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兰溪断头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行 3: 行 3: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big>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兰溪断头龙</big> '''
  
 
|-
 
|-
  
 
|  
 
|  
[[File:123223.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jpg&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v9151411.htm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File: 兰溪断头龙.jpg|缩略图|居中|[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06-28/1151503348.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5%85%B0%E6%BA%AA%E6%96%AD%E5%A4%B4%E9%BE%9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5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行 19: 行 19:
  
 
|}
 
|}
 +
'''兰溪断头龙'''是流传于水亭畲族乡的民间龙舞,与其他龙舞相比,“断头龙”的最大特色是龙头、龙身分开,整条龙由龙珠、龙头及七节龙身组成。龙头和龙珠可单独表演一套套高难度的技巧动作。龙身每换一个阵图,龙头和[[龙珠]]就舞出一个套路。龙头、龙珠、龙节中可点燃红蜡烛,夜间起舞时千姿百态,色彩斑斓。
  
 +
=='''基本内容'''==
 +
 +
中文名:兰溪断头龙
 +
 +
节日起源:[[祭祀]]
 +
 +
=='''历史沿革'''==
 +
 +
相传唐代贞观年间,连年大旱,禾苗枯焦,百姓纷纷求告龙王。龙王动了恻隐之心,奔赴天庭奏请玉皇大帝准他降雨。玉皇大帝下了一道旨令:“城内降雨七分,城外降雨三分。”龙王领旨后心想,城里降雨七分就要闹水灾,城外降雨三分又无济于事,何不倒一下呢。于是在城里降了三分雨,在城外降了七分雨,城里城外的百姓都得到了好处。玉皇大帝获知,大发雷霆,怒斥龙王违抗天旨,对其处斩。
 +
 +
[[龙王]]被斩了首,百姓为了报答他的恩德,各村各庄都扎制了龙头,供奉在庙堂里或厅堂上,焚香礼拜。每到春节和元宵,村民扛着龙头和龙身,沿村庄游行,对龙王寄托哀思。由于龙头被斩了,龙头、龙身就分开来,所以被叫做“断头龙”。
 +
 +
唐朝“贞观之治”中,推进“狭乡迁宽乡”政策,就是把人口从稠密的地方迁徙到人口稀疏的地方,长安附近人口稠密,遂大量南迁。特别是唐朝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到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清末民初又从江西流入浙西的衢州和金华地区,所以断头龙又称“江西龙”。1925年,水亭畲族乡荷龙里村的王阿璋、王阿亮等人为了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组成龙头会,前往龙游等地学习断头龙表演技艺,至今断头龙在荷龙里村代代相传,成为水亭畲族乡独特的民间舞蹈活动。
 +
 +
=='''风格特色'''==
 +
 +
断头龙是民间舞蹈中的男子群舞,整条龙由龙头、龙珠和七节龙身组成。七节龙身间,每节相隔七尺。龙长共50尺。龙头一人,龙珠一人,龙身七节,每节一人,共九人。
 +
 +
[[断头龙]]不同于一般布龙,它的明显特点是,龙头与龙身分开。七节龙身与布龙相似,以龙肚布相连。龙头是单独的,在龙头颈后披一块宽一尺长两尺的红布。表演时,龙身随龙头龙珠走出各种队形,随后龙身摆出各种图阵作陪衬。龙珠或龙头可单独表演出一套又一套的动作。龙身每换一个图阵,龙头与龙珠就舞出一套架式。当珠头为首,龙节跟上一起表演时,整条龙又似自然连接。当龙身构成图阵,龙头龙珠单独表演时,头身又自然分开。龙头龙珠的表演不受修长庞大的身躯牵制。整个舞蹈显得灵活自如,变化多端。表演动作干净利落,敏捷轻快。现场气氛热烈,场面壮观,令人目不暇接。
 +
 +
断头龙表演全程模仿龙的动作和形态,气势磅礴,给人以威慑。还因其身首分离,在道具运用上增添了灵活性,动作设计上具备了独创性,营造出一种形断而神不断的美感。加之融入了断头龙的逸闻传说,在内容上富有戏剧色彩,有了一种心理层面上的厚重感,带给观众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
 +
 +
断头龙演出,有一套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活动时间一般集中在正月,正月初即开始挨家逐户地舞龙,直到农历二十前结束,具有比较典型的地域节庆文化特色。村子里群众自发组织了龙灯会,演出前一天由龙灯会派人发红帖至各户,红帖上写着“青龙吉庆”、“恭贺新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词句。第二天就由发帖人和另一人手擎“荷龙里青龙吉庆”字样的灯笼,并提装有佛香、腊肠、鞭炮等物的篮子,另提一只接受舞龙者馈赠品而准备的礼品篮,馈赠品一般有香烟、糕点、鸡蛋,以及“利市包”等,率领舞龙队至各村各户演出。
 +
 +
=='''传承现状'''==
 +
 +
1957年,兰溪断头龙在[[浙江省文化厅]]群艺处何惠芳指导下,以《龙飞凤舞》节目参加金华地区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65年参加浙江省会演获演出一等奖。1988年元宵节,参加浙江省“华星杯”舞龙大奖赛,获演出一等奖。同时,这些年来,多次参加浙江省广场文化民间文艺演出开幕式表演,均获“优秀演出奖”。自2008年“断头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兰溪市将水亭畲族乡柏园小学作为“断头龙”传承基地,建立了一支舞龙队,聘请“断头龙”民间表演艺术家做校外辅导员,定期到校培训指导,先后培养了4批小队员。<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14035603021851&wfr=spider&for=pc   金华旅游丨好看又好吃的非遗产品,颠覆你对非遗的认知],抽屉视频,  20-10-14</ref>该校学生报名踊跃,舞龙队的学员每天放学后进行排练。孩子在学时,家长也在一旁看。学校还积极组织队员参加金华市第六届(镇乡)文艺会演、兰溪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镇乡(街道)文艺会演等各级各类表演和比赛,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促进了“断头龙”推广和传承。
 +
 +
=='''传承保护'''==
 +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兰溪市[[畲乡风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兰溪断头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
=='''参考文献'''==
 +
 +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於 2021年10月20日 (三) 16:02 的最新修訂

