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海峡公约
伦敦海峡公约,于1841年7月13日,由当时的欧洲列强——俄罗斯、英国、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缔结。公约重新确认奥斯曼帝国对连结黑海与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的“古代规则”。公约规定,在平时,任何外国军舰禁止进入海峡;而战时,苏丹盟友的军舰可进入海峡。此公约使俄罗斯无法将海军直接开入地中海,从而确保了英国的海上优势。
公约是一系列涉及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众多协议中的一个。该公约是对1833年俄土互助条约[1] 的回应。1833年的互助条约中,奥斯曼帝国允许俄罗斯海军自由通行海峡,而“外国军舰”不可以任何借口进入。
目录
谈判过程
然而,1839年,土耳其人与埃及人间的敌意再度导致了新的埃土战争(1839-41)。埃及再次威胁帝国。1840年,英国的巴麦尊勋爵在伦敦与俄罗斯、奥地利及普鲁士召开会谈。其结果便是1840年的伦敦条约|Convention of London (1840)。
不过,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最初不接受1840年的伦敦条约,故英国也努力说服支持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法国接受多边协定。最终,这些努力达成了1841年的伦敦海峡公约,包含了与1809年达达尼尔条约相同的保证,同时也涵盖了1840年的伦敦条约。
沙皇尼古拉一世同意的动机据闻是因为互助条约带来的不安。尼古拉一世担心其他大国可能会因为俄罗斯与苏丹阿卜杜勒梅吉德一世过于紧密的联盟,从而反对俄罗斯。尼古拉一世还默许英国海军为阻止穆罕默德 • 阿里帕夏所发动的攻击。然而,英俄在该地区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最终导致克里米亚战争。
结果
对英国来说,公约通过阻止俄罗斯强大的新海军主导地中海,从而维持了欧洲的均势。 对俄国来说,公约鼓励英国在该地区采取更具侵略性的策略,导致克里米亚战争。 不同的解释,以及1840年代英俄关系史,表明《海峡公约》似乎在两强之间建立了一个和谐的新时代:俄罗斯海军不进入地中海,英国海军不进入黑海。
这些安排迫使沙皇尼古拉一世放弃他的计画──迫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依赖俄罗斯,并从帝国手上夺取对巴尔干半岛上基督教诸国的控制。然而,公约未能因此使奥斯曼帝国保持完整的独立,相反地,帝国不得不仰赖英法的保护。
背景
公约是列强间为加强奥斯曼帝国实力所达成的协议。它演变自1809年的英土达达尼尔条约。
1831年开始,埃及在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领导下,反抗奥斯曼帝国,导致了埃土战争(1831-33)。 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选择支持奥斯曼帝国。 1833年,俄罗斯派遣了一支海军和军队支持奥斯曼帝国在君士坦丁堡的防御。 英国也同样地支持奥斯曼帝国。
然而,俄罗斯在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盟友,两国签署了反映此一联盟的互助条约。 该条约保证,如果俄罗斯受到威胁,奥斯曼帝国将封闭海峡,不允许外国军舰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