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兰州小景素描(杨建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兰州小景素描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兰州小景素描》中国当代作家杨建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兰州小景素描

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各地风景点布局基本上大同小异,要么依山取景,要么顺势造形,不论亭台楼阁,还是水榭回廊,总拘泥于一种模式之中,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也许是出于对文化的偏爱,在兰州的日子我特意避开那些泛众化的景区,而去寻觅那些更具内涵的小众景点。

知道兰州水车还是在读中学时,记得曾有同学为我寄来一张印有兰州水车图案的明信片,自此探寻兰州水车便成了我一直未遂的心愿。

为详尽了解水车的构造和原理,不喜热闹的我,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做过多次的拍客。因时代变迁老水车早已荡然无存,水车园现有的两轮水车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仿建的,它极像一个自行车的轱辘,工作原理也基本类似,只不过一个是用链条驱动滚轮转动,而另一个却是用水力推动叶片翻转。

自行车的辐条在轴心两两相对,到边缘铁环的凹槽处则斜交到一条线上,而水车两边的辐条是分开延伸的,车轮半径长达八米多。轮辐中心是被称为“千转木”的大轮轴,它是水车结构的核心部件,长约两米,直径约为一米左右。轮轴用厚实的贵重木板做成筒状,中间灌上起润滑作用的清油,然后把“千转木”插入中间,再把十六对辐条镶嵌其上。 这时的水车只是固定了一端,只有经过多次固定才可使用。先在离轮轴三四米处用榫卯套上木条把每面的辐条相连,远远看去像用木条挽就的一个圆圈。正中又用木条把相对的辐条隔一米分两次连接,像一个踩爬的梯子。在顶端处又把它们纵横相连,并装上刮板,这样水车就有了基本的雏形

但水车最复杂的构造就在离顶端的四五米处。这时要把四面相邻的辐条连接成一个整体,用竖条和横条套成一个个的四边形。因顶端弧线较长,间距较大,因而装不了几个水斗,于是匠工们又在每个弧度的辐条间插入两排平行的横木,一头和顶端相连,另一头套在靠中辐条的竖木上。然后每两档分为一组,每组装有一个长方形水斗,水斗斜挂在四边形的对角上,这样便于舀水和倒水,顶部流水槽在那边水斗口就朝向那边。辐条尽头相连处装有一块刮板,大约六七十厘米宽,主要是用水力推动刮板转动,以达到让整个水车转动的目的。

水轮下面两侧筑有石槽,以便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和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在石槽两侧分别筑起一个两米多高的石墩,水车轴就架在其上的弧形木墩上,当水到达顶部斗口翻转向下时,水便倒入木槽流向田间。如不浇地时则用一根横木插在辐条之间就可起到阻挡作用。

据说兰州水车由曾任云南道御史的明代兰州人段续所创,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回乡后他借鉴云南筒制水车的原理加以改进,历经多年日臻完善,长期灌溉着附近六百多亩菜畦良田,“水车园”的地名由此而来。

历经四百多年的沉淀,这一文化遗产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目录,作为兰州小众景点的代表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如果你以猎奇的心态去看,它仅仅是一辆旧水车,但你从创造的角度去审视,相信你会被它深深地震撼

[1]

作者简介

杨建增,男,满族,1970年生,祖籍河北省涿鹿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