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八月十五夜月二首》[1]

类别;古诗

别名;《八月十五夜月》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作品译文

【其一】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

【其二】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作品评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2]

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

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

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3]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4]

唐代诗人杜甫是古代又一出名的穷爸爸。父亲和祖父均为朝廷命官的杜甫,也曾想走仕途,然而他官运不济,一直到44岁时才混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不想当年又生“安史之乱”,“谷食踊贵”。《旧唐书·杜甫传》记载,避乱回家的杜甫“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最让杜甫伤心的是,因为穷,小儿子被饿死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杜甫悲愤地写道:“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杜甫最喜欢小名叫“骥子”的儿子杜宗武,曾夸赞“骥子好男儿”,并把杜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杜宗武身上。在儿子过生日那天,特作《宗武生日》诗:“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5]

视频

诗圣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