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元史·同恕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史·同恕传出自《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家世业儒,同居二百口,无间言。恕安静端凝,羁卵如成人,从乡先生学,日记数千言。年十三,魁乡校。至元间,朝廷始分六部,选名士为吏属以恕贡礼曹,辞不行。仁宗践阼,即其家拜国子司业,使三召,不起。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即奉元置鲁斋书院,中书奏恕领教事,制可之。

先后来学者殆千数。延祐设科,恕主乡试,人服其公。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见东宫,赐酒慰问。明年春,英宗继统,以疾归。恕自京还,家居十三年,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恕性整洁,平居虽大暑,不去冠带。缙绅望之若景星麟凤,乡里称为先生而不姓。

时萧溪居南山下,亦以道高当世,入城府,必主恕家,士论称之回“萧同”。恕之学,由程、朱上溯孔、孟,务贯浃事理,以利于行。教人曲为开导,使得趣向之正。母张夫人卒,事异母如事所生。父丧,哀毁致目疾,时祀斋角详至。

尝曰:“养生有不备,事犹可复,追远有不诚,是诬神也,可逭罪乎!”与人交,虽外无适莫,而中有绳尺,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物之数也,何以偿为!”至顺二年卒,年七十八。制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恕弟子第五居仁,弱冠从恕受学。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宏度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尝遇有窃其桑者,辄避之,乡里高其行义,率多化服。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九》)

译文

同恕字宽甫,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家中世代从事儒学,同住的有二百口人,他们之间从不背后说长道短。同恕安静稳重,束发就像成年人,向同乡先生求学,一日能记数千言。十三岁时,在乡校夺魁。至元年间,朝廷开始分为六个部,选举有名的读书人担任官吏,关陕因同恕为礼部贡士,推辞没有去任职。

仁宗即位,立刻遣使去同恕家授国子司业,三次遣使征召,都不肯受任。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在奉元设置“鲁斋书院”,中书奏请皇上由同恕领导书院的教学,朝廷同意。先后来学习的有数千人。延祐设科举,同恕再次主考乡试,人们佩服他公正。

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东宫晋见,帝赐酒慰问。第二年春天,英宗即位,同恕因病辞职。同恕从京城回家,居家十三年,家中没有多少存粮,却收藏了几万卷书,他给居室匾额题名为“榘庵”。同恕爱整洁,日常生活中即使在大暑天气,也不除去冠带。缙绅看待他就像敬仰星星和麒麟凤凰一样,同乡的人称他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当时萧溪住于南山脚下,也以道德高尚闻名于世,进城时,一定要到恕家拜访,士人都称他们为“萧同”。同恕做学问,可由程、朱上溯到孔、孟,都力求贯通事理,以利于实行。教育人时委婉曲折进行开导,使之走向正确的道路。

他的母亲张夫人去世后,侍奉继母如同生母一样。父去世后,他因悲痛致使眼得病,当时祭祀斋戒严肃详尽。他曾说:“供养有不到之处,还可以补救,追祭祖宗,如有不诚之处,是对神的亵渎,可以逃脱罪责么?”与人交往,即使不能相互适应、心意相通的表现,而心中却有准则。同乡从他家借走的骡子死了,乡人按价偿还,同恕不接受,并说:“这是它的命数,何必要偿还呢!”至顺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朝廷制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号文贞。同恕的弟子第五居仁,二十岁跟从同恕学习,他博通经史,写字一定用楷书,亲自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

在他门下学习的人,不只学问明达,而且注重提高品德修养。他宽宏大度有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他曾经遇到偷窃他的桑树的人,他就回避了,乡里的人认为他品行高尚,大都接受了他的教化。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