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杨枢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史·杨枢传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枢字子明。父天安,字全甫,秉直仲子也。岁癸酉,从秉直降。太师木华黎以其兄天倪为万户,而质天安军中。己卯,从略地关右,生擒鄜州骁将张资禄号张铁枪者。乙酉,武仙杀天倪于真定,天安率众来会天泽,并力攻仙,败走之。以功授行北京元帅府事,抚治真定。庚寅,宋聚兵邢之西山,声言为仙援,遣其徒赵和行间城中,诬倅副李甲、刘清尝输款为内应。守将械两人送府,大帅趣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自鞫之,果得其情,遂斩和以徇。壬辰,从伐金乙卯卒。
枢年二十余,以勋臣子知中山府,有治绩。甲寅,初籍新军,天泽以长兄二子各有官位,而仲兄之子未仕,乃奏枢为征行万户,配以新军,戍唐、邓。乙卯,败宋舟师于汉水之鸳鸯滩,赐金虎符。戊午,宪宗伐宋,入自蜀,从天泽诣行在,朝帝于大散关。帝劳之曰:“卿久镇东方,兹复远来,勤亦至矣。”枢对以壮言,遂命为前锋。宋立剑州,侨治于苦竹崖,前阻绝涧,深数百尺,恃险而不备,帝使枢侦之。枢率健卒数十,缒而下,得其所以致师处以闻,帝趣枢急取之,宋人惧,乃降。翼日,大宴,帝顾皇后,命饮枢酒,且谕新附渠帅曰:”我国家自开创以来,未有皇后赐臣下酒者,特以枢父子世笃忠贞,故宠以殊礼。有能尽瘁事国者,礼亦如之。”
己未,从天泽击败宋将吕文德于嘉陵江。世祖即位,改赐金虎符。中统二年,从天泽扈驾北征。三年,李璮叛据济南,复从天泽往讨之。枢一军独当其险,夹涧而城,又命作苇炬数百置城上。逮三鼓,贼果至,飞炬掷之,弓弩齐发,贼众大溃,璮就擒。至元六年,高丽人金通精据珍岛以叛,讨之,岁余不下。七年,进枢昭勇大将军、凤州经略使。枢至,与战,大破之,其地悉平。十二年,复以万户从丞相伯颜伐宋,宋平,署安吉州安抚使。十四年,移疾还。二十四年,卒。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有删改)
译文
杨枢字子明。父名叫天安,字全甫,是秉直的第二个儿子。癸酉年,跟从秉直投降。太师木华黎让他的兄长天倪担任万户,质押于天安的军队中。己卯年,跟从(木华黎)占领关右,生擒鄜州猛将号称张铁枪的张资禄。乙酉年,武仙在真定杀死天倪,天安率部下与天泽会军,合力攻打武仙,击败对方,使之逃走。因功被授予行北京元帅府事一职,担任真定主官。庚寅年,南宋聚兵于邢地的西山,扬言支援武仙,派遣间谍赵和潜入城中,诬陷副将李甲、刘清尝暗中投降成为内应。守将把这两个人戴上刑具送到府衙,大帅命令处死这二人。史天安猜测其中有诈,请求亲自审问,果然得到了实情,于是把赵和斩首示众。壬辰年,天安跟从伐金,乙卯年去世。
史枢二十多岁时,凭借功臣之子的身份任中山府知府,治绩不错。甲寅年,初入新军,天泽因为长兄二子各有官位,然而次兄之子没有官位,就上奏让史枢担任征行万户,入新军,戍守于唐、邓。乙卯年,于汉水的鸳鸯滩击败宋朝水师,被赐予金虎符。戊午年,宪宗讨伐宋朝,从蜀地进入,史枢跟着天泽去天子所在之地,于大散关拜见皇帝。皇帝安慰他说:“你久镇东方,从远地而来,很勤勉啊。”史枢用壮言应答,于是被任命为前锋。宋朝在苦竹崖修建剑州和侨治,前有深涧阻隔,深数百尺,倚仗地势险要而不加防备,皇帝派史枢去侦察。史枢带着几十名强健的士卒,顺着绳子下去(用绳子拴着人下去),找到了那可以用来把部队送过去的地方,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催促史枢迅速去攻占,宋人害怕,于是投降了。第二天,大摆宴席,皇帝召来皇后,命她赐给史枢酒,并且告诉刚刚归顺的渠帅说:“我国自从开创以来,未曾有过皇后赐酒给臣下之事,只是因为史枢父子世代极其忠贞,因此我用这种特别的礼遇表示宠爱。凡能鞠躬尽瘁事奉国家的,也以此礼待之。”
己未年,杨枢跟从天泽于嘉陵江击败宋将吕文德。世祖即位后,改赐他金虎符。中统二年,杨枢跟从天泽随侍帝王的车驾北征。世祖三年,李璮叛乱占据济南,杨枢又跟从天泽去讨伐。杨枢一军独守险要之地,紧挨着深涧筑城,又命制造数百苇炬置于城上。等到三鼓时分,敌人果然到了,杨枢的部下用飞炬扔过去,弓弩齐发,敌军大败,李璮被擒。至元六年,高丽人金通精战据珍岛叛乱,朝廷讨伐他,一年多也攻不下。七年,朝廷进封杨枢为昭勇大将军、凤州经略使。杨枢到达后,与(金通精)战,大破之,叛乱之地全部平定。十二年,又以万户的身份跟从丞相伯颜伐宋,宋平定后,任安吉州安抚使。十四年,因病还朝。二十四年,挂了。(译者/尹瑞文)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