蘭溪斷頭龍

蘭溪斷頭龍是流傳於水亭畲族鄉的民間龍舞,與其他龍舞相比,「斷頭龍」的最大特色是龍頭、龍身分開,整條龍由龍珠、龍頭及七節龍身組成。龍頭和龍珠可單獨表演一套套高難度的技巧動作。龍身每換一個陣圖,龍頭和龍珠就舞出一個套路。龍頭、龍珠、龍節中可點燃紅蠟燭,夜間起舞時千姿百態,色彩斑斕。

基本內容

中文名:蘭溪斷頭龍

節日起源:祭祀

歷史沿革

相傳唐代貞觀年間,連年大旱,禾苗枯焦,百姓紛紛求告龍王。龍王動了惻隱之心,奔赴天庭奏請玉皇大帝准他降雨。玉皇大帝下了一道旨令:「城內降雨七分,城外降雨三分。」龍王領旨後心想,城裡降雨七分就要鬧水災,城外降雨三分又無濟於事,何不倒一下呢。於是在城裡降了三分雨,在城外降了七分雨,城裡城外的百姓都得到了好處。玉皇大帝獲知,大發雷霆,怒斥龍王違抗天旨,對其處斬。

龍王被斬了首,百姓為了報答他的恩德,各村各莊都扎制了龍頭,供奉在廟堂里或廳堂上,焚香禮拜。每到春節和元宵,村民扛着龍頭和龍身,沿村莊遊行,對龍王寄託哀思。由於龍頭被斬了,龍頭、龍身就分開來,所以被叫做「斷頭龍」。

