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兰花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兰花茶

中文名: 兰花茶

产地: 安徽泾县里坞坑、霍山杨三寨村

味道: 幽香四溢、回味无穷

炒制方法: 手工翻炒,炭火烘干

兰花茶,条索细卷呈弯勾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峰显露,兰花香型,鲜爽持久,滋味甘醇,汤色嫩绿明净,泛浅金黄色光泽,叶底匀整,呈嫩黄绿色,梗嫩芽壮,叶质厚实。兰花茶正宗产地是安徽省泾县里坞坑,在皖西霍山县境内的杨三寨风景区也有5千亩的兰花茶生态茶园。

特征

条索细卷呈弯勾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峰显露,兰花香型,鲜爽持久,滋味甘醇,汤色嫩绿明净,泛浅金黄色光泽,叶底匀整,呈嫩黄绿色,梗嫩芽壮,叶质厚实,冲泡时形似兰花绽开。

小兰花是用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的正常芽梢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烘青绿茶,其特征是:外形芽叶相连成朵,自然舒展,色泽翠绿显毫,冲泡后如兰花初放,枝枝立于杯中,带兰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成朵,叶质厚实耐泡。人称“头开扑鼻香,二开刚来汤,三开才出汁,四开五开正好喝”。

兰花茶色泽碧绿,银毫显露,汤色清明,滋味清醇,闻之兰香怡人,饮之回味甘甜;可与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名茶并驾齐驱。

产地

泾县里坞坑峰峦起伏,清泉奔流,云雾缭绕,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林大茂盛,兰草丛生。 每当初春,兰花盛开,幽香四溢,芬芳袭人。茶树与兰草根脉相连,吸吮着兰花之清香。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也是形成兰花茶品质极好香气独特的重要条件。

霍山县杨三寨村境内有着尚未开发的杨三寨风景区,方圆35公里,5千亩兰花茶产区就分布在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疏,境内无任何工业污染。同时,杨三寨景区还是皖西兰花产地,野生兰花遍布山林,与茶树共取天地之灵气。

发源地

舒城的晓天、七里河、梅河、毛竹园等地,主要出产大兰花茶;舒城的南港和沟二口,汤池、桐城的大关等地,生产小兰花茶,也是兰花茶主产区;此外在临县霍山县东西溪乡杨三寨村栽培有5千亩生态兰花茶。五十年代初开始改制炒青,出产“舒绿”。当年只南港一地就改制炒茶青3500担,以后逐年增长,1954年舒城出产炒青10000担。此后,兰花茶产量大减。1954年全省只出产兰花茶6630多担,其中舒城2880担,无为1200担,巢县2300担,1958年增到8400担。根据以上历史资料,可以肯定当时舒城为创制兰花茶的发源地。

采摘工艺

采摘 从谷雨前后开园,一芽二、三叶制小兰花茶,一芽三、四叶制大兰花茶。采回的鲜叶晾干表面水后,及时付制,力求现采现制。

工艺 分杀青、初烘、足宽余三道工序。

杀青 杀青用斜锅,二口或三口一组,砌成一灶。炒茶的竹丝帚分大、中、小三种,大帚竹丝较粗硬,小帚竹丝较细软,竹丝和把柄各长尽余,径粗三、五寸,依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选用。杀青温度,第一口锅底见微红,其余锅温依次下降。投叶量100-150克,不得超过250克。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回旋翻炒,抖散水汽,动作先慢后快。待叶质柔软时,改用“紧把”将叶子旋入竹丝之间,起揉条作用。“紧把”和“松把”结合,叶子在竹丝帚内吞吐,即“紧把”揉、“松把”透。两种炒法巧炒结合起来,使叶子既搓卷成条,又保持翠绿色泽,香味鲜爽。杀青用三口锅,要求“一锅炒瘪、二锅炒熟、三锅炒细成条”。

初烘与足烘:初烘温度高,投叶量少,足烘温度低,而投叶量多。边烘边翻,轻翻勤翻,防止断芽碎枝。初烘到七成干后,摊凉拣剔后,进行足烘。足干后即装桶贮藏。

所获奖项

1985年参加南京全国名茶评比,被正式定为国家优质名茶。 [1]

参考资料

  1. [1],兰花茶的功效 植物之家 ,2019-06-21