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先生素描(林国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先生素描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先生素描》中国当代作家林国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先生素描

“先生”,本名叫徐重庆,现居浙江湖州市。虽然仅有初中学历,但他曾师从赵景深、孙席珍、黄源等现代文学大家,自学成才。他在国内外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出版了专著,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的创会会员,中国十五位南北读书名家”之一,郁达夫研究专家,湖州师范学院名誉研究员,是当地响当当的文化名人。朋友圈里都不叫他真名,而亲切地叫他“先生”。

在认识先生之前,我就听到过的其大名及许多有关他的趣闻逸事。诸如他如何风趣,如何博学,如何不张扬,听得多了,难免有些好奇,心里想,有机会认识一下。2016-09-01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2005年夏天的一次文友饭局上,那天先生也来了,一本正经地坐在席间,话不多,精神矍铄,面容儒雅,身上果然带有老辈文人的风范——谦逊、平和,充满智慧的眼睛总是眯眯的,说什么都是乐呵呵的……此前,我虽然久仰其大名,却无缘谋面。此次,一见如故,遂成忘年之交。便与先生结下了缘,可说过从甚密,我虽不敏,却受益良多。更加明白了“缘份”这两个字的含义。不仅有缘见面,更加有份人生真善美追求之友谊开始。

我经常踏访先生的家。说家,其实是个书的天地,三间居室都做书房了。他自己形容是“湖州人间过路书斋”。房里四周都垒放着他淘来的“宝贝儿”,连客厅两旁都有书柜,粗粗一看即可知其书数量是惊人的。说其坐拥书城,是不算过分的。客厅靠墙摆了一张单人床,中间放个已使用十多年的旧书桌,旁边地上也堆满了书。书桌上放着摊开的文稿纸笔,先生平常就把这里当书房。每天一大半的时间都猫在这个窝里看书、整理书、写东西以及接待访客……

先生的文字,都可以把玩。神采多于俗调,纯而浓,杂而深,乃内心的静与目光的明所致,向内坚守固有之温情,向外不失冷观之觉态,其文深若林海,淡似春水,与读者是无缝对接极具亲和力。他品评文人作品,以心入门,会心之余,有多致的盘诘。梳理文坛佚事,绝不附会别人,自己娓娓道来,常出奇思,语惊四座。许多中断了的读书人的情调,在他身上是时隐时现的。我喜欢先生非正宗的学究气,思考文史旧迹时,偶见妙思,又不张扬,在絮语里暗藏己意,细细考究,是大有学问的;其内心的敏感,对陈年往事,多伤感的记叙,内省的因素很多,读起来有着不小的痛感。同代人的装腔作势,是看不到的。但他又没有旧文人的酸腐气,看法常常是鲜活的个性的生命之流。叹古史,忆旧人,讥时弊,挥洒自如,九曲回肠,宛转多妙。在短章里沉于心的深井,常常拷问出虚幻与实有的东西。而苦涩里又不见顾影自怜的轻薄,文字后是一位本色文人自重大爱的气息。

先生并不是一个只藏不看的纯粹藏书家,他说自已藏书是为了使用方便。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尤其是对建国前新文学一些作家的研究更是有独到见解。他热心本土文化,像《消逝的湖州风景》等文就是他多年积累下来的对家乡的印象。从古城老街到民风民俗,从地方人物到市井生活,他笔下的家乡,可以让人看到江南的轻柔水灵、也可以看到生活的厚重。这些文章在很多读书人眼里都是赏心之作。先生又是个非常严谨的人。每写一篇文章,都要查阅大量资料,每个细节都要认真考证,生怕出差错误导读者。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了心血,都有真知灼见,或深或浅,几乎没有无关痛痒的文字。他说,有的人凭一句话可以写一本书,而我是读好多书才能写一句话。有一次,他撰写一篇二千多字的文章,竟查了上百种资料。正是这种孜孜不倦、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得先生的一些文章能赢得读者内心的感叹。

在当地,先生的人品是众口皆碑的。不与人争名于朝,不对人夺利于市,不与人争一日之高低,自己寂寞地做学问,读书写作笔耕不辍。文追内涵——爱随意蕴,浩然情深;字求厚重——书道自然,涓秀活泼。当人们看过他的字和书后,相信许多人体会最深的恐怕就是两个字“火候”。最难得的是他的态度又是格外的谦虚。先生在他的“人间过路书斋”的居所里,经常接待各地学者、文友、学生的拜访求教,人欲求之,先生欣然应允,分文不取。也常有媒体请他做访谈,均被先生婉言谢绝。就连央视四套记者、浙江日报副刊主编曾想采访拍摄,他都不肯露脸,并风趣的答道:“我乃一介草民,上不了大场面,老老实实做点事才是本分。”如果说当下文化人中不乏胁肩送谄高度缺钙者流;那么,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钻研学问上的先生源自传统文化的文人风骨,恰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此即“士”之所以有别于新概念的“知识分子”。

