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光叶丁公藤

光叶丁公藤

中文学名:光叶丁公藤

拉丁学名:Erycibe schmidtii Craib

界:植物界

光叶丁公藤(学名:Erycibe schmidtii Craib)是旋花科丁公藤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250米至12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谷密林和疏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花丝长约1毫米,基部扩大,花药长1.8-2毫米,圆锥状,顶端长渐尖,基部心形;雌蕊长约2毫米,子房圆柱形;柱头冠状,边缘有小裂片。浆果球形,干后黑褐色,直径约1.5厘米。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基源 [1]

形态特征

高大攀援灌木(云南记录高2-3米),小枝圆柱形,灰黑色,有细棱,无毛或贴生柔毛。叶革质,卵状椭圆源长圆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2.5-6厘米;顶端骤然渐尖,基部宽楔形或稍钝圆,两面无毛,侧脉5-6对,至边额网结上升,网脉在背面通常不明显,有微小斑点;叶柄长;1-2(-3.5)厘米,幼时被徽柔毛。

老时无毛。聚伞花序聚集成圆锥状,腋生和顶生,比叶短很多,长2-7厘米,密被锈色短柔毛,间有2叉状毛;花梗长2-5毫米,萼片近圆形,长约3毫米,外面稍密被锈色短柔毛,内萼片毛较密,胆边缘无毛和被缘毛;花冠白色,芳香,长约8毫米,深5裂,瓣中带密被黄褐色绢毛,小额片长圆形,边缘啮蚀状。

花丝长约1毫米,基部扩大,花药长1.8-2毫米,圆锥状,顶端长渐尖,基部心形;雌蕊长约2毫米,子房圆柱形;柱头冠状,边缘有小裂片。浆果球形,干后黑褐色,直径约1.5厘米。

别名:包公藤。

木质藤本,嫩枝疏生微柔毛,老枝有细棱。

叶:单叶互生,革质,叶片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骤然渐尖,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5~8条,侧脉伸至近边缘,于叶面不凹入。

花:圆锥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被锈色短柔毛,花冠白色,裂片边缘啮蚀状。

果:浆果卵状椭圆形,黑色。

分布范围

产屏边、西畴,海拔1200米左右的林内。广西、广东也有。分布锡金,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越南。

生长于海拔250米至12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谷密林和疏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源

为旋花科丁公藤属植物光叶丁公藤的根、茎。丁公藤属全世界约66种,中国约11种。

参考资料

  1. 光叶丁公藤,植物智,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