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元史·萧渼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史·萧渼传出自《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萧渼,字惟斗,其先北海人。父仕秦中,遂为奉元人。渼性至孝,自为儿时,翘楚不凡。稍出为府史,上官语不合,即引退,读书面山者三十年。制一革衣,由身半以下,及卧,辄倚其榻,玩诵不少置,于是博极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靡不研究。学者及其门受业者甚众。孛术鲁翀,字子翚,尝从其游,其学益宏以肆。翰林学士承旨姚燧以书抵渼曰:“燧见人多矣,学问文章,无足与子翚比伦者。”于是渼以女妻之。渼尝出,遇一妇人失金钗道旁疑渼拾之谓曰殊无他人独翁居后耳渼令随至门取家钗以偿其妇后得所遗钗愧谢还之。乡人有自城中暮归者,遇寇,欲加害,诡言“我萧先生也”,寇惊愕释去。

世祖分籓在秦,辟渼与杨恭懿、韩择侍秦邸,渼以疾辞,授陕西儒学提举,不赴。省宪大臣即其家具宴为贺,使一从史先诣渼舍,渼方汲水灌园,从史至,不知其为渼也,使饮其马,即应之不拒,及冠带迎宾,从史见渼,有惧色,渼殊不为意。后累授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改集贤侍读学士,皆不赴。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入觐东宫,书《酒诰》为献,以朝廷时尚酒故也。寻以病力请去职。俄除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依前右谕德,疾作,固辞而归。卒年七十八,赐谥贞敏。

渼制行甚高,真履实践,其教人,必自《小学》始。为文辞,立意精深,言近而指远,一以洙、泗为本,濂、洛、考亭为据,关辅之士,翕然宗之,称为一代醇儒。所著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及《勤斋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元史•萧渼传》

译文

萧渼,字惟斗。他的祖先是北海人。父亲在陕西做官,于是萧渼成为奉元人。渼天性极为孝顺,自儿时起,就很优秀表现出不一般。刚成年出任府史,与上级官员言语不合,他就辞职,在南山读书达三十年。萧渼缝制了一件皮衣,长达下半身,就寝时,就倚卧在榻上,思考诵读,一时也不放弃。他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无不研究。求学的人登门接受其教诲的非常多。孛术鲁翀,字子晕,曾经跟随萧渼学习,他的学问更加宏博广大。翰林学士承旨姚燧,在给萧渼的书信中说:“我见的人很多了,在学问和文章上,没有人能够.与子晕相提并论。”由此萧渼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萧渼有一次出门时,遇见一个妇人,在路旁遗失金钗,妇人怀疑是萧渼拾到了,对他说:“这里绝无他人,只有老翁你在后面。”萧渼让她跟随他到家中,取出自已家的金钗送给她,这个妇人后来找到遗失的金钗,惭愧地送还萧渼的金钗。萧渼的一个同乡晚,上从城中回家,途中遇到强盗,强盗想要杀害他,同乡诈称:“我是萧先生。”强盗很惊讶,将那位同乡释放之后离开了。

世祖被分封在秦地,征召萧渼和杨恭懿、韩择到王府任侍从官,萧渼以有病为由推辞,又被任命为陕西儒学提举,他没有赴任。行省的大臣到他家里备宴为他庆贺,派从史先到萧斛家里,萧渼正在井边打水浇菜园。从史到后,不知道他就是萧渼,而要他给马饮水,萧渼便答应了,并不拒绝。等到他穿戴整齐出去迎接宾客时,从史见到萧渼后,露出害怕的神情。萧渼却毫不介意。后来他接连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又改任集贤侍读学士,他都未赴任。大德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右谕德,抱病来到京城,进入东宫,晋见太子,他写了一篇《酒诰》献给太子,因为当时朝廷崇尚饮酒。不久萧渼以病为由,极力辞去职务。不久授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仍任前职右谕德,因为有病,萧渼坚决辞官而回到故乡。他去世时七十八岁,皇帝赐谥号“贞敏”。

萧渼修养很高,凡事要亲自实践,他教导别人,一定要从《小学》开始。他所写的文章,立意精深,语言浅近,而旨意深远,他完全以儒学为根本,以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的解说为依据,关辅之士一致奉他为宗师,被称为一代学识纯正的儒者。他的著作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以及《勤斋文集》,流行于世。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