唐朝「貞觀之治」中,推進「狹鄉遷寬鄉」政策,就是把人口從稠密的地方遷徙到人口稀疏的地方,長安附近人口稠密,遂大量南遷。特別是唐朝末年,北方連年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到長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清末民初又從江西流入浙西的衢州和金華地區,所以斷頭龍又稱「江西龍」。1925年,水亭畲族鄉荷龍里村的王阿璋、王阿亮等人為了求得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組成龍頭會,前往龍游等地學習斷頭龍表演技藝,至今斷頭龍在荷龍里村代代相傳,成為水亭畲族鄉獨特的民間舞蹈活動。

風格特色

斷頭龍是民間舞蹈中的男子群舞,整條龍由龍頭、龍珠和七節龍身組成。七節龍身間,每節相隔七尺。龍長共50尺。龍頭一人,龍珠一人,龍身七節,每節一人,共九人。

斷頭龍不同於一般布龍,它的明顯特點是,龍頭與龍身分開。七節龍身與布龍相似,以龍肚布相連。龍頭是單獨的,在龍頭頸後披一塊寬一尺長兩尺的紅布。表演時,龍身隨龍頭龍珠走出各種隊形,隨後龍身擺出各種圖陣作陪襯。龍珠或龍頭可單獨表演出一套又一套的動作。龍身每換一個圖陣,龍頭與龍珠就舞出一套架式。當珠頭為首,龍節跟上一起表演時,整條龍又似自然連接。當龍身構成圖陣,龍頭龍珠單獨表演時,頭身又自然分開。龍頭龍珠的表演不受修長龐大的身軀牽制。整個舞蹈顯得靈活自如,變化多端。表演動作乾淨利落,敏捷輕快。現場氣氛熱烈,場面壯觀,令人目不暇接。

斷頭龍表演全程模仿龍的動作和形態,氣勢磅礴,給人以威懾。還因其身首分離,在道具運用上增添了靈活性,動作設計上具備了獨創性,營造出一種形斷而神不斷的美感。加之融入了斷頭龍的逸聞傳說,在內容上富有戲劇色彩,有了一種心理層面上的厚重感,帶給觀眾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震撼。

斷頭龍演出,有一套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活動時間一般集中在正月,正月初即開始挨家逐戶地舞龍,直到農曆二十前結束,具有比較典型的地域節慶文化特色。村子裡群眾自發組織了龍燈會,演出前一天由龍燈會派人發紅帖至各戶,紅帖上寫着「青龍吉慶」、「恭賀新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吉祥詞句。第二天就由發帖人和另一人手擎「荷龍里青龍吉慶」字樣的燈籠,並提裝有佛香、臘腸、鞭炮等物的籃子,另提一隻接受舞龍者饋贈品而準備的禮品籃,饋贈品一般有香煙、糕點、雞蛋,以及「利市包」等,率領舞龍隊至各村各戶演出。

傳承現狀

1957年,蘭溪斷頭龍在浙江省文化廳群藝處何惠芳指導下,以《龍飛鳳舞》節目參加金華地區文藝會演獲一等獎。1965年參加浙江省會演獲演出一等獎。1988年元宵節,參加浙江省「華星杯」舞龍大獎賽,獲演出一等獎。同時,這些年來,多次參加浙江省廣場文化民間文藝演出開幕式表演,均獲「優秀演出獎」。自2008年「斷頭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蘭谿市將水亭畲族鄉柏園小學作為「斷頭龍」傳承基地,建立了一支舞龍隊,聘請「斷頭龍」民間表演藝術家做校外輔導員,定期到校培訓指導,先後培養了4批小隊員。[1]該校學生報名踴躍,舞龍隊的學員每天放學後進行排練。孩子在學時,家長也在一旁看。學校還積極組織隊員參加金華市第六屆(鎮鄉)文藝會演、蘭谿市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鎮鄉(街道)文藝會演等各級各類表演和比賽,多次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促進了「斷頭龍」推廣和傳承。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蘭谿市畲鄉風情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獲得「蘭溪斷頭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