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偶得(老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偶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偶得》中國當代作家老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偶得

「偶得」這個詞是極難說清楚的,似乎與不易解釋的「靈感」有關係,而且「偶得」的深層因素很多,難以剖析。我以親歷試解之,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

不敢妄說自己有什麼靈感,因「偶得」原本就是無意之中的碰到,所以才也敢妄言一番,並非頓悟,權為孩童「探穴」,且是探蟻穴。

史上有一首《偶得》的詩,據考證是宋人趙希邁寫的。全詩如下:

村邑蕭條廨屋低,茆牆缺處補荊籬。市添人語當墟日,田卷車筒漫種時。公事偶無封印早,小胥習懶赴衙遲。閒行摸索街頭石,尋得前朝一片碑。

「廨」,是舊時官吏辦公的處所,「廨屋」,我以為當為「官舍」,起碼是「吏舍」「胥舍」。「茆牆」應該是生滿雜草的矮牆,在南方,「墟日」是集貿交易。這首詩之所以命題「偶得」,在於尾聯,「尋得前朝一片碑」,是偶然的發現,當沒有什麼靈感使然吧?還有,趙希邁為官屬於散漫型的,用現在的話說有點懶散,不作為,也無需嚴格坐班,「封印」是過去官署於歲暮年初停止辦公的意思,印既封存了,不再沾染硃砂了,關門大吉,所以上班也就無論鐘點了,遲到了也無妨,那就閒逛。妙就妙在這「閒逛」上,無尋覓的目標,百無聊賴地摸了石頭,倒是摸出了大名堂,發現了碑跡,是為「偶得」。若是苦尋,未必可得。我之試探發現也屬此類。

我第一次「偶得」在十多歲之時。那時候的孩子的「捕獲欲」並不因為工具等條件的不濟而放棄,我喜歡到村東河裡捕魚,但我少年多舛,體弱不堪,媽媽上河洗衣才允我跟隨去玩,否則看得很緊,生怕出了意外,且是向人索要的孩子,不可不慎。

媽媽去小河洗衣,我總不能蹲在一邊老是看那洗衣,那時的我沒有什麼情趣,不會把普通的要命的洗衣當做「紅粉浣衣」;孩子是耐不住枯燥的,我便有了想法,做一釣具。因釣魚無需下河,影子也逃不出媽媽的視線,便無危險,媽媽也就允了。我找來媽媽平時不大用的大點的針,末端用鉗子夾住,點燃煤油燈,放在燈芯處火燒,稍微見紅就拿下來,放在石頭上下力弄彎,如釣鈎狀。旁邊一定要放一個碗,碗裡盛點涼水,成型以後,馬上濺火,這是我從大一點的夥伴那裡討來的經驗。魚線不是尼龍的,常常用媽媽縫衣用的粗線替代,一端穿過針眼即可。院子裡有的是高粱楷,斬頭去尾,在兩端用線勒出深深的痕跡,便於縛線,且縛線不易滑動。選一根綿槐棍,取直的,以為釣魚竿。後來我奢侈了,將那魚漂綁縛兩段高粱楷,用起來十分的沉穩,不至於讓那些小魚挑逗魚餌一下子拉進深水裡。

我老家的東河的形制很特別,一條細細的水流的上面卻是深淵,大人是不允孩子靠近的,女人們在夏令都是脫去鞋襪赤腳泡在清澈的溪水裡,與白白的河沙融為一體,起初我感到神秘好看,特別是我媽媽等女人的纏腳,我都不眨眼地看着她們放開裹腳布,露出畸形的小腳,放進河水,腳的白與沙的白分不出什麼更白了,但後來知道這對於女人而言簡直就是恥辱,女人們的銳利的目光就像利劍,我也受到了震撼,不敢目視了,便去釣魚了。

起初是「盆漁」,從「盆漁」到釣魚,我經歷了方式的改變過程。取一個臉盆,上覆一塊透明的塑料紙,中間弄出一個窟窿,若拳頭大小,盆中放進誘餌,誘餌多為玉米餅子,或者饅頭,最好是玉米餅子,因下沉不上浮,且不浪費,小麥面饅頭畢竟是很奢侈的,連人都不是天天可食的,拿來餵魚實在是給魚做了饕餮大餐,不捨得。「盆漁」都是在淺水區,約半米就可以了,沒有危險,盆子放好,魚兒就游來,我想不通魚兒未聞食物的味兒,怎麼就趕來呢?後來想,魚兒的嗅覺應該是很敏感的,否則無法解釋了。約十幾分鐘,魚兒進入不少,在岸邊就可以看見,趕快下河端起滿滿的盆子,其實,魚兒進入以後就難以跑出來。而「盆漁」的魚往往是一些「花了漂」(我們叫這個名字,),人是不吃的,只是玩玩,回家都是餵了鴨子。釣魚的自在與快樂是盆漁無法比擬的,所以要去垂釣。

[1]

作者簡介

老才,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