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克孜尔尕哈烽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克孜尔尕哈千佛洞附近,距离库车县城13公里。

汉武帝时期,由于西域归汉朝版图,因此汉朝的烽燧制度也在西域地区实施。当时长城已经修至玉门关,而关外就是大漠戈壁,不易修建长城,改为亭障护卫烽火台,仅新疆境内目前就发现了数百座烽燧遗址。

烽燧现状

烽燧的残高仍有16米,东西底边长6米,南北宽4.5米.分层夯层约15厘米,夯土层中加有芦苇和树枝.烽燧上部以木拄为骨架,顶部由土坯垒砌。燧顶由于风化原因形成一缺口,形似双烽。

一般烽燧附近设有驿站,克孜尔尕哈烽燧北侧亦有古建筑遗迹。

文物遗存

克孜尔尕哈烽燧,基底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米,南北宽约4米。


克孜尔尕哈烽燧,东南距库车县城10千米,海拨1200米。距阿克苏市260千米。由基地往上逐渐缩收成梯形,高约13米。烽火台为夯土结构,层厚12——15米,上部夯层中夹有木骨层,顶部为木坯垒砌,并建有望楼,现仅存木栅残留物,烽体受自然侵蚀,风化作用,南侧中上部已呈凹槽状。

克孜尔尕哈在古突厥语中是“红色哨卡”的意思。

库车民间传说中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古代一位国王建造的高塔。有个预言家对国王报告:“根据卦象,公主会死于大地上的毒蝎。”担心失去爱女的国王急忙下命令,通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的盐水沟大路边就矗立起一座高塔。公主从金碧辉煌的王宫搬进高塔。

警卫森严的护卫并没能让她逃脱命运的安排,那注定要置公主死地的毒蝎竟然钻进了慈父送来的苹果核里!尽管细心的国王亲自为苹果削了皮。悲怆的呼号把一座土黄的高塔就此定格在数千年的风沙中,来往大沙漠的天涯孤客都叫他为“克孜尔尕哈”[1]

民间传说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观望远方的作用而无点烽火之功能)。

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简单的说,就是传报军情。

用烽烟传递消息,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那时候,乘车传递曰“驵”,乘马传递称“驿”。烽火传递早在周朝就有,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火,各地诸侯必须立即带兵前往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史册记载

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2]。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常以狼粪代替薪草,因而“燧”又别称为“狼烟”。烽燧制度很严格,规定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如举一道烽或燧,示意来敌500人,500人以上举二道烽或燧,等等。乘马、乘车及烽火传递,相互依存,沿用至清。

日常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叫“燧长”,带领一班人马日夜守候,随时受命发出或接收信息

视频

克孜尔尕哈烽燧 相关视频

克孜尔尕哈烽燧
库车克孜尔尕哈烽燧(2019.9)

参考文献

  1.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乌鲁木齐在线,
  2. “烽”和“燧”分别指什么,美篇,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