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巎巎列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史·巎巎列传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巎巎字子山,康里氏。祖燕真,事世祖,从征有功。巎巎幼受业国学..,博通群书。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辩,法家拂士不能过之。始受.承直郎、集贤待制,迁.兵部郎中,转.秘书监丞。奉命往核泉舶,芥视珠犀,少不留目。累迁至礼部尚书。
国制,大乐诸坊咸隶礼部,遇公宴,众伎毕陈。巎巎视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先是,文宗励精图治,巎巎尝以圣贤格言讲诵帝侧,裨益良多。顺帝践祚,巎巎侍经筵,日劝帝务学。帝暇日欲观古名画,巎巎即取郭忠恕《比干图》以进,因言商王不听忠臣之谏,遂亡其国。帝察其真诚,虚己以听。
巎巎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大臣议罢先朝所置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属官。巎巎进曰:“民有千金之户,犹设家塾,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邪!”帝闻而深然之。巎巎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人皆宗之,萃于其门。达官有怙势者,言曰:“儒有何好,君酷爱之。”巎巎曰:“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世祖尝暮召我先人坐寝榻下,陈说《四书》及古书治乱,至丙夜不寐。世祖喜曰:‘朕所以令卿从许仲平学,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今汝言不爱儒,宁不念圣祖神宗笃好之意乎?且儒者之道,从之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伦咸得,国家咸治;违之则人伦咸失,国家咸乱。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乱我国也。”达官色惭。
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复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热疾卒家贫几无以为敛帝闻之震悼其所负官中钱台臣奏以免之。巎巎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巎巎列传》)
译文
巎巎字子山,隶属康里氏。他的祖父燕真,侍奉元世祖,跟随世祖南征北战,建立战功。巎巎自幼在国子监读书,博览通晓群书。他遇事时,英气勃发,撩起胡须,侃侃论辩,即便是忠臣贤士也超不过他。巎巎起初被任命为承直郎、集贤殿待制,升为兵部郎中,转任秘书监丞。巎巎奉命前往核察泉州的船政,视珍珠财宝如草芥,连看都不看。巎巎多次升迁至礼部尚书。
根据元朝的制度,音乐舞蹈等机构都隶属于礼部,遇上礼部举办公宴,各种歌舞艺人都列队侍奉。巎巎对这些都很淡然,他的下属各官,也都正襟危坐,不敢有轻浮举动。起初,元文宗励精图治,想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巎巎曾选取圣贤的格言在皇帝身边讲解,皇帝受益良多。元顺帝即位之后,巎巎担任给皇帝讲解经书的经筵官,经常劝皇帝致力于经学。皇帝在闲暇之日想浏览一下古代的名画,巎巎就拿出郭忠恕画的《比干图》请皇帝看,趁机说商王不爱听忠臣的劝诫,因此就亡国了。皇帝觉得他态度诚恳,虚心听取他的意见。
巎巎对于需要纠正的有过失的时政,他从来没有沉默过。有大臣提出,想把前朝设置的奎章阁学士院和艺文监等机构撤销,巎巎上书说:“平民百姓有了价值千金的家产,尚且要设立私塾,聘请老师,哪有富有四海的堂堂天朝,竟然连一所学校也容不下的道理呢!”皇帝听了以后,深深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巎巎因为声望很高,又官居高位,并且很喜爱儒士超过了饥渴时(对饮食的渴求),所以四面八方的读书人都以他为领袖,聚集在他的门下。有位凭借权势的达官说道:“读书人有什么好?你竟如此喜爱他们!”巎巎说道:“世祖认为儒学足以使天下达到太平,他让裕宗向赞善王恂学习。世祖曾在夜间召我的祖先来到他的床边,让我祖先讲说《四书》以及古今治乱的史实,到半夜还不想睡。世祖高兴地说:‘我之所以让你向许仲平求教,正是想让你把那些有益于国家的言论告诉我,你应更加勤勉礼敬,来符合我的期望。’现在你说不喜欢读书人,难道你不考虑圣祖、神宗的极为喜爱儒士的深意吗?况且,儒学的大道,遵从它则君主就会仁爱、臣子就会忠诚、父亲就会慈爱、子女就会孝顺,人伦都具备,国家都太平;如果违背了它,则人伦都丧失,家国都会混乱。你想把你的家庭关系搞乱,我不能阻止,但你千万不要用这种言论把我们的国家搞乱。”说得那位达官面有愧色。
不久巎巎出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第二年,他又以翰林学士承旨,被召回入京。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染热病去世。巎巎家境贫穷,几乎无法为他装殓。皇帝听说了这件事,感到震惊、悲伤。他所欠公家的钱,御史台大臣们奏请免除他的债务。巎巎擅长楷书、行书、草书,行家认为他的书法颇得晋人书法的精髓,他书写的零张片纸,人们都把它当作宝贝收藏,不亚于对金银宝物的珍视。朝廷给他加谥号为“文忠”。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