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管如德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管如德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管如德,黃州黃陂縣人。父景模,為宋將,以蘄州降。先是如德嘗被俘虜思其父與同輩七人間道南馳為邏者所獲械送於郡如德伺邏者怠即引械擊死數十人各破械脫走間關萬里達父所至是,入覲,世祖笑曰:「是孝於父者,必忠於我矣。」一日,授以強弓二,如德以左手兼握,右手悉引滿之,帝曰:「得無傷汝臂乎?後毋復然!」

嘗從獵,遇大溝,馬不可越,如德即解衣浮渡,帝壯之,由是稱為拔都,賞賚優渥。授湖北招討使,總管本部軍馬,佩金虎符。丞相伯顏取臨安,選能招諸郡者,眾推如德,如德銜命往喻,紹興諸郡皆下。初,世祖以寶刀賜如德,及與敵戰,刀刃盡缺。宋平,入覲,如德以刀上呈,曰:「陛下向所賜刀,從軍以來,刀缺如是矣。」帝嘉其朴。

時法制未備,仕多冗員,而軍民之官,廩祿未有定製,故如德言及之。權臣抑不得上。丞相阿塔海命馳驛奏出征事,入見,世祖問曰:「江南之民,得無有二心乎?」如德對曰:「往歲旱澇相仍,民不聊生,今累歲豐稔,民沐聖恩多矣,敢有貳志!使果有貳志,臣曷敢飾辭以欺陛下乎!」帝善其言,且喻之曰:「阿塔海有未及者,卿善輔導之。」

遷江西行尚書省左丞,時鐘明亮以循州叛,殺掠州縣,千里丘墟,帝命如德統四省兵討之。諸將欲直搗其巢穴,如德曰:「今田野之氓,疲於轉輸,重困斯民,而自為功,吾不為也。」於是遣使喻以禍福,賊感如德誠信,即擁十餘騎詣贛州石城縣降。平章政事奧魯赤怒其跋扈不臣,欲以事殺明亮,如德聞之曰:「皇元仁厚,未嘗殺降,明亮叛人,何足惜,所重者,信不可失耳!」年四十有四,卒於軍。 (選自《元史•管如德傳》,有刪改)

譯文

管如德,黃州黃陂縣人。父親管景模,是宋國將軍,率領蘄州軍民投降元國人。在這之前,管如德曾被俘虜,他思念父親,與同輩的七個人由小路南逃,被巡邏的軍士抓獲,給他們加上刑具押往郡城。管如德乘押送的軍士懈怠時,就用身上的刑具打死了幾十名押送軍士,他與其他七個人都打破了各自身上的刑具逃走,歷經萬里才到達父親那裡。

到這時,他們入朝覲見元朝皇帝,世祖笑着說:「像這樣孝順父親的,也必定會忠於我。」一天,皇帝給他兩張強弓,管如德用左手握住兩張弓,用右手將兩張弓弦全都滿滿地拉開,皇帝說:「沒有傷着你的手臂吧?以後不要再這樣了!」他曾隨從皇帝打獵,遇到一條大溝,馬跨不過去,管如德脫下衣服遊了過去,皇帝讚賞他的勇敢,給予他的賞賜很豐厚。

授任管如德為湖北招討使,總管本部的軍馬,佩金虎符。丞相伯顏攻取臨安,挑選能招降諸郡的人,大家推舉管如德,管如德接受命令後前去招降,紹興諸郡都被他說服投降。當初,世祖賜給他一把寶刀,等到與敵軍交戰,刀刃都是缺口。宋國被平定後,他入朝覲見皇帝,管如德將刀呈上去,說:「陛下過去賜給我的寶刀,自我從軍以來到現在,刀上的缺口都這樣了。」皇帝表彰了他的樸實。當時法制還沒有完備,有很多閒散無用的官員,而領軍和治民的官員,還沒有固定的俸祿制度,因此管知德談到了這些事情。但被權臣壓了下來,沒有報給皇帝。丞相阿塔海命令管如德乘驛馬緊急赴京報告出征的事,他得到皇帝召見,

世祖問他說:「江南的百姓們,難道說沒有二心嗎?」管如德回答說:「往年旱澇災害連續發生,百姓們難以生存,現在連續幾年豐收,百姓們受到的聖恩多了,哪裡敢有異心呢!假使有異心的話,臣下怎麼敢說假話欺騙陛下呢!」皇帝很讚賞他所說的,而且告訴他說:「阿塔海有處理不好的事,你認真地輔佐開導他。」升任江西行尚書省左丞,當時鐘明亮占據循州叛亂,殺害劫掠州縣的百姓和財物,使方圓千里的地方變為廢墟,皇帝命令管如德統率四省的兵力前去討伐。諸將想要徑直進攻鍾明亮的根據地,管如德說:「現在種地的百姓,已經為運輸糧餉搞得筋疲力盡,再加重他們的困苦,而自己求取功勞,我不做這樣的事。」

於是派遣使節前去鍾明亮那裡,向他們講明利害,反叛者為管如德誠懇有信義的行為所感動,就帶着十餘名騎士前往贛州石城縣投降。平章政事奧魯赤恨叛亂的人強橫不肯屈服,想藉故殺死鍾明亮,管如德聽到後說:「皇元待人仁厚,從不殺投降的人,鍾明亮是叛亂的人,不值得憐惜,但我們所注重的,是不能失去信義!」他四十四歲時,在軍中去世。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