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元史·崔彧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史·崔彧传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崔彧,字文卿,弘州人。负才气,刚直敢言,世祖甚嚣重之。至元十六年,奉诏至江南访求艺术① 之人。明年, 自江南回,首言忽都带儿根索② 亡宋财货,烦扰百姓。世祖虽听其言,然虚实竞不辨决也。 十九年,除集贤侍读学士。彧言于世祖:“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悉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洁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从之。二十年,上疏言时政十八事,开广言路,多选正人诸事。疏奏,即日命中书行其敷事。二十一年,彧劾奏卢世荣不可居相职,忤旨,罢。二十三年,拜中书右丞。三十年,彧言:“大都民食唯仰客籴,顷缘官括商船载递诸物,致贩鬻者少,米价翔踊。臣等议:勿令有司括船为便。”从之。宝泉提举张简及子告或尝受邹道源、许宗师银万五千两,又讼彧不法十余事。有旨就辩中书。彧已书简等所告与己宜时者为牍袖之,视而后对。简父子所告皆无验,并系狱,简疫死,子坐杖罪除名。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彧以久任宪台,乞迁他职,不许。成宗谕之日:“卿若辞避,其谁抗言哉!”大德元年,彧又条陈台宪诸事,皆见于施行。于是彧居御史台久,又守正不阿,以故人痰之。彧进以病辞,成宗谕之曰:“卿之辞退,诚是已,然勉为朕少留之。”二年,加荣禄大夫、平幸政事,寻与御史大夫秃赤奏:“世祖圣训,凡在籍儒人,皆复其家。今岁月滋久,老者已矣。少者不学,宜遵先制,俾廉访司常加勉励。”成宗深然之。彧以是岁九月卒。至大元年七月,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郑国公,谥忠肃。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注】①艺术:阴阳占卜技术。②根索:全部追讨。

译文

崔彧,字文卿,是弘州人。为人自负有才,刚直敢言,深受元世祖的器重。至元十六年,奉诏到江南访求阴阳占卜之人。第二年从江南回京,第一次上奏说使臣忽都带儿全部追讨原宋朝的财物、烦扰百姓等情形。世祖虽然听了他的话,但不能判断他说的是否真实,故未处理。 至元十九年,任集贤侍读学士。崔彧对世祖说:“阿合马掌权时,同朝官员都知他奸恶,但无一人提出要怎么办;等到阿合马被处死后,这些人又各自表示自己的清白,这是最大的欺骗。前面已有圣旨,凡是阿合马任用的人统统革职。”世祖同意他的建议。至元二十年,上书提出有关政事的十八条意见,说到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多选用正直之人等事情。奏章刚交上去,元世祖当天就命中书省先选择其中可行的事情立即施行。至元二十一年,崔彧劾奏卢世荣,指出他不能担任宰相职务,违反了皇帝旨意,被罢官。至元二十三年,被任命为中书右丞。至元三十年,崔彧上书说:“大都百姓的食粮全赖商人供给,近来因为官府将商船征去运载朝廷的各种物资,致使粮商稀少,米价暴涨。臣等认为,不要让官府为了一己之便征发民船。”朝廷允准。宝泉提举张简和他的儿子指控崔彧曾受邹道源、许宗师的贿赂银五千两,又指控崔彧十多件违法的事。朝廷传旨,让他在中书省进行辩论。崔彧把张简等人告自己的内容和自己应该回答的内容都写在木片上藏在袖子里,看了以后才回答。经查实,张简父子的指控都没有证据,一并将他们以诬告罪下狱。张简在狱中死亡,儿子被判杖刑,削去官职。 至元三十一年,元成宗即位。崔彧认为自己已久任御史台官员,请求调任别的职务,不被允许成宗对他说:“卿若辞去此职,还有谁来秉忠直言呢!”大德元年,崔彧又分条陈奏若干意见,均被皇上采纳施行。在这时,崔彧在御史台居官日久,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逢迎任何人,因此许多人疾恨他。崔彧便称病辞职。成宗对他说:“卿要辞退是可以的,但要勉力为朕再留任几年。”大德二年,崔彧被加任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不久与御史大夫秃赤上奏:“世祖曾经圣明地训示,凡是登记在册的读书人,他的全家都不服劳役。现在时间已经久远,老者已经去世,年轻一辈不认真学习。应遵循先朝制度,使廉访司时常加以勉励。”成宗深深地感到他说的很对。崔彧在这年九月去世。至大元年七月,被追赠为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郑国公,谥号“忠肃”。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