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内湖复育园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内湖复育园区

图片来自pixnet

内湖复育园区(旧名葫洲里垃圾掩埋场,又称内湖垃圾山)是位于台北市内湖区葫芦洲基隆河右岸的一座已于1985年停止使用的垃圾掩埋场,占地15.5公顷,垃圾堆置面积14.3公顷、体积约为429万立方公尺[1]。因大量垃圾堆积后成为一座人造小山而被称为“垃圾山”,堆积高度最高曾超过60公尺[2]

历史

  • 垃圾掩埋场原址原为一处位于基隆河旁的洼地,于1970年9月启用,最初称为“葫洲里垃圾场”,规划使用至1975年,并在填满漥地后停止使用。但由于台北市政府未能在原订期满后寻得新的垃圾掩埋场场地,使得掩埋场一直持续使用下去。当时掩埋场仅采用简单的覆土倒弃法,在填平漥地后继续堆积垃圾的结果,使得垃圾逐渐堆积成山并产生恶臭,产生的环境问题于1980年起开始受到周边居民及舆论的重视,开始称之为“垃圾山”[3]
  • 自1983年起,因垃圾产生的沼气自燃多次引发大火,不但产生空气污染问题,也造成垃圾山多次“坍方”,影响工作人员之安全;因此1984年台北市政府决定新辟福德坑垃圾掩埋场,并于1985年新掩埋场启用后关闭内湖垃圾山。[4]
  • 掩埋场关闭后,因堆积之垃圾已占用基隆河行水区,1997年行政院要求台北市政府应清除垃圾山位于行水区内的部分;因此台北市政府自2006年开始清除垃圾山[5] ,清出之垃圾区分为四类:可回收再利用、可燃垃圾、有毒事业废弃物、废土,目标清除222.8万立方公尺[6] ,于清理完毕后改设为公园[7]
  • 2014年11月5日,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Jane Goodall)与国际扶轮3520地区第13分区代表响应此垃圾清除复育,捐赠1600株台湾原生植物树苗及装置艺术给台北市政府用于公园内,预计2015年1月完工。
  • 2015年6月5日,内湖复育园区启用,建置复育林区、游憩区、高滩地、阳光草坪、活动广场、景观广场及观景台等[8]

影响

长一千公尺、宽三五○公尺、高五十三公尺的大型垃圾山,台北市政府花了八年时间,将三百万立方公尺的垃圾山挖掉了两百多万立方公尺,进行复育工作并成为一片绿地,代表了在环境保育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内湖垃圾山清除策略规划报告. 台北市政府. 2002. 
  2. 内湖垃圾山.“一暝大一寸” 有宰相之腹.高比“希尔顿”. 联合报. 1985-01-01. 
  3. 王震邦. 台北市垃圾问题系列报导之二 内湖“垃圾山”快塌了!. 民生报. 1981-11-06. 
  4. 北市垃圾找到新家 福德掩埋场昨破土. 联合报. 1984-10-16. 
  5. 冯复华. 内湖垃圾山 5年后铲平. 联合报. 2006-10-24 [2013-02-19]. 
  6. 内湖垃圾山变16公顷绿地 将成台北第二肺. ETtoday. 2013-02-19 [201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7. 陈珮琦. 8年抗战 43岁内湖垃圾山大变身. 联合晚报. 2013-02-19 [2013-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7). 
  8. 8年抗战 内湖垃圾山变绿地 人间福报.201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