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桶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六桶乡地处于修文县西北部的乌江河畔,西临乌江与黔西、金沙两县隔河相望,北接息烽县,南靠修文县大石乡,是四县延边贸易集散中心。乡政府驻地盐井村,距修文县城50公里,是修文县距修文最远的乡。[1]

行政区划

六桶乡地处贵州省修文县县城西北,距县城50公里。 全乡国土面积10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6417亩,其中田5174亩;乡辖28个行政村,1个集镇管理办公室,共188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布依、彝等13个民族,2006年年末人口28529人。

六桶乡是典型的山地地带,喀斯特地貌明显,大大小小各种溶洞星罗棋布,有规模宏大,景色奇异,远近闻名的躲兵洞、何家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煤、硫铁矿、汞等,吸引许多商人的目光,如今投资1000多万元,年产15万吨的清水沟煤厂已正式投产;生态多样性保持较为完好;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乡内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年降雨量950-1200毫米,无霜期270天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目前种养殖业成为六桶乡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柱,有闻名全市的林下土鸡,肉牛养殖和生猪养殖。[2]

历史文化

六桶乡文化开发较早,文化底蕴深厚,从民国初期教育的先河"天炉学堂"到现在规模宏大的全日制中小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六桶人;手工业和民间艺人是修文县发展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乌江河畔的土法造纸已列入修文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技术的发展对六桶人民生活、生产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地理环境

乡境内非耕地面积约39616亩,其中牧草面积6445亩,主要分布在九岭岗、坪山一带,有利于发展养殖业。乡境内分布着石灰质溶岩区和页岩地质区,并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大大小小的溶洞星罗棋布。在与息烽交界处的"躲兵洞",乡境内的老硝洞、关牛洞、天宝洞、何家洞等洞穴景色奇异,远近闻名。页岩地质区域主要分布在保坪、复兴、大新、榨土等村,岩页是生产页岩砖的好原料。矿藏主要有煤矿、硫铁矿、汞矿和铁矿等。煤矿主要分布在金星、河银、来鹤、花榔、石头、大兴、顺江、联合、海马等9个村;硫铁矿主要在来鹤村;汞矿主要分布在河银、金星、六桶等村。乡境轻工业和手工业主要有冶炼,铸造,造纸,沙锅,砖瓦,石木业加工,粮油加工,副食品加工等。其中冶炼、造纸、铸铧、石木工艺等历史都比较悠久,明清时期的"小荆州"盛况,海马、顺江繁忙的纸坊,昼夜火红的铸铧和砂锅,精致的石木工艺等,这些都曾在乡内这块土地上闪耀着光芒,且为乡民生存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许多轻工业、手工业在乡内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

乡境大部分是喀斯特地质,不易保水,地下水容易流失,故有"六桶吃水贵如油"的哀叹。历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一问题都非常重视。1958年到处修筑山塘水库,解决了一些灌溉问题以外,到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将水利建设的重点着力放到解决人畜饮水工程上来。根据各地的自然水源条件,以联合和独立相结合的形式,以蓄水为主的方法,大力兴修蓄水池。在政府的帮助和村民的努力下,到2004年,全乡各地都修有蓄水池或提水站,许多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乡民吃水得到根本保障。

贯穿乡境腹地的修文至黄金、海马公路、六桶至九庄、关寨、花榔、坪山等公路,是六桶乡主要运输动脉。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加上乌江河流水运,海马大桥的建设,在整个乡境内构成一张细密的交通网,拉动着六桶经济的发展。

集市贸易

集市贸易是方便群众生活、进行物质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六桶地区集市贸易从繁华"小荆州"的淹没,到盐井"老街基"的兴起;从"杉棠树"文姓开场,到六桶老街的形成,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六桶老街已经不适应六桶经济的发展了。1992年,六桶乡党委政府便对集镇建设进行周密的统筹规划,1994年在盐井村为新集镇建设征拨土地200亩,随即破土动工。1996年10月新集镇总体建设规模基本形成,各单位先后迁到新集镇开始办公,是月30日正式开场贸易。现在,六桶人终于告别了狭窄肮脏旧街道,进入了清洁舒适的新集镇进行交易,一到场天,商贾云集,摊位整齐,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市场繁华已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3]

经济发展

过去,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是把六桶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但随着六海公路、花九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海马大桥的立项修建,终于打开六桶对外开放的北大门,打造了招商引资的新优势,将六桶溶入了修文、息烽、金沙、黔西四县经济圈,为建成延边集散贸易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六桶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真抓实干,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工作全局,以集镇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畜牧业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层层把工作落实到实处。通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06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8397万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2.05%;完成财政收入175.6万元,比上年增长5.2%,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75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85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48万元,招商引资完成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2%达到2646元。[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