进行明确的分析,而这些都需要有自动的特征提取。

(四)网络安全事件监控技术

监测是实现网络安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其中要重点强调的是实施,即网络安全事件监控技术。

方院士认为实时监控的战略目标是:掌握保障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支持多网融合下的大规模安全事件的监控与分析技术,提高网络安全危机处置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三网融合势在必行,不同网的状态下,要实现融合,这就对进行监测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监测水平需要有所提升。[1]

参考文献

  1. 信息安全技术道客巴巴网,20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