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赞般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光赞般若 |
光赞般若经 佛经名。10卷。西晋竺法护于泰康七年(286)译于长安。译出后一直湮没于凉州,90多年后经东晋名僧释道安表章,遂行于世。 该经为《大般若经》第二会之别译,主要宣扬一切现象“性空幻有”的道理,并以佛自舌根放光照三千世界,光中生莲华,华上诸佛出现,称赞佛教“般若”智慧,故云光赞般若。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光赞经》《光赞般若经》或《光赞摩诃般若经》。相对于小品般若经初译本《道行般若经》,本经是大品般若经的初译本,相当于梵本二万五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大般若经》)第二会八十五品中的最初二十七品, 也相当于无叉罗所译《放光般若经》二十卷、九十品中的最初三十品,及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九十品中的最初二十九品。本经梵本于西晋太康七年(286),由于阗沙门只多罗持来,竺法护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译出。本经共分二十七品,始自《光赞品》,终于《雨法宝品》。关于本经经名,是因佛自舌根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中生出莲华,莲华上复出现诸佛,称扬赞叹此般若故称《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竺法护
竺法护西晋高僧。法护祖先为月支人,世居敦煌。八岁出家,师事竺高座,遂以竺为姓。性纯良而好学,每日诵经数万言,博览六经,涉猎百家。当时中原地区虽然礼拜寺庙、佛像,然而大乘经典未备,法护立志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文,泰始元年(265)携带大批经典返回东土,居于长安、洛阳,专事译经,精勤行道,广布德化,时人称为月支菩萨、敦煌菩萨。 太康六年《正法华经》问世之后,国人始知观音之名。据《出三藏记集》所载,法护译经共有《光赞般若》《普曜》《大哀》《度世品》《持心》《首楞严》《贤劫》《维摩》《无量寿》《正法华》等大乘经典凡一五四部、三○九卷。 《历代三宝纪》依诸经录而增列法护译作为二一○部、三九四卷,《开元释教录》则删减为一七五部、三五四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