鄙人天性愚钝,不善经营,然而多年来也颇阅得些炎凉,深感同为文人,其对晚辈做法却迥然不同。有些人惯于居高临下,一向只看到自己的那点儿价值,却无视别人(包括晚辈)的价值,他们与晚辈交往,大抵是要人家为他们服务而已。这些人的行径,与先生的一如既往以真诚平等对待后生,时时关注他们的文化成长相比,简直判若云泥!也许正因这样,古道热肠的先生才在人群中尤其是晚辈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更多的尊重。先生写得一手清秀漂亮的老宋体钢笔字,写在纸上更浑如印出来一般。每逢岁尾,我总会收到他亲笔书写的迎新贺卡。2007年底,我欲出版散文随笔集《羡慕自己》,便将写序的苦差使强加于先生,但先生仍于极度繁忙里拨冗撰序。透过先生情深意真的序,我更强烈地感到了他非凡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价值。

先生一生饱经磨难阅尽沧桑,世事人情均已看透,为人正直豁达,清贫澹泊自处,埋头于学问,博学睿智是圈内熟知的。晚年乃自号其书斋曰“人间过路书斋”。此中有深意在焉。然而先生平日性情随和,谈吐幽默,文心仁厚,一如佛子。先生天性开朗,说话诙谐,是典型的乐天派,而最难得的是他的态度又是格外的谦虚。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先生人缘极好,有他在的场合,我们总学到不少;倘若有一天他突然变端庄了,我们便怅然若失,端庄的老徐还是老徐吗?当然是!只是风趣的先生更使我们感到亲切随和。先生是亦庄亦谐,亦张亦弛,属于那种老少咸宜型的人物。

然而,我们喜欢跟他相处,并不全因为他博学,更因为他的透亮,少心机,无城府。他对人从不设防,很少伤及无辜,却容易被无辜所伤。他会介怀吗?也许;不过很快就忘了。这勿宁说是他的宽容,不如说是他的憨性。其实熟人圈里,像先生这样的愉快人物总有一些,伶牙俐齿,活色生香,但先生的不同在于他的适度,他知道场合,这里头有分寸有火候的掌握,也是他的天性和本能。据我所知,他很少藏否人物,也极少言语刻薄,当面是这样,背后也是这样,这不是圆滑世故,这是他的温柔敦厚。还有就是,先生很懂得“承让”,倘若聚会中另有一个伶牙俐齿的人物,那么先生便宁愿当一回听众,和我们一起咯咯傻笑。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喜欢抽烟和喝两口。烟酒之于先生,那就像水之于鱼,更准确地说,就像漂亮女人之于一个情种,明知道沾上了会有很多麻烦,却身不由己,以一种飞蛾扑火的精神扑上前去。平日,先生抽烟的确很厉害,案前烟缸里烟蒂总是满满的;先生喝酒,虽然善饮,却从不贪杯。无论他人如何催逼,先生总是小口小口地抿着,似乎慢慢品味五味人生。他喝一次酒,总得花去个把时辰,那种漫不经心的散谈,那种无拘无束的洒脱,那种天马行空的旷达,那种随遇而安的闲适,那种不尚追求的绝俗,那种享受庸常生活的快意,似乎都从他酒杯中流出。一如《诗经·大雅》所云:“醉之以酒,饱之以德”。可是,我却从没见先生醉过。从他的喝酒中,我真相信“别肠”之说。

每逢先生抽烟、品酒的时候,也正是朋友们品先生的时候。尽管他没有“吴姬压酒劝客尝”的环境,没有“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气概,没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境界,但总有“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的享受与“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史论。在我印象中,古今文史哲经,名家趣闻逸事,先生都无所不知。也只有在闲聊中或是饭桌上,他那超群的记忆与敏捷的才思才得以淋漓尽致表现。在我眼中,先生抽烟、品酒是享受,品先生抽烟、品酒同样是享受,品先生的谈吐和文字,更是余香满口。

身材不高、已年过七旬的先生,一直单身,虽说市电影公司退休工资不高,生活清贫,他还是淡薄名利,坦荡做人。每每小聚,只给我们想要的,我们要的是海阔天空,欢声笑语;倘若有一天我们心有同感,想跟他聊点“虚空”,他自然很配合的,先泡上一杯茶,再点上一支烟,坐在椅子上,神情真诚而庄重,说话多有风趣。与众谈,引经据典,秀内慧中;笑谈人生,精辟绝妙;都会听到他带来的很多古今的历史文化经典掌故,很是享受这“听觉的盛宴”。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清正,厚道,宽宏,善良,谦逊……

很不幸的是前年十月,先生突发脑溢血,我接到朋友的电话后立即赶往医院探望,望着已被手术抢救过来但整个人昏迷着的先生,内心不禁阵阵酸楚,扼腕叹息。之后,先生病情虽有好转,有意识但却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甚是遗憾。我敬佩先生的人品,惟有虔诚祈祷上苍,祝福先生早日康复。[1]

作者简介

林国强,男,笔名林丛中,浙江湖州吴兴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